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號召
教師的教學管理主要是指為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并取得良好學習效果而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的引導和監督。教師的教學管理過程包括對學生的預習管理、聽課管理、作業管理、復習管理、考試管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身心特點,實施切合學情的科學有效的教學管理。本文從反饋、合作、習得三個方面,與大家共同探討聾校語文教學積極有效的管理模式。
一、教學管理要強化反饋
從信息論的角度講,教學過程是一個信息輸入、變換、輸出和反饋、調節的過程。故從學生的價值導向來看,要求教師在教學評價方面進行科學設置,如采用形成性評價方式,有組織地獲取調節教學活動所需要的有效信息,使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對原來的教學設計作出適當、及時的調整,從而有效地控制信息的變換過程,使得教學系統保持動態平衡,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在聾校的語文教學中,教學反饋主要體現在學生對學習效果、學習過程和學習環境的反饋上。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回收以下信息。
一是反饋學習過程中的“錯誤”信息。在聾生的語文學習過程中,問題或錯誤隨時都會出現。聾生語言學習中的主要錯誤有:似是而非的語言;支離破碎的句子;語法問題,即聾人的所謂自然手語干擾。作為聾校的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正視這些問題,將其一一歸類,對其原因逐一加以分析,對癥下藥,盡快糾正學生所反饋出的“錯誤”信息。
二是反饋學生學習主動性方面的信息。現代語文課堂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生主體性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故語文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關注每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習態度、動機、興趣,甚至學習語文的方式方法、學習技能和認知特點等,因材施教。
三是反饋學生針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信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對輸入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包括對教師的口語信息和手語信息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教師對教材內容的難易程度要有充分把握,對難易不同的內容要施以不同的教學方法,使每位學生對所學內容都能較好地掌握。
四是反饋學生針對學習環境的信息。教師要及時回收學生對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室環境的布置、語文活動的組織、學習設施(如直觀教學設備)等學習環境的反饋信息。通過信息的反饋來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為聾生的有效學習盡可能創造條件,盡量消除不利環境對語文教學的消極影響。現代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構建了一種多媒體、網絡化和智能化相結合的交互式開放性的動態教學環境,它除了包括“場所”,還包括學習資源、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學習氛圍、人際關系等要素。它與教學活動共生存、同發展,是一種新型的語文教學環境。當然,在反饋時教師要注意學生反饋的態度和方法,要關注學生的語言(口語、書面語、手語)能力和學生的心理因素。更為重要的是,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反饋在語文教學中的連貫性,因為它是幫助師生共同改進、參與教學的一種過程性手段,同時,保持反饋的連貫性,可以使教學管理更科學、更高效。
二、教學管理要強化合作
要充分關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關系。課堂上的良好合作,不僅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挖掘學生的潛能,而且能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氛圍,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品質,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成績。
師生合作教學管理。師生合作,就是在教學過程的管理中,教師與學生的思維、情感協調一致,共同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要通過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讓學生積極參與;另外,在師生合作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學生的情感變化,因勢利導,激發聾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因為輕松、愉快、樂觀的情緒,不僅能使人產生較強的記憶,而且能活躍創造性思維,能充分發揮學生心理潛能,學習效果會更好。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特點,而聾校的語文教學,尤其要重視將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捆綁于學生的情感載體上。
生生合作教學管理。生生合作,就是在語文教學管理中,由教師創設一定的情境,根據學生聽力受損程度、口語表達狀況,使學生之間用口語、書面語、手語來交流信息、表達思想、相互學習。“小組活動”是合作教學中的一個較好模式。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不同學段語文教學要求,引導學生更多地進行語言技能的訓練,實現語言的社會功能,使學生通過課堂,盡可能實現語言知識和語言運用的和諧統一,實現聾生綜合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回歸主流社會應具備的交際能力。
事實證明,不管是師生合作還是生生合作,教師都要注意運用好評價手段去審視合作教學,精心設計教學思路,使整個教學過程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同時,教師要了解每位學生的思維和個性特點,調動每位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都能在語文課堂上獲得成功感和愉快的情緒體驗,享受到學習語言的快樂,從而使其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得到強化。
三、教學管理要強化習得
在聾校語文教學中,不少教師對以下現象感到困惑:學生經過初中和高中共6~7年的正規課堂學習后,不能順暢地用書面語進行表達(其語言沒有句子結構、雜糅、不合邏輯、不切常理等),不能順利地閱讀(朗讀不能恰當停頓,磕磕絆絆,閱讀費時,讀不懂等)。而健聽兒童則無需正規的課堂學習,就能以驚人的速度在四、五年內完全具備交際能力。這種差異產生的原因,除了聾生聽力障礙的客觀因素外,還應歸咎于教師在教學中忽視了聾生對語言的“習得”功能。通俗地講,就是教師只注重課堂上對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聾生學習習慣和學習策略的培養。
根據語言學家克拉申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認為語言習得是“在自然條件下的語言環境中非正式的下意識的學習”。在聾校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借鑒克拉申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當然,漢語作為聾人的第二語言,在習得過程中會受到手語的極大干擾。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重視讓聾生將課堂上的有意識“學得”和“習得”結合起來,使他們有“大量易懂的輸入,降低其情感障礙”。同時,為使聾生盡快運用所學知識,提高運用語文的能力,教師要有意識地組織和鼓勵學生,參加各種語文課外活動,如閱讀大量的報紙、雜志;觀看有字幕的電影、電視;勤寫讀書筆記、日記等。使學生將課堂學習和課外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為聾生創造一個真實的語言學習環境,真正提高其語文水平。
語文學習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故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切實抓好“三強化”,使語文教學真正面向全體學生,才能發展好每位聾生的潛質,有效提升聾生的語文素質。
(編輯 劉澤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