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春梅
(玉林師范學院法商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農用地利用結構變化驅動力分析
——以西部區域大理州為例
黎春梅
(玉林師范學院法商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土地利用結構反映了土地利用方式。選取與農用地利用結構相關的影響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對農用地利用結構變化情況進行分析,探求影響農用地結構變化的主要因素,以期為農業增產和增收提供依據。影響農用地利用結構變化的主要因子有四個:經濟發展,人口發展,消費能力以及農業科技驅動力。
農用地;利用結構;主成分分析
土地利用結構是反映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指標,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受自然、社會、經濟與環境等綜合因素的作用,這種作用方式的多樣性導致了土地利用變化的復雜性。我國西部區域在土地利用特別是農用地利用方面有著一些共同的特征,多體現為山地多、平地少、農業可用土地面積少的特征。研究西部地區農用地利用演變的規律性,并找出導致各地區農用地利用結構隨時間變化的驅動力。關鍵在于如何利用科學的方法對土地利用這個系統工程進行全面的分析,提取區域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影響因素,達到優化土地利用結構,以實現農業增產增收的目的。本文以西部典型區域大理州為例,對其農用地利用結構變化進行分析,以期在調整土地利用結構中能抓住關鍵因素,解決關鍵問題。
自然環境條件是區域用地結構形成演化的重要基礎條件。大理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條件導致大理州很多土地無法利用或者難以利用,全區山地面積占90%左右,壩區僅占10%左右,因此,大理州經濟發展所依靠的農業和工業以及第三產業的發展和對土地的大量需求形成矛盾,爭搶有限資源。另外,大理州的氣候特征也不利于大理州的水土保持,由于季風環流的不穩定性和不同天氣系統的影響,該區域常見的氣象災害主要有干旱、低溫、洪澇、霜凍、冰雹、大風等。區內耕地有很大一部分是坡地,遇上惡劣的氣候條件以及暴雨襲擊,很容易形成土地滑坡和泥石流,形成洪澇災害,每年都有大量的優質土地流失或者被破壞。因此,大理州區域自然環境是影響農用地利用結構變化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由于我國國情差異,中國區域發展及其空間結構演變無疑要受到各個階段相應政策法規的影響,大理州也不例外。1959~1979年之間,中國的經濟體制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以政府為主、市場為輔的格局,國家發展重點在內地以及重生產輕生活、重工業輕農業的政策偏移,對大理州市農用地利用結構的變化起到至關重要作用,這一時期大理州建成區工業用地面積增加迅速以至于占總建設用地比例較高,建設用地占用農用地,導致農業生產受到影響。土地政策、城市規劃、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及住房制度的改革完善對大理州農用地利用結構進一步合理調整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3.1 分析指標選取
大理州農用地利用結構的變化與經濟、社會、人口、資源與環境的發展密切相關,其中經濟發展是導致地區農用地利用結構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根據主成分分析方法的思路,同時考慮到現有相關資料的情況,采用大理州1996~2009年這14年大理州統計年鑒相關數據。并選擇以下12個變量作為驅動因子,即GDP(X1),財政收入(X2),第一產業占GDP比重(X3),農業占農林牧漁業比例(X4),年末總人口(X5),農業人口(X6),鄉村勞動力/農業人口(X7),農民人均純收入(X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X9),農業機械總動力(X10),農作物總產量(X11),農業人口人均產值/非農業人口人均產值(X12)。
以上指標涵蓋了人口、經濟、社會等多方面因素,覆蓋性強,具有一定的代表和指導意義。用主成分分析法將以上指標綜合起來,可以較好的反映大理州農用地利用的變動情況。對原始數據進行KMO和Bartlett檢驗,KMO的值>0.5,巴特利檢驗的P<0.001,結果顯示效度可靠,分析可信。
3.2 農用地變化驅動力主成分分析
根據公式:

對數據極差標準化處理變換后,消除了量綱的影響。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減少冗余數據和重疊數據,得出表1所列原始數據矩陣的特征值和主成分的貢獻率以及累計貢獻率,提取累積貢獻率在85%~95%的主要成分,最后利用正交矩陣的特征得出旋轉之后的主成分載荷矩陣如表2所示。

表1 特征值及主要成分貢獻率

表2 旋轉后主成分載荷矩陣
由表1、表2可知,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累積達到了92.168%。從主成分荷載矩陣可以得知,第一主成分與X1、X2、X5、X6、X8、X9、X11、X12有較大的正相關關系,與X3有較大的負相關關系。第二主成分與X4有較大的正相關關系。因此將影響大理州農用地利用變化驅動力歸納為經濟發展驅動力、人口發展驅動力、農業科技驅動力以及消費水平驅動力的影響。
(1)經濟發展驅動力。上述分析第一主成分因子中,經濟發展驅動力包括GDP、財政收入、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農作物總產量、農業人口人均產值/非農業人口人均產值幾個因子,第二主成分的X4與經濟發展驅動力相關。即農業用地利用的變化與GDP、財政收入、農作物總產量、農業人口人均產值/非農業人口人均產值呈正相關關系,以上因素的增加有利于農業用地面積增加。另一方面,第一產業占GDP比重的增加,則意味著整個GDP的增長受阻,制約著農業用地的增加。
(2)人口發展驅動力。年末總人口、農業人口、鄉村勞動力占農業人口的比重與人口發展驅動力有關。我國仍然是個農業國家,特別是在我國的西部地區,農業仍然占國民生產總值的主要部分,近來10多年,大理州不管是總人口,農業人口還是鄉村人口占農業人口的比例,都呈增長的態勢,加上國家采取支持農業生產的政策,導致部分農民返鄉從事農業生產。人口總數和農業人口以及鄉村勞動力的增長,導致農業用地面積的增加。
(3)消費能力驅動力。第一主成分中的農民人均純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消費能力驅動力有關。農民純收入的增加,可支配收入的增長,以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用于開墾農業用地的投資就會增加,導致農用地增加。
(4)農業科技驅動力。農業機械總動力與農業科技驅動力有關。農業科技的進步與農用地呈反比關系,即農業科技的發展,在一定程度可以代替土地面積這種生產要素的投入,這與基礎理論中的生產要素理論以及實際是相符合的。
[1]閆艷.1988-2008年鄭州市土地利用變化及其驅動力分析[D].鄭州:河南大學,2006.
[2]李倩.重慶市土地集約利用時空分異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7.
[3]徐建華.現代地理學中的數學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傅德印.主成分分析中的統計檢驗問題[J].教育統計,2007,9(96): 4-7.
[5]大理州統計局.大理州年鑒[M].大理:大理市統計局,2009.
[6]黎春梅.廣西玉林市農作物用地變化驅動力分析[J].時代農機, 2015,(4):99-101.
[7]黎春梅.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土地利用結構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Change Driving Force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Land Utilization Structure——Taking Western Dali As an Example
LI Chun-mei
(College Law and Business of Yulin Normal University,Yulin,Guangxi 537000,China)
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at the agricultural land utilization structure change analysis,selects the related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land utilization structure,using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to find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of the structural changes of agricultural land,so that it can provide powerful evidence to improve agricultural land utilization structure layout,and make mor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income.Through the analysis,this paper concluded that four main factors influence agricultural land utilization structure change:the driving for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population development,consumption ability and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ricultural land;utilization structure;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301.24
A
2095-980X(2015)12-0073-02
2015-11-13
廣西土地利用結構與經濟發展關系實證研究(2012TJ2N 43);基于主成分回歸分析的廣西城市商品住房價格發現研究(KY2015LX317)階段性研究成果。
黎春梅(1982-),女,廣西昭平人,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土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