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苗苗
摘 要 一個好的問題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創造的萌芽,達到培養學生好學善思的目的。
關鍵詞 調動 輻射 激發 領悟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3-0023-02
朱永新曾經說過:“學生的大腦不是空蕩蕩的容器,而是一口蘊藏著豐富水源的深井,教師的使命正是要引導學生挖掘這口井,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一口知識的泉水噴涌而出的‘井”。課堂上,教師提出的問題就是激發這口井噴發的著力點,設疑、解疑和反饋的過程成為聯系師生思維活動的紐帶,點燃學生思維激烈碰撞的熱情。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探究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課堂提問藝術,促使全體學生全面、主動地發展,顯得更加重要。
一、以題為眼,調動興趣
文章的題目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概括,要讀懂一篇文章,首先要讀懂文章的題目。在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中,對課文題目的理解和把握非常重要,教師在教學中緊扣文章題目進行啟發式引導訓練,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就會最大程度地被激發出來,產生主動的求知欲和學習動機。
如教學《生命 生命》一課,在出示一段嫩芽出土的視頻后,師板書課題,請學生齊讀課題。之后,師提出問題:“你還想用什么樣的語氣讀課題?”時,課堂氛圍空前熱鬧。“生命,生命!”“生命?生命?”“生命!生命!”……師追問:“文章為什么以兩個生命問題?”開課質疑,引發思考,調動學生對本文內容的興趣,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學習。
二、以字為基,輻射全篇
語言文字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信息儲量,在教學中抓住教材中的關鍵字眼,作為一種文本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學生理解、體驗,有所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可達到“牽一發動全身,抓一字攬全文”的效果。這種綜合性的以點帶面的資源開發和設計,融知識能力、情感態度、思維品質、學習方法于一體,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如教學《魚游到了紙上》一課時,緊扣“游”字發問:“魚離開水不能活,怎么會游到紙上?”“魚怎樣才能游到紙上?”“魚游到紙上與魚游到了心里有什么聯系?”以一字輻射全篇,欲擒故縱,引導學生去深入文本,細心體會描寫聾啞青年執著和堅持的語句,從而對人物形象有更準確的把握和評價。
三、以詞為媒,激發靈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中段閱讀教學,要“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在課堂中,以關鍵詞為媒介,引發學生思考,激發他們的表達欲望,不失為一種教學良策。
如《貓》一文,通過描寫貓老實、貪玩、盡職;高興時溫柔可親、不高興時一聲不出;既膽小又勇猛來體現“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教師引導學生抓住一個詞來體會貓的性格。同學們在熟讀課文之后,都知道貓的性格“古怪”。那么“古怪”一詞又是從哪些方面體現的?該詞側重在“怪”。教師請學生分別從文中找出體現貓不同性格的句子,幫助理解老實、貪玩、盡職、溫柔可親、一聲不出、膽小、勇猛的意思,并分析這些詞意的矛盾所在。進一步設疑:貓有眾多性格并不難理解,但這么多相對矛盾的性格集中在一只貓身上,就不能不稱之“古怪”了。既然這些詞都是貓的性格特點,我們能不能將作者的寫作順序進行調整呢?同學們經過討論,結論是否定的。教師進一步追問:這樣性格古怪的貓,作者喜歡嗎?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學生再一次深入文本找出相關語句,通過朗讀、體會,激發學生的靈感,感受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
四、以句為索,領悟中心
2011版新課標中指出: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要“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葉圣陶在《語文教育二十韻》里曾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葉老先生還說:“審慎的作家寫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隨便。無非要找到一些語言文字,意義和情味同他的旨趣恰相貼合,使他的作品真正表達他的旨趣。我們固然不能說所有的文藝作品都能做到這樣,可是我們可以說,凡是出色的文藝作品,語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貼合的符號。”以文中的句子為線索,層層深入,引導學生領悟文章中心。
如《生命 生命》一文,在列舉了飛蛾求生、瓜苗不屈生長、靜聽心跳三個事例后,作者寫到“我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這句話是作者在面臨生命選擇時曾有過的想法,也應該引起我們大家的思考。在教學這句話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好好使用它怎么做?白白糟蹋它怎么做?學生得出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珍惜生命和浪費生命。教師出示關于雷鋒、張海迪、杏林子等人物資料,引發學生對生命的思索,領悟文章的中心——生命只有一次,我們要珍惜生命,讓有限的生命煥發出無限的價值。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一個好的問題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創造的萌芽,達到培養學生好學善思的目的。課堂教學歸根到底是老師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老師與學生的對話。古人曰:“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師有效的提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將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朱永新.新教育之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蔣仲仁,杜草甬.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