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
摘要:專題式經典研讀教學方法是根據公共管理學科的特點、課程性質與教學內容對系統性教學方式的重要補充,也是對該學科專業核心課程進行教學方法改革的創新之舉。筆者結合在《公共政策學》這門專業核心課上的應用實踐,探討了該教學方法應用的具體原則、評價指標、實施效果及其后續思考。
關鍵詞:專題式;經典研讀;教學方法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3-0157-02
承擔公共管理專業課程教學的教師有一個普遍共識:即公共管理學科的課程系統性強、教學內容多,就專業教學的課時量來看,在注重系統化教學的同時,難以實現在課堂內對于某一專題的深度探討和深入理解,很容易造成只顧及全面知識的介紹,而忽略對專業知識的縱深思考,這就使得教學效果僅停留于簡單的專業知識概念框架,學生對理論知識理解表象化、教條化,從而影響學生專業素養的提升效果。為此,基于公共管理學科課程的特點及本科教學的目標要求,本人以所授課程《公共政策學》為實踐樣本進行課程教學方法改革,引入系統化教學與引導學生專題式經典研讀相結合的授課模式。在理論梳理的同時輔以經典文獻閱讀,將課堂聽講與課下自主閱讀有機結合,以經典書為索引,以教材式的框架為模板開展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
所謂經典研讀,簡單點說就是閱讀與研修本學科的經典文獻。通過在常規的系統化理論教學過程中嵌入專題式經典研讀的教學環節,強調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內外學習過程中,調動學生進行課外學習的主動性,從而對課堂講授的知識點有更深層次的認識與理解。同時,通過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思想交鋒、思維碰撞,能夠使學生在加深專業知識交流的同時,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這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專業知識的深度及廣度,更能夠為為學生適應社會需要奠定堅實基礎。
一、實施該方法的重要意義
第一,可以推進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互動關系。通過引入這樣一種形式靈活、內容豐富的教學方法,可以改變過去由專業教師單獨講授的“一言堂”模式,變為課堂上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不僅可以采用主題發言、小組匯報的形式,也可以由不同觀點的同學提出疑問供大家討論與爭鳴,使課堂氛圍變得活潑有趣,極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此外,作為一種“任務驅動型”的教學方法,它的實施不僅能夠幫助教師檢查學生課下自主學習的情況,掌握每個學生對研讀資料的分析水平,同時對于教師本人來說,每一次的經典閱讀也是一次新的學習之旅,必將積累不同的學習感悟,發現更多前人的思想閃光處,無形中逐步夯實了教師自身的專業體系,拓寬了教師自身的專業視野。
第二,逐步培養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分析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目前,學生對專業課的學習呈現兩種不良狀態:一種是虛心向學,苦下功夫,但學習效果不明顯;另一種是平日不學,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臨陣磨槍”,這兩種學習狀態與本科教學培養方案中的培養目標嚴重偏離。而究其原因,問題均出在學習方法上。筆者通過與班級學生課下訪談得出結論,結合教學過程采取經典研讀,可以適當地施予學生壓力,并且能通過集體討論、辨析和教師總結更好地為學生答疑解惑,這有助于課程學習效果的持續提升。
二、實施該方法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第一,明確課程教學目標,整體優化。依據教材編寫教學大綱以完成基本教學為基礎,經典文獻的研讀為輔助,做系統化的設計,整體遵循“形散而神不散”的原則,有針對性地做到課堂講授和課外專題研讀、研討相結合。
第二,知識容量大,視野開闊,覆蓋面廣。在總體教學框架中,各主題內容的覆蓋面力求寬泛,尤其注重選擇有代表性的前沿理論。
第三,突出重點,詳略有度。
三、實施該方法的具體步驟及考核指標
具體步驟:首先,由任課老師指定經典文獻、經典書籍或者經典公共問題評論等材料,要求全體學生認真進行閱讀與思考(閱讀周期通常為一周);其次,采用隨機抽取方式,每次抽取若干名學生,作為每次經典研讀學習討論課的指定發言人,根據相應的評分要素進行考核。再次,發言過后,評委及觀眾可進行提問,提問應由講述者回答,其他人有獨到見解也可回答。若論辯交鋒情況出現,視其回答問題的觀點正確、邏輯層次、深刻程度、流利度以及最終有無解答提問者的解答等方面酌情加分。最后,每位同學在經典研讀討論課上,需要上交一份此次規定經典研讀內容的讀后感或讀書筆記。
考核指標:
第一,讀后感演講:(60分)
1.儀態儀容:服裝是否正規、得體,妝扮是否自然、得體,臺風是否自然、大方,肢體語言是否簡潔、得體。(5分)
2.語言表達:普通話是否標準,感情是否豐富,語意是否清楚,語言組織是否符合邏輯,用詞是否準確,演講是否能完全脫稿連貫流暢表達。(10分)
3.主題內容:演講內容是否完整、豐富,演講內容是否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內容是否具有趣味性。(10分)
4.邏輯結構:演講是否主次分明、詳略得當、清晰完整、符合邏輯。(10分)
5.分析結論:經典研讀材料分析的是否有結論,結論是否深刻獨特,并體現個人獨特視角,能否引起他人共鳴。(20分)
6.時間安排:詳略是否得當,時間控制是否得當(是否超時)。(5分)
第二,讀后感寫作:(20分)
1.內容:對于經典材料主題內容把握是否準確、完整,內容是否具有科學性、合理性。(5分)
2.結構:結構是否主次分明、詳略得當、清晰完整、符合邏輯。(5分)
3.感悟:研讀的感悟是否深刻獨特,并體現個人獨特視角,能否引起他人共鳴。(10分)
第三,論辯交鋒與創新:(20分)
1.問答:所提問題是否新穎獨特,是否具有說服力,隨機應變能力如何;論辯過程中把控全局的能力如何,小組協調程度如何。(10分)
2.創新:演講內容、演講形式等方面的閃光點;任何獨到之處都可加分。(10分)
四、實施該方法后取得的效果
筆者在自己所授課程《公共政策學》實施該教學方法后,取得了如下的效果:
第一,這種教學方式處于初步嘗試階段,從第一次實施效果的反饋情況來看,學生能夠按照具體的任務要求認真進行課下準備并完成讀后感,但是在課堂上形成激烈交鋒的時段較少,這說明在平日專業課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教師不斷培養學生深入思辨、開展論辯的能力。讀后感整體完成的質量較好,學生態度較認真,但只有少部分學生能夠形成個人獨到的見解,并在課堂上勇于闡述個人的觀點。
第二,根據問卷調查的簡單統計,學生普遍認為能夠從課堂內、外經典研讀的交流與思考中學到很多東西,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活躍思維思路,拓展視野,提升能力,為以后的學業深造做鋪墊。學生對于經典研讀的教學方法有一定的認識,認為采用過經典研讀教學方法的老師比較清楚經典研讀的目的及其意義。
第三,根據問卷調查的最后一個開放式問題(你對專業課老師的授課還有哪些更好的建議),將兩個年級學生的建議匯總如下:
1.期望授課教師更多地與學生交流互動,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
2.能夠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理論研修或帶領學生開展外出實踐。
3.加強文獻研讀與拓展思考,多結合社會時政、實事進行分析,和學生交流、交換觀點與思想。
4.課堂形式應更為豐富多彩,可以案例教學、經典研讀、課外實踐、課程講座等多種形式相互穿插于課堂之中等等,以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
五、個人小結與反思
首先,與課程同步的、緊密相關的經典專題材料的選擇問題。這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需要自己廣泛地進行閱讀,從中挑選出適合學生閱讀實際的文獻。程度過高,學生即使按老師要求去讀了,也有可能對知識一知半解,不能真正讀懂,反而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程度過低,又有可能達不到研讀的目的。因此,經典材料的甄選可在后期的教學實踐中,逐步挑選出適合的文獻并建立學科經典資料庫。
其次,從哪個年級開始實施經典研讀的方案?對于大一、大二年級的本科學生,接受的課程幾乎都是大學通識教育課,此時進入專業書籍/文獻的研讀是否適當。有老師認為從二年級開始就應該進入高要求高水平的經典研讀,那么,往后的專業課是否能繼續地保持和跟進,是不是所有的老師都能沿用這樣的方法,有的著作在二年級某門課上就提及或有部分學生課下已經讀過了,那么以后在專業課課堂里還有沒有必要介紹,或者介紹多少?這些問題還需要在教研活動中繼續交流與思索。
最后,授課方式的系統化設計,包括教學進度安排、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設計、考核辦法等問題。如何在規定課時(課時較緊)的前提下,既保證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又不脫離基本的教學框架要求,完成教學任務?如何與教材結合,如何與考核方式相配套?這樣教的教學廣度和難度是否會超出教學大綱要求,老師能否駕馭?這樣教,學生能否適應?等等。
總之,初次嘗試有苦有甜:說苦,是因為從任務設計到作業批改,從具體實施到考核評價,老師的工作量較大,而且這是個程序較繁雜、周期較長的評價過程;說甜,是因為從問卷統計及學生座談所得到的學生信息反饋看:兩個年級大多數學生是接受并歡迎這種做法的。在問卷調查中,有學生這樣說:這種教學模式使問題更集中,將教材的內容擴展開來,充分調動了我們的思維,擺脫了教材的框架結構,能從縱橫方向探討問題,有時甚至可以在不用書本的情況下充分理解并掌握其主要內容,這是學生對這種方法給予的肯定。于我個人而言,在與學生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對于經典的閱讀也會有新的收獲和體會,這樣一種方式也在促使自己不斷提高。加之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學過程中,積累的許多新感悟或疑問,也在理論的閱讀中獲得了新的提升或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