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文靜,吳 狄,饒 燦
(1.重慶師范大學 化學學院,重慶401331;2重慶市綦江中學,重慶401420)
分析化學是化學學科的一個重要分支,與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一起稱為四大基礎化學課程。分析化學不僅對化學各學科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而且在工業、農業、醫藥衛生、國防安全、資源開發等諸多領域中都有廣泛的應用,生活中很多的領域都需要運用到分析化學的理論、知識和技術[1,2]。近年來,分析化學在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臨床醫學、預防醫學、環境檢測、食品安全檢測、公共安全、營養成分分析等領域凸顯出了其重要性。它可以給人們提供檢測食品、蔬菜等中Vc的測定;農藥殘留量的檢測;血液、頭發中微量元素的分析;確定糖類、蛋白質、DNA、酶以及各種抗原抗體、激素及激素受體的組成、結構、生物活性或免疫功能;控制產品質量等。鑒于分析化學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性,幾乎各大高校化學專業的本科教學中都開設了分析化學這門課程。
分析化學實驗課是與分析化學理論課相配套并獨立開設的一門實驗課程。開設實驗課的目的就是要強調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實踐對培養人才的綜合水平及創新能力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訓練,是能力培養的重要手段。通過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正確的思維方法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工作作風等。然而,就分析化學實驗教學的現狀來看,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目前分析化學實驗教學目的仍停留在使學生鞏固并加深對分析化學理論課中某些理論和概念的理解,掌握實驗基本方法和實驗技術,了解常用儀器的構造原理及使用方法。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及處理實驗結果能力的基礎上,實驗內容幾乎都是延續了很多年的驗證性實驗,這些驗證性實驗與分析化學發展前沿相距甚遠,因此,很難培養學生學習分析化學的興趣,難以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分析化學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性。這些都是分析化學實驗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3~6],同樣也是分析化學實驗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只有真正地將實驗教學內容與分析化學前沿結合起來,將實踐中涉及到的分析化學技術適當地加入到本科實驗教學中來,并通過增設一些課外興趣實驗等輔助實驗教學,建立新型實踐型分析化學實驗教學模式,才能真正地培養出實踐型、應用型、創新型的高素質人才。
(1)結合分析化學發展的前沿,將傳統的分析化學實驗教學內容適當調整,在環境檢測、食品安全檢測、營養成分分析、公共安全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設計一些調動學生興趣的實驗,使分析化學實驗的教學內容與實踐相結合,不再局限于教材中經典的實驗內容。
(2)實驗教學手段也做適當改變,除了在大部分已設計好的實驗中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實驗技巧外,留一到兩次實驗課的時間給學生,使其發揮創造性,自主設計實驗并驗證自己的想法,從而使他們真正體會到創新和實踐在分析化學學習過程中的意義。
(3)改變傳統的只依賴于課堂教學的模式,增設一些涉及分析化學前沿且與實踐相關的課外興趣實驗,使學生切身體會到分析化學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使他們真正從思想上體會到分析化學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性,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實踐型、應用型、創新型的高素質的化學人才培養模式,順應了21世紀的時代要求,符合當今社會對應用型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實踐型的分析化學教學模式能從根本上處理好高校教學中“學”與“用”的關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加學生就業的籌碼。這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滿足學生自身自我發展和提高的愿望,也保證了化學專業教育的可持續性和與時俱進性,使精英教育和大眾化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保證高校能夠輸出一大批優秀專業人才,體現出高校的價值。
當前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就是做好實踐與分析化學實驗教學的結合,保證學生掌握基本的分析化學知識的前提下,適當調整分析化學實驗教學內容和方式,將分析化學研究的前沿和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的分析化學技術滲透給學生,使他們切身體會到分析化學的重要性,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打破傳統的分析化學實驗課的教學模式,以培養實踐型、應用型、創新型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調整分析化學實驗課程內容,增設一些輔助性的課外實驗,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分析化學的興趣,使他們切身體會到分析化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特色的實踐型分析化學實驗教學新模式。
[1]郭祥群,莊乾坤.全國分析化學學科人才培養與教學建設發展戰略研討會會議紀要[J].大學化學,2008(2).
[2]金欽漢.試論我國分析化學學科發展戰屢[J].大學化學,2003(18):12~17.
[3]朱圣平,孫 勇.淺談化學教學中的“設計性”實驗[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22:80~82.
[4]李冠峰,張永花,郁兆蓮,等.分析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研究[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25:133~134.
[5]昂海松.在教學科研實踐中感悟創新人才培養[J].中國高等教育,2008,7:34~36.
[6]童長青,李新民.在化學實驗中培養學生的能力[J].龍巖師專學報,2001(19):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