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榮
情志護理在惡性腫瘤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張淑榮
目的 探討情志護理在惡性腫瘤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抽取我院收治的120例惡性腫瘤患者資料,將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各6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情志護理,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對護士的服務態度、護理操作、心理護理的滿意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 惡性腫瘤患者實施情志護理,可使患者恢復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復健康。
情志護理;惡性腫瘤;效果
近年來,惡性腫瘤發病率明顯上升,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根據國外文獻[1]記載,34%~44%的惡性腫瘤患者有明顯的心理應激反應或心理障礙,惡性腫瘤一旦被確診,患者往往認為“得了不治之癥”而喪失治療的希望,終日處于恐懼、失望、沮喪之中,情緒變得焦慮、憤怒、絕望甚至產生自殺念頭,將情志護理貫穿于惡性腫瘤護理的全過程,可有效提高臨床治愈率和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文就情志護理在惡性腫瘤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 2010—2014年收治的120例惡性腫瘤患者資料,其中男51例,女69例;年齡33~86歲,平均(63±3)歲;平均病程(3.5 ±2.1)年;農民37例,本地常住居民83例;高中學歷以上68例,高中學歷以下52例;乳腺癌17例,膀胱癌29例,胃癌26例,肺癌23例,宮頸癌9例,直腸癌16例。應用隨機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入院時給予常規護理,如觀察生命體征變化、緩解疼痛、飲食指導等,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情志護理,具體如下。
1.2.1 移情易性 我國古代醫學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已意識到惡性腫瘤與不良情志有關。異常的情志活動會成為影響人體肺腑氣血功能的致病因素,七情失調是致病因素,而七情調適則是治療疾病的有效方法。惡性腫瘤患者背負著巨大的心理和生理壓力,擔心不良反應、腫瘤復發、惡化等,因此患者一直處于恐懼、焦慮中。入院后生活環境及角色的轉換使患者難以在短時間內適應。單調、枯燥的住院環境更易使患者陷入緊張、悲觀中,周圍環境的刺激為不良情志的產生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時運用“移情法”可有效轉移患者的注意力,移情是人們在準確認識他人情志的基礎上并將這一理解傳達給他人的能力,是“情志進入”的過程,移情是有效人際溝通中最基本的因素,同時也是最復雜的因素。《內經·素問》中有“古之治病,惟其移情變氣,可祝由而己”。可見轉移患者的注意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對疾病的康復是大有益處的。
護理人員應在病房中開展豐富多彩的各種有益活動來充實患者的生活,有業余愛好的患者,應鼓勵其發揮專長,組織患者練太極拳、氣功等,還可為行動不便或病情較重的患者進行詩歌朗誦、看電視、傾聽舒緩音樂等。目前,音樂療法已得到認可,科學家認為處于優美悅耳的環境中,可促使人體分泌一種有利于身體健康的活性物質,提高人體應激能力[2]。可使患者將注意力轉移到有益的活動中。同時也還進行衛生宣教,組織閱讀報刊等,使患者有豐富的業余生活,保持樂觀的情志,利于疾病的康復,正如清代醫學家吳尚先在《理淪駢文》中提到:“七情之病也,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于服藥也。”
1.2.2 情志相勝 是以一種情志抑制另一種情志,將不良情志轉移,淡化或激發到另一種情志上以平息之,使異常的情志恢復正常。《內經》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說明異常的情志活動會成為影響人體肺腑氣血功能的致病因素。當患者得知患有惡性腫瘤后,其情志活動會發生很大的改變,即依賴性增強,被動性加重,行為變幼稚,自尊心增強,猜疑心加重,主觀感覺異常,情緒易激動,害怕孤獨,易焦慮、恐懼等。患者除了需要家屬的理解和陪伴外,更需要醫護人員的精心護理和安慰。護理人員在體諒患者的同時,需對疾病給予科學的解釋,逐步向患者講解惡性腫瘤的治療方法和效果,介紹最新的治療技術,改變患者以往對惡性腫瘤的錯誤認識。向患者介紹典型的治愈病例,使其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配合治療,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可邀請已治愈的腫瘤患者現身說法。
由于住院時間長,用藥后的不良反應、病情反復等使患者更易陷入緊張、悲觀中,往往不愿繼續接受治療。對情緒波動較大的患者,應給予更多的照顧,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交談,耐心傾聽其訴說。應根據患者的接受能力,對患者的真實病情適度保密,與患者交談輕松、愉快的話題,如談論音樂、詩歌、旅游等,為行動不便的患者輕輕翻身變換體位,對睡眠障礙的患者進行背部按摩以示安慰,幫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盡快入睡。
1.2.3 情志疏導 現代生理學、心身醫學的研究證實,情志活動即大腦功能與直接控制人體活動和物質代謝的大腦邊緣系統密切聯系。高興、歡欣、愉快等平穩的積極情緒能提高整個神經系統的張力,提高機體的耐受力,使各器官協調一致,整個內分泌系統和體內化學物質處于穩定的平衡狀態,增強人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抗病能力。可見保持良好情緒至關重要。專家指出,惡性腫瘤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社會支持程度較差,其人格偏向于內傾不穩定。患病使患者產生不確定感,繼而產生恐懼、憤怒、無望等不良情緒反應,運用情志疏導的方法,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講解情志與疾病的關系,使患者理解良好的情志對健康恢復的重要意義[3]。
疾病給患者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身心痛苦,求生的愿望使患者渴望得到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和幫助。醫護人員不但要具備豐富的醫學知識,還應富有同情心,用傾聽的技巧鼓勵患者述說痛苦,幫助其認真分析、排憂解難,使患者逐步恢復良好的情志,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運用暗示性語言,也能起到一定的心理治療作用,可幫助患者消除不良情志,使其放下思想包袱,安心接受治療,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臨床實踐證明,情志疏導是消除不良情志的有效方法之一。
1.2.4 順情從欲 是順從患者的意志、情緒,滿足其身心需要的一種方法。惡性腫瘤患者情緒悲觀,對疾病的治療效果充滿疑慮,護理人員運用相關的醫學知識,幫助患者消除顧慮,對其提出的問題給予耐心解答,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如患者希望家屬陪伴,應盡可能地安排探視等。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對護士的服務態度、護理操作、心理護理的滿意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對護士的服務態度、護理操作、心理護理的滿意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滿意效果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情志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很大,眾所周知,如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人體對內外環境的7種情緒反應,中醫稱之為七情。不同的情志變化對內臟有不同的影響。情志護理即為及時掌握患者的精神狀態與心理活動,根據不同的情況,用護理人員的表情、語言、態度、行為來影響和改善患者的情緒,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調動患者的積極性,增強治療疾病的信心。所以說,情志的變化可引起內臟功能的失調而產生病變,如何消除患者的緊張、恐懼情緒,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是情志護理的關鍵所在。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對護士的服務態度、護理操作、心理護理的滿意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說明,惡性腫瘤患者實施情志護理,可使患者恢復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復健康。
[1] 牟善芳,鄒靜,馮鳳.護理理論精要[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37-238.
[2] 王國強.心身疾病的心理護理原則和目標[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0,16(4):33-34.
[3] 姚定康,毛建生,謝渭芬.惡性腫瘤患者心理狀況及相關因素分析[J].臨床薈萃,2003,18(3):121-122.
R473.73
A
1673-5846(2015)03-0151-03
包頭市青山區中醫醫院,內蒙古包頭 01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