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科書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媒介,代表著社會的知識、價值和觀念傳統,明確反映學校教育為青少年社會化所選擇的特定教學內容和文化。而當前使用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所涉及的人物,女性的比例明顯少于男性,而且其中百分之二十的女性被妖魔化和偏頗化。因此女性回歸歷史教科書是時代的選擇和必然要求,本文對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女性內容的弱化和應對問題展開了研究。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8-0103-01
一、現狀考察
通過對人教社2001年初中版,2004年高中版,北師大2001年初中版,華師大2001年義務教育課本和上教社2003年高中版五套,29本教科書進行統計后發現,教科書中出現女性形象的地方只有212處,平均出現頻次為7.3人,其中以神話或傳說中的人物形象出現的有16處,所處階段以秦至唐這一階段女性占的比例明顯高于其它古代史階段,這與唐代以前社會相對開放,女性地位較高,而宋代以后女性地位一落千丈是有關聯的。但這也更恰恰說明編撰者未能將視線投向更需關懷的弱勢女性身上。到了近現代,尤其是中國五四運動以后。婦女解放已成為世界潮流,女性對社會進步做出的貢獻不斷得到認可。但教科書對現當代女性的歷史記錄明顯偏少,中國史甚至出現了古代史中女性比例超出了近現代史比例這一“厚古薄今”的現象,這是不恰當的,也是不符合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的。現代文明社會的發展無需女性的偏見會潛移默化的烙刻在學生的認識中。
二、弱化的成因分析
(一)傳統史觀和傳統婦女觀是女性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缺失的主要原因。自歷史學科出現以來,女性在歷史中一直處于“隱性”狀態,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與傳統史觀和傳統婦女觀密不可分。中國史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歷史可謂源遠流長。然而從甲骨文開始,歷朝歷代所記載的歷史幾乎都是以帝王家為依托介紹皇位繼承開始記述皇位的更迭,王朝的政治、行政、軍事、經濟等等,可謂是純粹的一部政治史、軍事史和帝王將相史。加上在傳統社會中我國奉行的是女性永遠處于從屬地位,“男尊女卑”、“男強女弱”、“三從四德”的束縛使女性不會在社會生活和歷史活動中做出很大的貢獻,即使有也會被忽略、抹殺甚至是歪曲。而古代的歷史學家對歷史著作寫作編篡的過程中毫無遺漏的把這些傳統史觀與傳統的婦女觀滲透一起并編篡出來特別是政治史、軍事史方面。從這角度分析,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女性在歷史和教科書中長期缺失、處于隱性狀態的原因了。在那種認為女性是附庸,是不會在社會中有所作為的傳統社會中,女性要在政治、軍事上有所成就可是難于上青天。
(二)中學歷史教學長期以來對于女性群體歷史的漠視。固然,大多數女性在以男子為主導的社會里默默無聞,不見經傳,但平凡不意味著“死亡”。在農業社會里,女性以她們獨特的方式維持著社會道德與倫理秩序的運轉。
中學歷史課程中始終缺乏關于廣大底層婦女生活的歷史敘述,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漠視與缺失。在建構社會生活史的當代中學歷史教育改革中,女性題材歷史已經受到了歷史教育界的高度關注。比如美國的歷史知識觀之一是歷史的主角是人民大眾,所以歷史知識應該包括各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各種族的歷史和文化以及婦女的發展史而在我國中學歷史課程中,個體女性題材歷史的匱乏和群體女性題材歷史失落的現象還未能糾正,要建構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男女共處的社會生活史還要作出更大的努力。
缺乏教育行政部門的關注及政策的支持。我國政府在2001年5 月22日由國務院正式通過的《中國婦女發展綱要》中明確指出:“將婦女教育的主要目標納入國家的課程規劃,在課程、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中,把社會性別意識納入到教師培訓課程。這表明,我國政府不但已經意識到教育所承載的包括性別平等在內的現代社會理念和生活原則的重要功能,并已將通過教育實現教育性別平等與公平的努力具體化到課程與教材層面。然而,在教育部同期發表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卻沒有關于性別平等的內容。可見,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國教材中存在性別問題還沒有真正引起教育行政部門的真正重視和關注。中學教科書女性缺失問題只能通過教育行政部門認識到這個問題,并對其予以關注及政策支持才能改變這種情況。
三、從生活史視角對女性題材在教科書中回歸的重構
中學歷史新課程不應僅僅是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的簡單組合與呈現,也應展示人類生活史。女性作為人類社會的另一半,應當納入生活史的范疇,在中學歷史課程中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展現,不僅僅是女性個體的歷史,更重要的是關于女性群體的歷史。女性在工業社會中的作用日益顯露出來,受到社會的重視。工業革命不僅導致了新消費主義,而且賦予了女性新的角色。這場革命對女性的影響極為深遠,正如幾百萬年前農業革命對她們所產生的影響一樣。一般來說,其主要影響就是迫使女性走出家庭,進入新的工薪經濟。
在中學歷史課程中反映女性在政治以外的領域內作出貢獻的論述還不夠。女性在哺育、紡織、園藝、飼養、烹飪、縫紉、刺繡等領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語言文學方面的優勢自不必說;在醫學上,如甲午戰爭前金雅妹、柯金英、康愛德、石美玉四位學醫的女留學生,她們回國后為中國的醫學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對個體女性的敘述應當從多層面、多角度去呈現,幫助中學生逐步形成對女性歷史的全面認識。
長期以來,我們的中學歷史課程中對于女性題材歷史的關注不夠,甚至抹殺了女性在歷史上的作用。這次高中歷史課程改革力求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女性在中學歷史課程中開始回歸,是對課程改革提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要求的人性化闡釋。關注女性,不僅僅要關注杰出個體女性,更要關注普通群體女性,正是群體的力量才使歷史具有最活躍最強勁的推動力,讓中學生在學習男女兩性歷史的過程中體悟完整意義上的“人”,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