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紅+張麗麗+王超
摘 要:2014年12月28日,國務院正式批準建立天津自貿區,總面積為119.9平方公里,主要涵蓋三個功能區:天津港片區、天津機場片區以及濱海新區中心商務片區。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國家戰略背景下,天津自貿區的溢出效應無疑會促進京津冀區域的整體發展。以京津冀共建天津自貿區為破解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的突破口,尋找三地攜手合作的“共振點”,整合京津冀三方資源,放大天津自貿區溢出效應,把天津自貿區打造成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共享平臺、試驗平臺和示范平臺,在協調機構的設置、“限制”政策的清理、立法創新、“政策”外溢的實現、對接京津冀的產業規劃、人才互通等方面著力推進。
關鍵詞:京津冀;自貿區;溢出效應;政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5)06-0011-02 一、問題的提出
自貿(園)區的設立,不僅是對外開放戰略的重點,也是新時期區域發展戰略的重點,更是體制改革與機制創新的重點。自貿(園)區發展戰略與區域發展戰略有著天然的、內在的本質關聯。我國先后設立的上海、天津、廣東、福建四個自貿(園)區,分別以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粵港澳)、閩臺(海峽兩岸)四個區域發展戰略為背景、為依托,進一步向上對接“一帶一路”的總體戰略,形成聯動發展、內外互通的“新空間”網絡[1]。四個自貿區都提出要當好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創新發展的先行者,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破解改革難題,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經驗,發揮示范帶動、服務全國的積極作用。
尤其是天津申報自貿試驗區因打出“京津冀一體化戰略”牌而始終在長長的自貿區候選名單中名列前茅,因此也注定了天津自貿區從誕生伊始就被打上了京津冀的標簽。在這個特殊背景之下,天津自貿區承擔著雙重國家戰略,一個是自貿試驗區戰略,另一個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2]。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京津冀協同發展已進入到全面推進、重點突破的實質性操作階段。除了在環境、交通及產業一體化方面進行實質推進外,破解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急需尋找一個突破口,而京津冀三方共建天津自貿區就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二、整合京津冀三方資源,放大天津自貿區的溢出效應
1. 天津自貿區要成為京津冀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的共享平臺。行政管理改革是自貿區最核心的改革,最根本的改革內容就是要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提高行政管理效能,重新定義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積極創新政府的管理方式。在這方面,可以學習和借鑒上海的經驗,實施“雙向聯動”發展,即天津自貿區政策創新成果直接復制推廣到京津冀的其他地區,同時,京津冀三地可以按照國務院批準的《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選擇適合本地的行政體制改革與天津自貿區同步推進。
2. 天津自貿區要成為京津冀金融創新的試驗平臺。《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中把“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實施業務模式創新,培育新型金融市場,加強風險控制,推進投融資便利化、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跨境使用,做大做強融資租賃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3]作為一項主要任務,金融創新任務比較重。天津自貿區一定要整合北京金融機構及高端金融人才的資源優勢以及河北眾多實體企業融資的迫切需求,把天津自貿區建成京津冀金融創新的一個試驗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將金融監管部門、地方政府、能夠提供跨境投融資服務的金融機構和有跨境投融資需求的企業集聚在一起,便捷地溝通,快速地完成跨境投融資活動,進而促進京津冀經濟協同發展。
3. 天津自貿區要成為河北沿海開發區改革的示范平臺。河北作為“首都的護城河”,由于其政治要求和區位特點,河北的經濟發展和體制機制創新都是京津冀地區的短板。只有盡快補長短板,才更有利于京津冀協同發展。天津自貿區119.9平方公里面積,主要圍繞港口、保稅區、空港以及保稅物流園區,與河北沿海開發區建設初衷相近,但是河北沿海開發區體制機制創新滯后、沿海開發區功能不顯著,難以匯集各種資源,發展相對緩慢。通過天津自貿區這個平臺,為河北沿海開發區提供體制機制創新的示范,復制天津自貿區在金融、稅收、貿易、投資、監管等方面一系列的制度創新成果,在強化天津在先進制造和研發應用、國際航運與國際物流、國際貿易、金融創新運營等方面的引領作用的同時,整合河北沿海資源,促進區域內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區域分工新格局的形成,帶動區域經濟實現轉型發展。
三、京津冀共建自貿區的幾點建議
圍繞把天津自貿區建設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大平臺的目標和實現路徑,應著力在以下幾方面推進:
1. 設置京津冀共建自貿區協調工作辦公室。在天津自貿區管委會下設置京津冀共建自貿區協調工作辦公室,由天津市商委牽頭,北京市商委和河北省商務廳派出人員組成,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和天津自貿區推進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負責收集京津冀政府改革創新的相關信息,協商、發布、溝通政策動態,以便于京津冀三地政府都能及時掌握自貿區的建設進展和發展方向,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及時提出、研究在區域合作、監管模式、產業對接、功能區升級等方面的對接政策。
2. 清理“限制”政策。發揮天津自貿區開放引領作用、創新京津冀協同發展機制,還需要格外注重“清障”工作。圍繞自貿區建設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兩個目標,京津冀三地政府盡快對現有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進行梳理、研究,對與這兩個目標沖突、不協調的政策,尤其是一些限制性政策,特別是一些限外、排他性的政策,進行調整或清理。通過政策立、改、廢,盡快構建起與發展目標相吻合的政策體系,打通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政策通道。
3. 立法進程上先行先試。“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自貿區的建立和發展必須要有堅實的法律保障。負面清單是自貿區龍頭性和根本性的制度,就是一種限制政府權力的制度,即“法無明文禁止即可為”。制定事中、事后監管、外商投資準入各階段的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模式管理的地方性法規是最明智、長效的作法。上海自貿區確立的包括安全審查、反壟斷審查、企業年報公示、社會信用體系、監管信息共享和綜合執法體系在內的六大事中事后監管制度框架,可圈可點。但仍然停留在政策方面而沒有上升到法律層面。天津自貿區在立法進程上可先行先試,可以由京津冀三地人大聯合把這些制度法制化,從立法上對京津冀協同發展進行體制機制的創新突破。
4. 實施“政策”外溢。天津自貿區作為區域內投資與貿易最便利的空間和對外開放的先導區,處于海關特殊監管區的“最高梯度”和“領頭羊”位置,與其他海關特殊監管區自然形成分工合作關系。通過實現京津冀海關通關一體化,讓北京、河北的進出口企業享受到實實在在的便利,也為京津冀地區的加工貿易企業帶來便利;積極爭取在津開展啟運港退稅試點,并推動京冀口岸納入啟運地口岸試點范圍等。同時通過完善非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事中事后監管,共享信息網絡平臺,實施負面清單制度,減少和取消對企業投資準入限制,實現天津自貿區政策外溢,引領京津冀地區現代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協同發展。
5. 對接京津冀的產業規劃。指導京津冀三地協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已經出臺,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的空間布局和城市功能定位,京津冀三地要精細化編制“十三五”規劃,通過天津自貿區這個平臺,以產業鏈為紐帶,在自貿區建立市場化運作的產業轉移引導基金,促進京津冀地區在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和物流配送等環節的協同配合[4]。通過自貿區高端產業集聚,促進京津冀地區優化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創新區域經濟合作模式。尤其要通過天津自貿區平臺,推動京津冀航運物流、航空航天、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產業集群發展,使自貿區真正成為京津冀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6. 實現人才互通。發展跨境服務貿易,特別是金融服務貿易,構建高端金融業態的核心關鍵是人才。在跨境服務貿易中,需要有熟悉國際金融交易的人才,需要有熟悉外資銀行和大型跨國企業的人才,需要有熟悉政策環境的人才,借助非首都功能疏解之機,通過天津自貿區平臺引進境外優質教育資源,匯聚北京金融行業人才以及高等院校,開展合作辦學,培養金融服務貿易人才。通過建立健全自貿區科技成果轉化交易市場,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尤其在大氣污染治理、綠色交通、清潔能源等區域共同關注的問題上,有利于實現京津冀三地科研人員聯合攻關,協同突破。
參考文獻:
[1]李冰漪.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新平臺[J].中國儲運,2015,(6):50-51.
[2]郭夢瑩.天津自貿區建設與京津冀協同發展[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3):69-71.
[3]國務院.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EB/OL].(2015-4-8)[2015-9-1]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85.
[4]本刊課題組.起航——天津自貿區[J].天津經濟,2015,(2):34-41.
責任編輯:曹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