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麗
中圖分類號:G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3-0086-02
隨著社會的變革進步,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西化越來越嚴重,離婚率急劇上升,家庭的破裂,父母的離異,極大程度上傷害了其子女的心靈和感情,誘發出了子女的眾多心理問題和其它問題。
一、離異家庭學生的心理問題
(一)心理發充不健全
家是幸福的港灣,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搖藍,父母離異后,原本幸福溫暖之家,傾刻變成破碎且充滿火藥味的家。環境是改變人影響人的重要因素,這樣的家庭環境肯定不利于孩子身體和心理的發育的,出現心理等問題也就在所難免。
由于對父母離異的不理解,對一方父母的怨恨,他們容易發脾氣,不愿意與人交往,生怕別人瞧不起自己,而自我封閉。過單親生活,父母雙愛的缺失,使他們有一種失落感,表現出消沉、自卑,覺得什么都沒意思,情感世界仿佛總是灰色的冬天。缺少與父母的親密溝通和親近,他們易產生孤獨感覺得自己是被父母遺忘的角落,心中倍感寂聊,喜歡冷眼看世界。長期處在家庭的戰火中,父母不停的爭吵、打斗、仇視,讓他們覺得心慌恐悸,耳濡目染家戰的粗暴和野蠻,易讓他們學會用冷酷和暴力解決問題。家散無人管,學習上很難得到父母的幫助,久之就會使他們產生讀書苦的念頭,進而因成績下降,變成雙差生或出現逃課在社會上流浪等現象。家碎無溫暖,父母離異后,對他們的關心痛愛便打折扣,他們失去了傾訴的貼心人,便會急于尋找“同病相憐”的朋友,易結成小團體,或早戀,亂交朋友,尋求蔚藉。
(二)道德素質受影響
心理素質的好壞健康與否,直接影響到道德素質。心靈是道德之土壤,土壤若缺肥少料,其花朵難以茁壯成長。離異家庭的學生少家庭溫暖,少父母親的關懷教誨,少父母親的經濟上的支持,少父母親生活上的指導,人生之旅缺少引導,易出現心靈扭曲,性格囂張,無視法紀,我行我素的品德問題。
家中冷寂,缺乏溫馨,易讓他們沉緬于網絡,在虛擬的世界中尋找開心快意,或網戀,或迷戀于黃色網站而尋求感觀刺激。學習不上進,生活無目的,人生無明燈,監護和指導均不到位,會促使他們尋找新奇之事,什么事都想一試,而被人利用,走上犯罪之途。
(三)人身安全易出問題
馬無籠頭不聽話,地不勤作長荒草,車無剎鎖出問題。離異家庭的學生大多數因父母重新組家后而被扔給爺爺奶奶們管,而爺爺奶奶往往因過于溺愛或者管教不科學難以盡到教育和監護的義務和責任。即使在新組成的家庭中因血緣關系,繼父繼母也難以挑起監護的重擔。生活上疏于關心,情感上得不到呵護溝通,教育上又欠缺方法,監護責任不到位。他們身心發育肯定會受到影響,難以健康茁壯成長。有心結不能解,有困難無人問,遇到挫折就會缺乏承受力,易產生想不開離家出走,或走極端出現自殘自殺輕生行為,人身安全受到極大危害。
二、離異家庭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
離異家庭的學生中易出現上述問題,原因很多,究其主要原因有:
第一,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改革開放,國門大開,清新的空氣灑進來的同時,不良風氣也魚目混珠紛紛擁入,不斷地侵襲著人們的精神家園,傳統的社會道德觀念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社會大家庭的不穩定因素增加,直接影響到家庭的穩定。社會生活和人的婚姻家庭觀念被顛覆,其后果就是離婚率上漲,家庭分裂,而深受其害的是每個家庭的孩子們,他們在生活的天堂中,從愛的懷抱里墜于地獄,身心俱損導致問題多多,成為觀念西化的犧牲品。
第二,家的溫暖缺乏。離異家庭的學生大多數在父母分開后,或缺母愛或少父愛。昔日的溫馨蕩然不存,幸福變成了痛苦,他們一下子很難適應,心理上自然會產生一種愛的嚴重失衡狀態,對社會、對家庭、對父母感到失望,從不理解變成怨恨,一旦長期郁結在心,就會使他們心靈變態或反常、孤寂、愁悶、憤懣糾結發酵,就會使他們問題重重,傷痕累累。
第三,父母教育的缺位。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庭破各西東”。大多數家庭破裂后,父母都是:“孔雀東南飛”,各自忙于去尋找自已的幸福,心羈重組之家而無暇過問原配的孩子,教育的責任,成長的監護因情變易位,致使原來一心撲在孩子身上的心分心分力,不再傾心關懷備致。更有甚者,那些不負責任的父母,干脆將子女扔給爺爺奶奶和親戚管,從此對子女的教育和生活漠不關心,放任不管,養子不教導致不少孩子步入歧途。
第四,社會關愛的缺失。離異家庭的子女失去了父母之愛已經很不幸,產生這樣那樣的問題不足為怪,也很難避免。當他們一旦出了問題后,不是為之分析原因,關愛有加,伸出愛心之手拉一把,而是暴風驟雨般的指責和批評,甚至打罵,怒其不爭,逐出家門,還可能由此會遭到來自社會的歧視,遇到老師和同學或朋友的另眼相待,教育上打入另冊。大海航行靠舵手,萬物生長靠太陽,孩子的健康成長是離不開愛的陽光雨露的,一旦離開,其后果可想而知。
三、解決離異家庭學生心理問題的對策
(一)構建和諧社會大家庭
家庭是國家組成的細胞,抓經濟建設不忘抓好精神文明建設、抓好公民道德素質教育,要想方設法加強小家庭的和諧穩定工作,充分發揮各級組織的“維和”作用,強化法律意識,加大社會婚姻道德觀念的教育,降低離婚率,減少家庭的破裂。我國是具有優良傳統美德的文明之國,文明進步的火炬應該世代傳承,我們要調動社會、學校、社區的一切積極性,開展切實有效的細致工作,促進教育合力的形成,認真抓好家庭家長的教育,努力為離異家庭的學生營造一個和諧、文明、溫暖的成長環境。人和則家興,家和則國興,社會大家庭的穩定是和小家庭的和諧密不可分的。
(二)啟動特別關愛工程
缺愛的學生首先應該補充的是愛。學校應該發動社區工作人員和教師,為離異家庭的學生建立重點關心施教的人頭檔案,跟蹤進行人性化的培養教育,可以安排專人與之結對子,手拉手進行幫教。可以耐心細致地開展家訪談心活動;可以有計劃地建立關愛親情網站,開通家長雙親、老師的關愛熱線;可以全方位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親情活動;讓離異家庭的學生淋浴在愛的陽光里,讓愛溫暖其心,讓他們在關愛的懷抱中健康成長。
(三)傾情管理,嚴格要求
學校要成為離異家庭學生教育的主力軍,對他們進行親情教育,嚴格管理。與家長一道,同心攜手施教和予愛,做他們學習上的輔導者,生活上的關心者,前進途中的吶喊者,人生十字路口的指路明燈,成為他們的貼心人。給他們愛的同時,要及時地指出他們存在的問題,鼓勵他們用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面對現實;要正視理解他們產生的消極情緒和行為,并疏導化解之;要發揮他們的閃光點,多予鼓勵,給予希望;要注意淡化差別,消除歧視,幫助他們排除成長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要堅定不移地做到,冷暖有人問,困難有人幫,生活有人管,迷途有人拉,問題有人糾;要加強他們的品行教育,增強他他遵紀守法的自覺性。沒有天生的不良學生,只有后天的不幸孩子,只要社會、家庭、學校合力行動起來,以高度的責任感做好工作,離異家庭的學生就一定會健康茁壯地成長起來,成為合格的四有接班人。
(責任編輯 楚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