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張艷紅 文/陳丁鴻
親歷美國蒙臺梭利幼兒園(下)
編輯/張艷紅 文/陳丁鴻
要讓孩子實現自主學習,學習環境、教學材料和社會氣氛必須起到促進作用。老師需要提供必要的資源,比如,給孩子創造安全和積極的活動氛圍。孩子需要知道每樣教具擺放的具體位置,學會如何與他人分享資源和如何完成任務。孩子因此而信任老師,這種信任讓孩子有信心按自己的步調去嘗試新事物。探索的成功有助于孩子進一步建立自信,再做更大膽的嘗試。
讓孩子自由選擇“學習或游戲”的對象物
在蒙氏園的活動室里,孩子們是自由的,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內容,決定自己的工作時間。他們一來到幼兒園,和老師問好后就會直接尋找感興趣的內容開展工作,有些孩子甚至一天之內只從事一項工作。老師從來不去干涉孩子干了什么或干得怎樣。因為教室里鋪著厚厚的地毯,所以孩子可以隨處席地而坐。教師十分注重為孩子創設輕松愉快的活動氛圍,從不強求孩子去做什么事情。如果孩子對老師所講的內容不感興趣,他也可以不參加,去做他想做的事情,但前提是“不影響同伴”。
孩子可以自行選擇教具,按自己的步調自由地工作,可以獨自完成也可與他人合作。通過課堂上對孩子的觀察,老師可以決定哪個孩子或哪些孩子適合學習新的活動或新的教具。目的就是鼓勵孩子積極自主地學習,并在個人學習和小組合作間取得平衡。

讓孩子自由決定“學習或游戲”的程度
在混齡班中,孩子們可以依照個人學習的意愿和速度自由地成長。班上有一個3歲的孩子,可能因為新入學或年齡的原因,我們發現他經常無所事事,在教室里走來走去,觀察別的孩子工作。突然有一天我們發現有個較大的孩子引導他拼地球拼圖,先用手摸圖形的外輪廓,然后把圖形放進相應的位置。從頭到尾,小孩子都非常認真、感興趣地和大孩子一起持續了很長的學習時間。他們自發地學習讓我很震撼,從無所事事到學習拼地球拼圖,這個跨越體現了孩子們的主動學習所產生的效應。
我們發現在混齡班里年長的孩子總能自發地幫助年紀較小的孩子,從中獲得助人的快樂與領導的成就。年幼的孩子從接受年長孩子的幫助與領導中,也能學習感恩與尊重的情操。由于混齡,所以孩子不必和別人比較。年長的孩子在必要時,可以回到較前面的階段學習,借以鞏固每一階段的學習,將來面對較高層次的學習時,不容易發生排斥的現象。年幼的孩子也可自由到年長孩子的工作區去觀察,這樣的情形,也印證了蒙臺梭利博士所稱的“智性的散步”,即孩子在環境中獲得了一些預備的學習機會,將來年幼孩子長大后,對于較困難的學習,也就能順利地完成。


陳丁鴻簡介
美國Indiana大學教育學院碩士,兩個孩子的母親。著有暢銷書《帶著孩子去旅行》《在美國上小學》。近年來,致力于家長心理,親子關系,以及兒童教育和發展相關領域的咨詢研究和投資。為多家雜志、網站、電臺、電視臺的特邀教育專家和撰稿人。
陳丁鴻育兒經
自由不等于放任自流。蒙臺梭利教室保持的氣氛是“有限制的自由”,包括有目的地、小心地選擇及使用材料的自由,指導自己學習的自由,與他人交往的自由以及在一定的空間內自由活動的自由。孩子們習慣自己去處理各種問題,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從來沒見到過孩子們互相爭執或向老師告狀。
美國教育中孩子們的自由,就其限度而言,在維護集體利益范圍之內,就其行為方式而言,具有我們一般所認為的良好教養。因此,若孩子冒犯或干擾他人,有不禮貌或粗野行為,老師就會加以制止。比如一個孩子打人、說話不禮貌、在屋內大聲喊叫等,老師就會把他抱走或讓他自己走到一個椅子旁邊坐下來反省,等老師解除對他的處罰后他才能恢復玩耍自由。這種處罰方式不是傷害孩子的肉體,而是讓他體驗被限制的滋味,反省自己的過錯,從而珍惜遵守紀律帶來的自由。可以看出,他們對常規、秩序的培養是非常在意的。
幼兒可以長時間專心工作,很少被干擾或打斷
蒙臺梭利說:“延長工作周期的目的,在于培養孩子的專心和耐力。”除了剛入學的孩子之外,班上沒有一個孩子是無事可做的,他們總能各取所需,專注于工作之中的樂趣。有一天放學后,我很奇怪地發現一向整齊干凈的地毯上有一些蒙氏教具沒有收拾好,當我想撿起來的時候,當班老師阻止了我,他告訴我那是一個孩子沒有完成的蒙氏工作,他需要明天接著完成。專注能讓孩子順從其內在的生命法則,在自由教育活動中得到發展。
安靜是基于自己的選擇,以及對他人的尊重
孩子自由選擇最適合他內在需要的教具,不斷地提升自己。而每一個孩子自由又都是建立在對其他人自由的尊重的基礎上。有時,孩子剛到班上有些興奮,顯得有些吵鬧。我們看到有孩子不斷地搖鈴,開始我們都不知其所以然,后來才知道,搖鈴的孩子覺得教室里太吵了,影響了他們工作,以鈴聲提醒別的孩子安靜一些,而全班的孩子都遵守這一規則。同時也提醒了我們在學習中不要打擾孩子們。蒙臺梭利教育讓孩子了解并學會,尊重他人的需要、維護團體的利益是保證自己最大權利的唯一法則。
孩子們的責任感
蒙臺梭利教育非常強調個體責任感的發展。所以教室里是有很多要求的,比如,用完物品需放回原處,離開位置要把椅子推回,交談的音量以彼此可以聽到為準等等。在學校里每個班只有一個廁所,里面只有一個馬桶,全班15個孩子從來沒有爭搶過。美國人有喝涼水的習慣,而每班也只有一個洗手盆,也從來沒有孩子爭搶過,不夠高的孩子自己會去搬一張木頭凳子站上去喝水。集體喝水和上廁所在他們看來是很不可思議的,因為人的需求不可能同時產生。
陳丁鴻育兒經
在與蒙臺梭利學校的老師們進行交流時,我們問:“您認為什么對于孩子來說是最重要的?”她們立即回答:“從玩中學,從做中學,讓每一位孩子都體驗學習的快樂。”自然,這種觀念引領下,美國蒙氏園的課堂氣氛是非常寬松的。家長送孩子入園的片段也頗能說明兩國家長在教育觀念上的一些差異:國內家長在送孩子入園前,總不忘叮囑幾聲,“乖一點,要聽教師的話!”“別調皮,上課認真點啊!”而美國家長們在與孩子分手時會相互親一親,然后,笑瞇瞇地說:“玩得開心點哦!”
孩子成了真正的“上帝”
在幼兒園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究竟以誰為先、為本,對美國幼兒園的了解,讓我生發了許多感慨。比如一進教室,教師就向我們提出了一系列活動的規則:在教室里必須坐在固定的位置上,不能走動影響孩子;孩子活動時不能拍照、不能議論等等。同時,幼兒園中作息時間的安排、環境的布置,大到墻壁裝飾畫,小到鞋架,無一不體現“以兒童為本”。
“第一位”的待遇
此外,美國的幼兒園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幼兒園對校舍的布置并不是很“講究”,他們認為應該把更多的錢投入到孩子的活動中去。有的幼兒園會花不少錢對孩子們那極不“顯眼”的繪畫作品進行裝裱,只為了讓孩子們增添一份成功的自信,一種被重視的滿足。幼兒活動區的材料極其豐富,仿佛是一個個專業的小商店組成。孩子們在幼兒園里快樂、自由地成長著,享受著真正的“第一位”的待遇。
陳丁鴻育兒經
蒙臺梭利幼兒園的老師與傳統教師最大的差別,在于其所扮演的角色不在于“教”孩子,而是教具、孩子及學習意愿的協調者。孩子自律行為的培養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自律、有序的良好習慣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目標,需要教師每天堅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