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和
中圖分類號:G633.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3-0126-01
校本課程是國家課程計劃中一項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一所學校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和課程資源的充分體現。我校開發剪紙藝術作為校本課程,正是立足于中華民間的剪紙藝術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承載著豐富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且本校學生對剪紙有濃厚的興趣和一定的剪紙基礎。
一、課程背景
校本課程是指學校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地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由學校教師編制、實施和評價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它是國家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歷史背景、外部條件和內在條件,我校所在鎮的剪紙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我校的校本課程開發以此為突破口,以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為目標,走一條基于學校現實的特色化的道路。
二、課程目標
通過對剪紙教材的深度開發研究,促使學生有特點,教師有特長,學校有特色。學生熱愛民族文化,體驗成長快樂,發展學生個性;教師享受科研樂趣,發展自身特長,提升文化修養;學校創新辦學理念,打造鮮明特色,爭創一流品質。
三、課程的組織與實施
1.課程開發及實施途徑
(1)組織教師參觀、培訓,向有關民間藝人及專家學習,提高教師剪紙水平以及理論造詣。
(2)組織教師研究開發新的課程《校本課程——剪紙藝術》,并自編教材,將美術學科與剪紙藝術進行整合。
(3)以學校的主題活動作為《剪紙藝術》的載體,承載或體現校本課程的實施。
(4)設計體現校本課程目標的校園環境,利用好校園宣傳櫥窗,渲染校園氛圍。
2.課程的實施
(1)學校開設剪紙活動課,將剪紙引入正式的課堂
首先,安排有一定剪紙特長的教師擔任剪紙教學工作并對剪紙藝術校本課程進行開發。其次,全校學生可按照自愿與老師推薦原則選修剪紙活動課,形成固定的剪紙班。按照學生的基礎,可分為剪紙初級班、中級班和高級班。與此同時課程的實施也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臨摹期,重技能,輕知識;第二階段為萌芽期,從臨摹轉向創作;第三階段為成長期,既重視剪紙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又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創新意識。
(2)教師在剪紙教學中探索靈活多樣、富有實效的教學方法
① 教師主導型教學方法: 主要指教師向學生傳授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教師向學生系統地描述剪紙的發展史,介紹剪紙藝術家的生平,賞析優秀的剪紙作品,讓學生感受剪紙藝術的魅力。
② 師生互動型教學方法:主要指借助活動,師生共同思考,共同操作,共同解決問題,學生在參與中獲得知識和技能。
③ 學生自主型教學方法:讓學生運用自身的知識與技能,發揮自己個人的能力或同伴合作,完成作品,以此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3)開展以剪紙為龍頭的多元化藝術教育活動
學校提供給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如“用剪紙美化我們的校園”活動,在學校的宣傳櫥窗、墻面、樓道……布置上師生的剪紙作品,發揮校園隱性環境課程的教育作用,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和藝術的感染,讓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能聞到民間藝術氣息。
加強剪紙藝術創作活動與德育專題活動的有機整合。圍繞學校活動月主題積極開展專題化的剪紙藝術創作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享受剪紙帶來的快樂,又極大地提高了學校德育工作效果,增強了剪紙藝術對德育工作的促進作用。
3.課程的評價
在重視教師評價的同時,更應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采用建立學生學習檔案袋的方式。學生通過建立檔案袋提高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而教師通過檔案袋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特點,了解學生對剪紙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以及是否有創新能力進行評價。學校擁有檔案袋,從而豐富自己的課程資源。
四、課程實施總結
通過對剪紙的了解弘揚了中華名族文化,培養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及愛國熱情;通過欣賞剪紙和制作剪紙作品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及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發現探究、動手實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剪紙制作中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教師在實踐的過程中,發展自我,提升自己專業化水平,促進了教師的自身成長。在學生和教師得到提升的同時,學校創設了自己的特色,有了更好的發展空間。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