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科學家的探索過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就是說,成功的課堂,不但是學生暴露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地方,而且還是學生充分展示交流他們的聰明才智、獨特個性、創新成果的平臺。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8-0064-01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問題
盡管語文教學的改革一直不停地在進行著,但語文教學費時低效的局面仍然沒有得到根本的扭轉。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仍沿襲舊的傳統教學模式,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隨處可見,忽視了學生主體的能動性、自主性,使課堂缺乏活力,教學效果欠佳,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偏離了語文課的特點。語文課的特點是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可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卻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語文課的特點。比如,有的老師把《三顧茅廬》上成了歷史課;把《七顆鉆石》上成了思品課;把《人類的“老師”》上成了科學課,把《特殊的葬禮》上成了環保課等。忽視了語言文字基本功的訓練,不重視識字寫字教學,訓練不到位,學生識字量不夠,寫字不規范;不注重引導學生品詞析句,閱讀教學不滲透寫作因素,讀寫脫節;基本功訓練的形式機械單調。
(二)忽視了讀書和積累。課堂上學生讀書的時間太少。由于授課時間緊,教師唯恐完不成教學任務,將大量時間花在教材的講讀上。閱讀課堂上都充斥著詞句訓練、篇章分析等教學,學生閱讀量和習作量太少,不利于學生發展;師生共同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多,但學生語文能力提高緩慢,讀寫教學嚴重脫節,學生表達能力低下,作文內容“假、大、空”。課堂教學老師包辦代替太多,學生自己讀書的時間少,自己琢磨的時間少,自己活動的時間少,學生沒有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合作交流表面化嚴重。課堂上經常看到的場面:教師隨便提出一個問題,立即宣布小組討論,只注重合作學習形式,可是隨意性太強。只重視合作學習的結果,又對小組學習的過程缺乏指導,沒有注意學生小組合作意識的培養。只注重合作,卻沒有保證充足的合作時間,忽視了學生個體的需要和個性的培養。在學習交流過程中,學生們表面上獲得了自由,實際卻迷失了方向。由以前教師“牽”著學生走,變成了學生“牽”著教師走。
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策略
所謂“生活化”是指將學生從抽象、虛擬的課本堆中解脫出來,給學生感受自然、社會、事實、事件、人物、過程的機會,使學生在與現實世界的撞擊、交流中產生對世界、對生活的愛,從而自發地、主動地去獲取知識。“語文生活化教學”是指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學生生活相結合,使課堂教學方式變成學生積極參與、樂于參與的生活過程。
(一)對教材再設計,尋找生活中的語文。教材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要善于發掘和利用這些空間,對教材進行再設計,立足課堂,課內外結合,尋找結合點,著眼于學生能力的培養。例如,學習拼音時,可以利用學生的差異資源,讓學生說出本小組同學名字的發音,以此來認識自己和同學的名字,也使自己為同學提供服務時更為方便。設計帶有生活氣息的拼音兒歌非常有利于拼音教學。教師不光要利用教材識字,更重要的是設計好生活化的語言和活動。教師要做有心人,經常引導孩子換個角度學習,從身邊的日常生活中發現語文,感受語文,運用語文,鼓勵、引導學生隨時隨地自主識字。我們常常布置學生到課外廣泛收集與本課內容有關的一些生字,在家長的協助、配合下,社區,商場、醫院、馬路上、公園里等不同場所都成為“識字課堂”,并設立“識字交流時間”,定期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匯報,檢查反饋。
(二)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方式。
1.聯系家庭生活,學習語文。家庭是兒童學習語文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教師可以抓住每個學生和家庭的特點巧妙設計語文教學。我校的張老師就曾成功地創設過家庭的語文課堂,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當時,一年級小朋友學習拼音,一個小朋友注意力總是不能集中,張老師就巧妙利用孩子想當老師的心理,和家長商量后,請那個學生回家教爸爸媽媽學習拼音。這下子小家伙來了勁,學得特別認真,回家果真一本正經地當起了“小老師”,很快改掉了注意力不集中的壞毛病,家庭的語文課堂發揮了意想不到的語文教學效果。在家庭生活中,從打電話到招待客人,從聽廣播到看電視,從親子間的溝通到家庭討論,從糖酒廣告到家用電器說明書……無一不是學習語文和鍛煉語文能力的機會。
2.擴展生活化的課堂活動時空,走進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中提出:“教學做合一”是創造。擴展生活化的活動時空其目的在于“教學做合一”,在做中學活的知識,用活的知識。
(1)作業生活化的擴展。作業除有鞏固課內知識、技能的功能外,還要社會化、生活化,而不只是機械的操練。通過作業這一手段,引導學生走出學校,走向社會,走進生活。如:創作性的作業,學了《石榴》,讓學生自己作畫《我喜愛的水果》,并附上解說詞。查閱性的作業,如在學《美麗的南沙群島》以前,布置學生上網、上圖書館查閱有關南沙的資料,為深刻理解課文作鋪墊,并培養其搜集、整理、運用信息的能力。表演性的作業,如學了故事類的課文,自己做道具演一演,既鞏固了課文,又培養了實踐能力。這些都可以引導學生去研究身邊的生活,關注社會動態,做在生活中學習的主人。
(2)努力開發生活化的活動空間。只要你留心,就會發現校外的教育資源是很豐富的。另外,還應該讓生活與作文緊密聯系,在生活中學習作文,向生活要素材。引導學生跳出課堂、學校的小圈子,留心觀察,擴大生活外延。或組織學生游覽當地的風景名勝,飽覽祖國的大好河山;或深入社會了解風土人情,古今變遷;或收看電視新聞,洞悉時事要聞、國際風云;或搜集學校大事、班級趣聞等等,帶領學生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創造生活,激發作文的興趣和動機,把豐富多彩的生活化的寫作素材引進作文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