劉笑冰 何忠偉
摘要:高校人才培養如何主動適應城市生態建設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重要問題。本文在分析北京生態需求和國內5大農林高校該專業農林基礎類課程設置情況的基礎上,對北京農學院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生態需求;北京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3-0276-03
一、北京生態需求分析
“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和建設世界城市是當前北京市重要發展戰略之一。目前,北京已經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大城市病”。北京面臨人口膨脹、人地關系日趨緊張、人文資源豐富而自然資源緊缺、生態環境脆弱、城市二元結構日益突出等問題[1]。隨著居民生活質量、品味及生態環境意識的逐步提高,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市民時刻關注的熱點,尤其是清新的空氣、綠色的空間、潔凈的水源和安全的食品等已成為居民的迫切需求。
當前,由政府主導和開展的京津冀一體化建設、北京平原地區百萬畝造林工程等都是政府圍繞建設美麗北京、綠色北京、滿足北京居民的生態需求而做出的重大決策。國外在生態城市建設中積累了較多經驗,例如澳大利亞阿德萊德的“影子規劃”、新西蘭懷塔克爾的“綠色藍圖”等,大多通過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空間綠化、交通運輸方式、住宅和社區建設、城市自然區域的保護、能流和物流的規劃、社會經濟結構等幾個方面來實現[2]。這些生態城市的建設成果離不開強大的科學技術作為后盾[3],推動城市發展和城市生態平衡相協調,實現城市中自然、社會和經濟復合生態下系統的和諧。當前農林業生產活動過程越來越多地影響到資源環境。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關注范圍也相應地由原來傳統的農林經濟問題擴展到農林業生產所涉及的資源環境問題[4]。在當前北京生態城市建設和農林經濟發展要求的背景下,北京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應特別注意強化培養學生農林基礎知識和技能,以主動適應北京生態的需求。
二、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農業基礎知識類課程設置現狀
(一)國內農林院校農業基礎知識類課程設置情況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將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引入農業、林業和農村領域,研究如何促進國家農業經濟的發展,如何從市場運作的角度,對農業、林業生產以及農村發展進行宏觀調控與管理的學科。筆者針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中對于農林業知識的要求和課程設置中農林業基礎課程的設置情況,調查了5所當前在國內比較具有代表的農林類高校,分別是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和浙江農林大學。具體調查結果見表1。
由表1可知,在調查的5所高校中,除了中國農業大學外,其他4所高校在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中都明確提出了對農林業科學基礎知識的要求,其中浙江農林大學對于農林業科學基礎知識的要求是“掌握”。其他三所是“具有”。在北京林業大學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中特別提到了“熟悉(農)林生產及經營管理過程”。由此可見,絕大部分農林高校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中都提出了對農林業科學基礎知識的要求。
分析調查的5所高校該專業的課程設置可知(見表1),農(林)業基礎知識類課程主要以概論類課程為主,其中農業類高校側重于農業概論,林業類高校側重于林業概論。從開設相關課程數量和設置地位來看,南京農業大學和華中農業大學開設相關課程最多,均為5門,課程地位均是選修課;北京林業大學和浙江農林大學均開設2門相關課程,均為必修課;而中國農業大學未開設相關課程。
(二)北京農學院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中的農業基礎知識類課程
北京農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建設專業和北京市特色建設專業,以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新農村建設和服務城鄉一體化發展為使命。該專業目前實行“3+1”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目標是:主要培養具有系統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理論知識以及相關的農(林)業科學基礎知識,熟練掌握農(林)業經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熟悉農(林)業企業經營管理的基本規律,善于深入調研,具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能在政府部門、各類涉農企業、教育科研單位、農村社區和其他相關部門從事政策研究、經營管理、企業策劃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創業意識和創新能力,綜合素質高,適應能力強的應用型、復合型專門人才[4]。綜觀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整個課程體系(見表2),其中關于農(林)業科學基礎知識的課程設置在選修課模塊,均為限選課,包括《都市型現代農業概論》、《農學概論》和《森林資源管理》三門課程。
(三)改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必要性
農林經濟管理屬于管理學門類中的一個一級學科,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的教學和訓練在該專業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同時,也應該注意到,農林經濟管理是基于農林業領域的管理,學生就業崗位定位在農林業企業、農村社區、林區等相關部門,學生應該具備相應的農林業知識,該專業人才培養具有較強學科交叉型,因此農林業基礎知識類課程是必不可缺的。國內有不少學者已關注此問題,有的提出我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普遍存在“涉農林知識薄弱,目標定位模糊”的問題,這個問題“容易導致學生專業以內的不全會,專業以外的全不會”,并且難以吸引學生對農林領域的專業興趣;針對“涉農知識薄弱、目標定位模糊”的問題,建議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應該定位于農村、農民和農業基層,為“三農”培養應用型創新型管理人才[5]。有的認為,農林業的課程設置少,且沒有針對性,應大力加強農業技能知識方面的課程設置[6]。在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中調查“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應加強哪方面課程設置”[7],統計結果發現,實踐類課程是最受學生關注的,其次是農林類課程和經濟類課程,可見學生對于農林業知識的需求比較強烈。在對浙江農林大學該專業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8],70.9%的學生反映需要加強實踐類和農林類課程的教學力度。
通過以上觀點和調查數據可以反映出,無論是站在教師的角度還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對于增加農林類基礎知識課程都具有比較強烈的需求。
三、關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相關建議
針對首都生態需求和農林經濟發展概況,同時突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特色,筆者認為目前課程體系難以滿足北京生態建設需求和學生對農(林)業技能知識的學習需求,進而無法充分體現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具有相關的農(林)業科學基礎知識”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建議:一是盡快修訂農林經濟管理人才培養方案,根據北京生態功能定位,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人才需求,確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二是適應國家“卓越農林人才培養計劃”的步伐,及時推動學?!白吭睫r林經濟師項目”,完善課程體系,在第二平臺專業基礎教學平臺中添加《生態學基礎》、《作物栽培學》和《動物養殖》三門課程,豐富課程內容,強化學生對農林業技術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和理解。三是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通過基地建設,讓學生了解農(林)業發展的美好前景,增強愛農、學農的自信性,激發學生“崇尚自然、熱愛農林”的熱情,培養學生未來從事維護自然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公益事業的理想情懷。通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改革,既實現“具備農林業科學基礎知識和技能”的人才培養目標,又滿足首都生態建設對農林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新需求。
參考文獻:
[1]楊開忠,李國平,等.持續首都-北京新世紀發展戰略研究[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
[2]鞠美庭,王勇,孟偉慶,何迎,等.生態城市建設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
[3]王會.農林經濟管理專業開展環境管理課程教學的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14,(10):70-73.
[4]趙連靜,李華,何忠偉.農業院校經濟管理類“3+1”人才培養模式與實踐[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4.
[5]楊紅強,鄔松濤,楊加猛,賈衛國,王浩.我國農林高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維比較與改革創新[J].林業經濟,2014,(9):123-128.
[6]蘇紅偉.我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J].讀與寫雜志,2014,11(3):91.
[7]柯水發,李紅勛,王庭秦.基于學生視角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課程調查與分析—以北京林業大學為例[J].中國林業教育,2011,29(3):1-7.
[8]徐秀英,付雙雙.新時期農林高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2013,(5):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