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妮
摘 要 社會支持網絡是指個人在自己的所有社會關系網絡中所能獲得的、來自他人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和支援。隨遷子女教育質量的提高亦亟需社會眾多力量的共同推動。本文通過分析隨遷子女教育的社會支持網絡資源,發現政府統籌引導、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社區的互助機制以及隨遷子女家長的主動參與,都將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推動隨遷子女教育的提升。
關鍵詞 隨遷子女義務教育 社會支持網絡 外在資源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3-0002-02
借助個人內在資源與外在資源,與他人共同協作,不僅可以建構社會的整合感,還可以消除難題的消極影響。社會支持網絡便是建立在這一假設的基礎之上而得以成立的理論。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簡稱“隨遷子女”)在其生活中同樣遭遇到各種問題,其中教育是主要問題之一。鑒于此,本文將基于社會支持網絡理論,對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當前的困境進行探究。
一、社會支持網絡理論概述
20世紀70年代,社會支持網絡理論最先在美國發展起來。它是指個人從自己社會關系網絡獲得的物質、精神上的幫助和支援。通過社會支持網絡的幫助,人們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和危機,并維持日常生活的正常運行。良好的社會支持網絡被認為有益于減緩生活壓力,有益于身心健康和個人幸福。社會支持網絡的缺乏,則會導致個人的身心疾病,使個人日常生活的維持出現困難。解決問題時需要聯結個人所擁有的內在資源與外在資源(社會資源或社會支持),而社會支持網絡是個人所擁有的外在資源的一種。社會支持網絡越強大,就越能更好地應對困難和挑戰。
二、成都市隨遷子女義務教育構建社會支持網絡的迫切性
(一)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規模龐大
根據近幾年成都市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成都市近幾年隨遷子女義務教育階段的人數不斷上漲。據成都市教育局資料統計,“2013年,在成都市接受義務教育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約有35.5萬人,占全市108.3萬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33%,較2012年增加了1.5個百分點。”同時,6個中心城區正在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中,50%都是隨遷子女。
(二)隨遷子女義務教育政策不夠完善
成都市教育局連續幾年會同相關部門聯合發布并修訂《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等相關政策和法規,就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我市接受義務教育的相關工作做出具體安排。然而,相關政策限定了隨遷子女辦理入學登記的時間段,并嚴格規定必須按時提交居住證明、社保繳納證明等相關文件。繁瑣的證明材料,加上入學登記時間的限制,使得部分隨遷子女被迫輟學或留級。
(三)隨遷子女自卑心理較為普遍
相關調查數據顯示,與在公立學校就讀的隨遷子女相比,在農民工子弟校就讀的隨遷子女心理壓力相較更小;但與在公立學校就讀的城鎮戶口子女相比,隨遷子女的心理壓力要大得多。其主要原因是隨遷子女內心的自卑感嚴重,特別是與城市戶口子女相比,隨遷子女沒有優越的生活條件,父母社會地位較低,與城市戶口子女家庭之間的貧富差距過大。
三、成都市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的社會支持網絡構建
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社會支持網絡是個人所擁有的外在資源的一種。因此,本文從外在資源入手,為成都市隨遷子女義務教育構建合理的社會支持網絡提供可行建議。
(一)發揮政府統籌引導職能,統籌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社會支持網絡建立
美國教育實行地方政府負責制,這就是說美國各州州政府自行制定教育規劃,且各州州政府直接參與執行工作。但由于公立學校的教育經費是由州政府和聯邦政府共同撥款,所以公立學校受到各州州政府的監管與評估。鑒于此,本文建議成都市政府借鑒美國經驗,充分發揮自身在隨遷子女教育中的主導作用,為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的社會支持網絡的建立做好統籌規劃,監管與評估隨遷子女教育質量,當好相關工作的指明燈和引路人。
(二)發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為隨遷子女義務教育提供優質的教育環境
學校教育有較強的基礎性,它對人的發展不僅具有即時的價值,而且具有延時的、久遠的和增值的價值。成都市學校,包括民辦隨遷子女子弟學校應清楚認識自身在隨遷子女義務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應在隨遷子女教育中展現學校教育的主導角色。實際工作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完善隨遷子女教育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2.加強隨遷子女教育師資培訓,督促其正確對待并關心隨遷子女的學習與生活;3.積極發揮學校在與隨遷子女家庭紐帶關系建立的主動性,定期開展家校聯動活動,促進家校溝通;4.加強與社區之間的聯系,共同為隨遷子女營造學習氛圍。
(三)挖掘社區鄰里互助功能,為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增添額外的輔助
美國學者布萊克認為,極力吸引家長和社區參與學校教育的學校更容易獲得成功。故而美國政府大力扶持社區建設,鼓勵不同形式的社區組織與社區組織聯盟,關注社區中低收入居民的利益,通過提供教育來共同提升社區生活品質。因此,本文建議成都市學校在國家政策法規和學校建設的同時,努力挖掘社區在隨遷子女教育中的輔助與支持力度,將社區建設納入教育體系,最大限度發揮社區的教育功能。
(四)發揮隨遷子女家長的主動性,為隨遷子女學校教育提供必要支撐
基于大量調查研究,美國學者認為,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不僅有助于學生學業成績的提高,還有助于提高學校教學質量。且在上世紀 80年代,人們逐漸意識到“家校合作是確保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的基礎性因素,家長在孩子教育及其管理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此,本文建議成都市學校學習美國的學生家長和教師聯合會(Parent and Teacher Association,簡稱PTA)或成立家校聯盟,將家長從“局外人”轉變為“局內人”,擴大家長對學校教育服務的監督權力,鼓勵隨遷子女家長參與學校的教育管理。
參考文獻:
[1]賀寨平.國外社會支持網研究綜述[J].國外社會科學,2001,(1):76-82.
[2]丁倩梅.成都市農民工隨遷子女基礎教育權現狀調查及保障機制探究[J].經營管理者,2013,(11): 11-12.
[3]臧雷振.美國、日本、新加坡社區參與模式的比較分析及啟示與借鑒[J].社團管理研究,2011,(4):30-33.
基金項目:成都工業學院校級課題“中美隨遷子女義務教育比較研究”(項目批準號:2014RW10B)。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