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華
(云南省會澤黑頸鶴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云南 會澤654200)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相繼在很多地區建立了自然生態保護區,并且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自然生態保護體系。然而要想充分發揮自然生態保護區的生態效益,還需要開展一系列的建設管理工作。因此,積極探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的問題,顯得尤為必要。
根據國務院針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相關要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隸屬于正處級建制,如會澤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就屬于正科級建制。自然生態保護區的工作需要政府各個部門的積極參與,如果部門之間協調不善,勢必會影響到建設管理工作的展開。從微觀角度來講,該管理組織體系不健全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保護區人員編制比較少,參與到實際管理點管護工作的人員嚴重不足,往往需要承擔大量的工作任務,無論是日常巡護,還是科研監測,或者是宣傳教育的工作,都需要他們負責;其二,在職的保護區管理人員學歷水平比較低,有高級技術職稱的比較少,專業化的建設管理技術人員極度缺乏,許多野生動物保護及監測及科研研究項目難以開展。
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工作需要使用先進的設施設備,這是保證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工作質量的基本物質基礎。但是保護設施設備體系不先進,也是當前的基本情況,以會澤自然保護區為例:其一,除去保護區建立的2個管理所之外,沒有管理局辦公樓,沒有標本展覽館,沒有鳥類急救中心,沒有宣教場館;其二,自然保護區內的通訊交通設施處于落后狀態,保護區的巡護道路多數為泥土路,雨季難以行走。給與實際保護管理工作的開展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保護區建設管理資金短缺,也是當前會澤保護區建設管理工作面臨的實際問題。保護區的日常管理經費并沒有被納入到省級財政預算中去,縣財政撥款也僅僅能夠給與保護區管理人員工資。在這樣保護建設管理資金鏈條不全的背景下,保護區的保護管理工作形式化傾向嚴重,管護措施粗放,很多基礎設施也沒有發揮其應有的效能。
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本身是為了給稀缺自然植物和動物資源營造更加理想的生存環境,但是在保護區周邊地區進行局部建設的時候,忽視了自然生態變化規律,造成保護區建設管理工作矛盾。比如為了保證會澤縣域后備水資源的充足,大力新建水庫,增加蓄水量,實現大橋片區躍進水庫的再次改造,雖然使得水域面積得以擴展,水庫深度得以提升,但是這樣的改造工程使得黑頸鶴棲息的淺水區和庫灣消失,導致它們遷徙到保護區外的其他區域,這就使得原本的保護區建設管理工作陷入無效的狀態。
其一,因為水庫新建工程的開展,黑頸鶴夜棲地區域濕地資源不斷減少,改變了黑頸鶴和灰鶴的生存習慣,濕地資源急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恢復;其二,為了保證黑頸鶴的生存環境,積極籌建保護區,但是此區域屬于貧困鄉鎮,農民都是依靠種植農作物為生,地方政府并沒有針對這種情況出臺補償政策,由此很容易造成人鶴爭食的局面,這種社會矛盾也是急需要解決的;其三,在經濟發展的背景下,自然保護區周邊地區的生活污水和農田廢水量不斷增加,很多都是在沒有處理的基礎上就將其排放到水庫中去,很容易造成水體污染,進而給與地表水環境質量造成負面影響。
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工作,不僅僅會影響到局部生態環境系統的健康運行,也會成為影響人們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生態管理因素。
以會澤黑頸鶴為例,其生態效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此區域處于長江上游金沙江流域,是流入金沙江一級支流牛欄江的源頭。保護區水面面積達到793 m3,水庫周邊存在大面的華山松和云南松,有著良好的保護水土的效能,是長江流域生態環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躍進訴苦蓄水量不斷增加,是灌溉農田的重要水源,也是縣域后輩水源的基礎和前提。此區域地處中溫帶向北溫帶過度的地區,存在很多珍稀鳥類,是物種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將此區域納入到保護區范圍,將使得其發展成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基地,能夠展現出重大的生態效益來。
保護區自身和管理力度的加強,使得保護區自身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并且有著更加強的創新能力。以會澤黑頸鶴保護區建設和發展為例,其促進了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實現了對于區域氣候,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空氣凈化,人類健康和社區經濟的調節和改善。具體來講,保護區的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保護區的規范化建設和標準化管理,使得保護管理,科研監測和教育培訓水平不斷提升,這對于促進社區發展進步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其二,利用保護區建立種植,養殖,生態旅游,休閑度假,生態農業觀光為一體的循環經濟生態鏈條,科學處理好了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其三,保護區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使得當地村民思想觀念發生了改變,并且積極參與到人類自然保護事業中去。
會澤黑頸鶴自然保護區是一座天然的自然博物館,是鳥類生態學科研和教學的天然實驗室,也是開展環境保護宣傳教育、科普教育生動真實的大課堂,也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研究以及開展科普活動的理想基地。也為社區居民提供了優越的資源條件。通過建立社區共管機制,鼓勵和吸引社區居民主動參與到保護區的資源管護和管理工作中來,能提高全民環保意識,激發熱愛自然的良好愿望,使保護區充分發揮其科普宣教基地功能。另外從宏觀角度講,保護區規范化建設標準分期分批的開展,使得保護區的管理能力,科研素質,展示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并且由此使得其成為國內外知名度高的保護區,由此增加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這也是其巨大效益展現的良好機會。
保護區建設管理還存在很多的問題需要改善和調整。筆者認為積極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其一,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保護區建設管理組織體系,明確各個層次,各個部門在保護區建設管理中的權責,確保充分利用當前擁有的保護區管理和建設資源,形成合力,以充分發揮保護區建設管理組織部門的效能;其二,加大對于保護區建設管理設施設備的投入,積極完善基礎設施體系,保證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工作具備良好的物質環境;其三,形成健全的保護區建設管理資金鏈條;其四,科學面對自然保護區的局部環境改造,遵循科學規律,避免對于保護區的生態系統造成影響;其五,正視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惡化的顯示,分析其原因,采取對應的措施進行改善調整。
[1]徐志高,王曉燕,宗 嘎,等 .雅魯藏布江河谷黑頸鶴自然區功能調整及其生態影響[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09(11).
[2]李小雙,朱麗艷,路 飛,等 .黑頸鶴自然保護區建設的必要性、存在問題及建設[J].林業建設,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