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金琳 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制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物質基礎和產業主體,2014年中國制造業凈出口居世界第一位,制造業增加值在世界占比達到20.8%。由于制造業在我國所占的舉足輕重地位,制造業的出口退稅必對我國財政收入產生重大影響。制造業出口退稅額不斷地增加,相應地給國家財政也帶來很大壓力,同時由于出口退稅制度的不完善,出現了局部“少征多退”和出口騙稅的現象。頻繁調整的出口退稅政策,雖然對制造業企業出口貨物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卻沒有顯著的退稅政策積極效應,也沒有完全達到制訂出口退稅政策的初衷。本文從制造業企業出口退稅的現狀、存在的問題等方面進行研究,進而提出了相應的升級途徑。

表1 2006年-2013年制造業企業出口退稅額與出口額的數據表 單位:億元

表2 五金機電產品出口情況統計表(單位:億美元)
我國不同類型的制造業企業出口退稅采用不同的出口退稅方法,主要有三種不同的情形:有進出口經營權的制造業企業出口的自產貨物“免、抵、退”增值稅、免征消費稅;沒有進出口經營權的制造業企業委托出口貨物“先征后退”增值稅、免征消費稅;1993年12月31日前辦理工商登記的外商投資企業出口的自產貨物免征增值稅和消費稅?!懊?、抵、退”增值稅中的“免”稅是指對有出口經營權的生產企業把自己生產的貨物銷售到國外時,免征增值稅銷項稅;“抵”稅是指對生產企業既有外銷又有內銷的情況下,為了簡化征稅核算,把外銷產品所耗用的原材料等包含的進項稅先不退還給企業,而用來抵消該企業內銷產品的銷項稅;“退”稅是指當外銷產品所包含的應抵消的進項稅抵不完的情形而給予的退稅。此種計算方法操作起來較為復雜,而先征后退的計算則簡便的多。
由于我國制造業企業產品出口退稅率不斷的變動,影響最緊密的出口額也跟著發生變化,各年度之間波動很大。從表1可以看出,2006-2013年,制造業企業出口規模在不斷地增長,出口退稅額也隨著不斷增長。
以五金機電企業為例,由于國家不斷地調整制造業企業產品出口退稅政策,五金機電企業產品出口占全國出口的比重已經由2006年的14.50%提高到2013年的57%。隨著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的快速發展,出口產品結構也得到了進一步優化,種類繁多的五金機電產品大部分都要進行退稅。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從1997年起,國家對機電產品出口退稅率多次上調,從而調動了機電企業出口退稅的積極性。2006-2007年為了平衡我國國際貿易的順差和逆差,國家又多次下調機電產品的出口退稅率。為應對2008年國際經濟危機,也為了改善不盡合理的產業結構,機電產品的退稅率又調整提高了四次。這些政策的實施,對中國的五金機電產品出口額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逐漸成為世界機電產品的出口貿易大國,提升了五金機電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實力。充分說明了國家的出口退稅政策對制造業企業巨大的扶持作用。
與國際接軌的《出口貨物退(免)稅管理辦法》于1994年 2月 18日頒布,為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國際形勢,國家也再不斷調整變化出口退稅率,2008-2011四年時間內就調整了7次,退稅率的調整在近幾年成遞增的趨勢。我國的財政收入的85%以上來源于稅收,所以稅率的變化直接影響著國家的財政收入。由于出口退稅率的提高,企業得到的退稅款就越多,相應的國家的財政支出要相應地增加,財政支出越多,財政赤字就越大,即是出口退稅稅率的調整對國家財政造成了很大的影響。2013年我國的制造業企業實際出口退稅額7635.54億元,按退稅率提高9%來計算,國家財政支出相應增加687.20億元,也就是說國家財政收入減少了 687.20億元。從會計核算的角度,出口退稅率的提高導致企業多得的稅款減少了主營業務成本,按照目前企業所得稅基本稅率 25%來計算,退稅率的調整會減少企業所得稅171.80億元,退稅額和減少的所得稅款共計858.99億元,直接影響當年財政收入858.99億元,減少數是當年財政總收入 108787.65億元0.78%。下表從制造業的角度測算了出口退稅稅率變化對財政收入的影響。

表3 財政收入隨制造業企業出口退稅稅率變化的影響測算表 單位:億元

表4 制造業企業平均退稅率測算表
其一,由于國家頻繁不斷地調整出口退稅政策,使制造業企業出口退稅缺乏穩定性與戰略性。從前文現狀分析可以看出,制造業企業出口退稅稅率和政策的調整非常頻繁,涉及到制造業企業的方方面面,但調整幅度最大的也就是出口退稅率的變化。2008年發生的國際金融危機,我國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為改變這種狀況,國家在2008-2011四年時間內就調整了7次,如表3所示。調整過于頻繁,不利于企業長遠規劃其生產經營活動,對企業的長久發展也不利。如果提高退稅率,對企業有好處,會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反之,則會損害企業的利益,給企業造成損失。出口退稅的隨機調整也會降低企業對政府的信用度,稅務部門工作成本增加原因之一也可能是頻繁不斷的出口退稅率調整。
其二,沒有足夠保障的退稅資金,影響出口退稅的公平性。在實際工作中,許多企業把出口退稅手續都辦完之后,卻拿不到應得的退稅款。目前實行的制造業企業的“免、抵、退”的出口退稅政策,退稅款項以固定的退稅額為定數,該部分定數由國家財政支付給退稅企業,但超過定數的部分,國家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負擔,其中國家財政負擔92.5%,地方財政負擔7.5%。一般情況下,地方政府財政收入都很有限,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支付該部分出口退稅款,所以地方財政對出口退稅款也是苦不堪言。因此地方政府對退稅款的支付并沒有很大的積極性,甚至設置障礙阻止某些企業及時獲得出口退稅款。有時國家在制定稅收政策的時候往往會考慮大中型國有企業的既得利益,會淡化民營小企業,所以當遇到地方政府財政資金吃緊的情況時,就無法保障這類小企業的退稅要求,反映了出口退稅的不公平性。
其三,在出口征稅和退稅兩個環節存在信息不對稱現象。制造業企業的“免、抵、退”出口退稅政策,在征稅和退稅兩個環節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原因出現很多問題。征稅機關是各地市國家稅務總局,而退稅機關一般是海關負責征收管理,這兩個機構是相互分離脫節的,兩個機構在征稅和退稅的相關票證的核對上存在著執行不到位現象,再加上兩個機構不到位的監管行為,可能會給企業和一些不法分子騙稅提供了便利的土壤。另一方面,負責出口退稅的海關和負責國內征稅的稅務機構是處于不同地區的兩個機構,這個機構各自對稅務的管理和處理是不一樣的,在征稅和退稅的審核和審批方面可能存在盲區,在傳遞和交流信息方面缺乏智能化、信息化的聯絡網絡,出現了“征、退”不見面的現象,這也造成了征稅和退稅環節的信息不對稱的另外一個原因。這種信息不對稱情形的出現會使稅務機關不能及時掌握制造業企業真實的生產經營狀況。
其四,實際工作中制造業企業沒有完全執行“免、抵、退”稅方式。實際工作中生產企業出口貨物實行的“免、抵、退”的退稅方式,不僅計算繁瑣難于理解,而且管理上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執行這種方式的企業,需要提供大量的與貨物有關的退稅票據資料,審批上也需要退、征稅等許多單位的參與,不同的部門需要提供的資料不一樣,所以出口退稅的過程復雜且繁瑣。出口退稅企業一般情況下是一月一申報,初審是由最基層稅務機關進行審核,時間需要3-5天,審核完畢后再退還給出口企業。然后再報送主管稅務機關辦理正式的“免、抵、退”,在正式的辦理過程中,還要再提供與出口貨物有關的資料再審核。這樣的傳遞不僅浪費大量的資源成本和時間成本,而且使抵稅和退稅工作辦理的非常緩慢。最終的退稅還要占用本來就很緊張的地方財政收入,所以“免、抵、退”的方式在我國許多地方企業并沒有被積極采用。
其五,出口騙退稅現象仍然大量存在。從制造業企業出口退稅的執行效果來看,達到了制定政策的初衷,對提升我國出口貿易的競爭力確實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但出口退稅政策也被某些企業和一些不法分子鉆了空子,成了他們牟取不正當利益的手段。從騙稅手段上來看,他們對出口的產品虛報價格、開具虛假增值稅專用發票等方式來騙取國家出口退稅款。2009年震驚國內外的上海騙取出口退稅案,就是采用虛假交易,以國家的出口退稅政策作為保護傘來騙取國家稅款,累計騙取出口退稅款共計3,400多萬元,國家的財政收入也因此遭受到了重大損失。2015年1月26日,稅務總局曝光了一起騙稅大案,河北興弘嘉紡織服裝有限公司及其關聯企業故城縣弘興布業有限公司通過接受虛開專用發票抵扣進項稅額5.6億元,涉嫌騙取出口退稅4.5億元。類似這種騙出口退稅現象的大量存在也會干擾出口退稅政策的實施,最終影響到我國出口退稅政策的實施效果。
第一,加強并提高立法層次,保證稅收的嚴肅性和權威性。目前有關出口退稅方面的法規、規章層次較低,增值稅和消費稅都是以暫行條例的形式頒布的。由于在實際工作中偷稅、漏稅問題的嚴重性,要求國家盡快加強出口退稅方面法律制度建設,使其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國家稅務總局、財政部頒布的有關出口退稅方面的通知,轉換成經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頒布的法律,以提高出口退稅方面法律法規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對于出口退稅罪要制定更為嚴謹的司法解釋,發生出口退稅方面的違法犯罪活動時可遵循對應的法律依據。為了給征、退機關和出口企業提供一個穩定、和諧的法律環境,對涉及到的有關出口退稅政策的變化,應提前幾天時間通知企業,應避免新政策的出現給企業帶來合同履行、會計核算等方面的問題。
第二,統一出口退稅方式,實現公平退稅。我國現行制造業企業出口貨物退稅的有三種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退稅計算方法和管理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這樣會導致不合理和不公平現象的發生,為腐敗和貪污行為提供了溫床,也為出口騙稅提供了一個機會。最合理的生產企業出口退稅的方式是“免、抵、退”稅這種方式,雖然操作比較復雜但從實踐效果來看,將抵稅和退稅連個環節合在一起,操作較為簡便,減少了企業的麻煩。為了體現我國法律公平公正性,制造業企業出口退稅應統一采用“免、抵、退”稅這種方式,世界上其他國家出口退稅也基本上采用該種形式。即對生產企業出口自產的貨物實行出口環節免征銷項稅,該出口貨物包含的進項稅抵消內銷貨物的銷項稅,不足抵扣部分退稅。
第三,加強稅制改革,合理劃分退稅資金的負擔對象。我國制造業企業在出口退稅的過程中存在國家退稅資金不足的情形,企業的退稅款項在2003年以前基本上都是由國家財政來承擔,因此該段時間出口退稅款給中央財政資金也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負擔退稅資金的是2004年以后。從理論上來說,所退稅款來源于已征收增值稅和消費稅,不應該存在退稅困難和拖欠退稅的問題。中央與地方在稅收分成比例和劃分責任上一直存在博弈現象,中央75%與地方25%增值稅分享比例存在著很大的弊端,地方政府財政困難是導致退稅資金難以保障的重要原因之一。為了更合理的劃分退稅資金的負擔對象,就要加強新的稅制改革,以減輕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以保證我國經濟健康、持續和穩定發展。
第四,設定合理的出口退稅率,確保企業實現退稅徹底。出口退稅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出口退稅率的制訂,它反映了一個國家最基本的貿易政策,也是出口企業在出口貿易上提高競爭力的一個最重要手段。出口退稅率的調整會對一個國家的財政收入產生重大影響。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出現了退稅不徹底的情形,會影響到出口企業的積極性。為了調節出口規模和結構,國家在制定相關的出口退稅政策的時候,要符合本國經濟發展和實際國情。對出口退稅率要以法律的形式頒布,提高其嚴肅性和權威性,中間需要變動的時候,應在法律所規定的范圍內進行,由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來具體實施。
第五,稅務、海關等部門合作共贏,提高出口信息化管理的效率。對制造業企業出口貨物退稅,要把征稅環節和退稅環節結合起來進行管理,對出口的貨物在國內生產環節需要繳納的稅款不重、不漏,依據稅法的規定及時足額交納。由于生產企業出口退稅涉及到稅務、海關、銀行、外匯和外貿等部門,這些部門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各自行使自己的職權,但必須通力合作,采用辦公自動化等先進的管理手段,加快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建設,建立出口貨物的聯查體系,實現信息共享、合作共贏。各部門要定期通報情況,互通信息。嚴厲處罰參與騙稅的企業和不法分子,要給予涉嫌騙稅的責任人員加大處罰力度,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國家稅款的流失?!?/p>
[1]李苓.中國現階段出口退稅政策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遼寧大學,2012(05).
[2]毛淑云.中國出口退稅制度改革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2008(04).
[3]吳志鵬.淺談我國出口退稅制度的目標模式構建[J].中國集體經濟.2009(05).
[4]徐雷.中國出口退稅政策之執行成效與影響因素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復旦大學,2011(04).學,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