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琴
高爾基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怎樣讓學生對語文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呢?我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現與大家共同分享。
一、認真聽
聽,是語文課堂的一個基本功,也是語文“百科之母”的真正體現。因為一個學生只有學會認真聆聽,才能進一步理解語言所包含的意思,然后才能在實踐中操作實施。但是,怎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喜歡聽呢?
我在新學期開學前就精選了一些文辭優美的名家美文,如林清云的散文,席慕蓉的詩歌,劉墉的小品文,張愛玲、三毛的小說等。開學后,我利用課首5分鐘讀給學生聽,讓他們置身美的情境中,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然后又結合高中教材必修一里徐志摩的詩,講到他的人生經歷,讓教學妙趣橫生。
之后,我又抓住學生在青春期對“愛”的憧憬,從《詩經》、古詩詞中選出一些古人大膽表達愛情及對愛情的忠貞、執著的詩文,讓他們感受古人真摯、純潔的感情,感受詩作語言的巨大魅力和生活氣息,然后不失時機地抓住“早戀”這個話題,矯正他們對“愛”的膚淺、錯誤理解,讓他們明白“愛”的責任及厚重感。
我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了名家的詩詞創作,給他們講解詩歌,探究詩句的關鍵字詞及表現手法,然后知人論世,分析作品主旨及詩人的思想感情。這樣循序漸進的做法,激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感受到了語文的豐富與有趣,也明白了每一個字詞背后的深沉內涵。
二、大膽說
說,是一個人表情達意的根本手段,是溝通人與人關系的橋梁。那么,怎樣才能讓說變得清楚明白、生動簡潔,并讓聽者在短時間內明白你的意思呢?這也是需要努力練習的。
首先是說話者要有膽量,能大膽流暢地表達心中所想。其次是要能說,即讓你的表達形象生動、幽默風趣且思維縝密,而這樣的能力并非人人都有,必須通過訓練才能達到。
我想起了這樣一幕:自己讀大學時,因膽怯羞澀而導致無法回答老師提問的“介紹你的家鄉香格里拉”的尷尬處境。之后,我為爭回顏面,反復訓練說話,鍛煉膽量,最終參加了系內大學生辯論賽,并獲得了成功。這讓我明白:自信、勇敢并非與生俱來,它可以通過后天努力而獲得。于是,我決定如法炮制。
我向學生闡述了即將開展的辯論活動的構想,及此次活動的重要意義。學生大加贊賞并躍躍欲試。這時,我趁熱打鐵,立刻選定辯題,分出正、反兩方,讓學生選出優秀選手擔任辯手,其余同學則輔助查找資料,齊心協力準備比賽。
比賽時,我鄭重其事地請來班主任、任課教師作評委。比賽緊張地進行著,辯手們唇槍舌劍,口若懸河,鋒芒畢露,場面劍拔弩張,扣人心弦。臺下時而屏氣斂聲,時而掌聲雷動,師生們都興奮異常……此后的一年多時間里,這樣的辯論我們每月舉行一次,從不間斷。
這個活動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讓他們變得自信、勇敢。后來有些進了大學的學生,還寫信告訴我,感謝我在高中時給他們鍛煉表達的機會,讓他們在大學的學生會和各種比賽中占據了優勢,輕松勝出。聽到這些,我心里無比欣慰。
三、投入讀
閱讀對學生的成長極其重要,誰不善于閱讀,誰就不善于思維。而且,多讀可以開拓我們的視野,打開我們的思維,讓我們寫起作文來思路通暢,有話可說,有情可抒。
于是,我先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讀散文、讀詩歌。或放聲朗讀,或旁若無人地讀,或抑揚頓挫地讀……讀出作者的悲歡、喜樂。同時,我告訴學生:讀書不應只停留在某一篇詩歌或散文上。從語言學習的角度來講,應擴大閱讀范圍,廣讀中外名家作品,擴大知識面,豐富自己的見解、認識,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還鼓勵他們兩星期讀一本課外書。為節約成本,我建議他們每人買一本自己喜歡的課外書到班上閱讀,讀完之后互相傳閱,資源共享。在我的倡議下,學生開始了積極的閱讀。下課十分鐘,他們不愿意休息,都坐在教室里如饑似渴地讀書。一個學期下來,每個學生花十來元錢就讀到了價值上百倍的自己感興趣的書籍。這讓他們的腦袋變得豐富多了,也讓他們在品味文學經典的同時,感受到了語文的巨大魅力。
四、用心寫
新課程標準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其實終極目標便是“寫”。在上述聽、說、讀的準備工作做得足夠充分后,我就對學生進行了寫作方面的興趣培養。
我在班里成立了“吶喊”文學社——說到文學社名字,其實還是學生自己擬定的。因為我鼓勵學生關注生活,寫自己身邊的所見所聞。于是有同學認為:現代社會人際關系淡漠,我想要呼喚真情;學校里師生隔閡太大,我想要呼喚理解;看到有教師在升國旗集隊時談笑風生,我想要呼喚自律……這個構思極好,于是我們敲定文學社名為“吶喊”。
文學社組建后,同學們積極創作,態度認真嚴謹,文章題材直指時弊、一針見血,呼喚真善美熱烈真誠,敘述自身經歷情真意切……作品集冊成書后,受到全校師生的一致好評。于是,我們班出現了一個魯迅式的筆鋒犀利的小雜文家,出現了一個李清照式的溫婉多情的小才女,也出現了一個余秋雨式的質樸深沉的小散文家……我這才發現,原來學生并非沒有潛力,只是需要一把開啟智慧的鑰匙,一個供他們展現才華的舞臺而已!
同時,在指導學生寫作文時,我充分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給予他們充分的信任和真誠的鼓勵,不讓他們深陷“痛苦”的深淵。有一次,我布置學生寫一篇作文,其中一位學生只寫了400多字,而且字跡潦草,錯別字較多,但是文章的題材還算新穎。按慣例,以60分為滿分的作文,這樣的作文打35分就已經很高了,但現在怎么辦?打35分是不是太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了,而且埋沒了新穎的文章題材。于是,我給他打了這樣一個分數:“55-15-5”,并在每個分數下面作了解釋:55分——內容新穎,有創新精神;減15分——內容不充實,篇幅不夠;減5分——書寫太潦草,有錯別字。可見,同是一個35分,這個帶著減號的35分,不僅極大地肯定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而且也較為具體地指出了其存在的問題,形象生動,比單一的35分更有激勵性、針對性。學生在這個分數中,不僅看到了我對他的信任,而且也看到了自己的希望和努力的方向。
我在教會學生“認真聽、大膽說、投入讀、用心寫”的同時,還讓他們感受中華語文博大精深而無以言喻的美,而我自己,也被學生喜歡和尊敬,我心中的感動、幸福、快樂,更是無法言表。所以,我感謝語文,它拉近了我和學生的距離,也拉近了我與生活的距離,讓我學會愛學生、愛工作、愛生活。
(編輯 劉澤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