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_本刊記者
官員被騙的關鍵是底線失守
采訪_本刊記者

一些官員為何會被騙子盯上,并且一些看似并不高明的詐騙手段卻能讓官員屢屢就范?近日,本刊記者就此問題對中央紀委宣傳部正局級紀律檢查員、監察專員閆群力,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廉政研究院院長、教授喬新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廉潔研究與教育中心主任任建明等反腐倡廉研究專家進行了采訪。
有些官員平時辦事本就不按規矩、沒有底線、愛走歪路子,一旦遇到騙子,自然就失去了抵御的能力。
現在有如下幾種常見的官場騙術:
冒充官員,吹噓身份,以“權”行騙。吹噓自己是什么“中央大員”“政府高官”,什么“北京領導”的后代、親戚,或打著領導旗號到處招搖撞騙。有的地方官員經常上當受騙,而且還主動接待,熱情款待,“真心實意”為其服務,充當“馬前卒”。使騙子更加肆無忌憚,變本加厲。
標榜大師,忽悠懸念,以“玄”欺騙。現在的人特別有些官員不信馬列信鬼神,對各種各類所謂的“大師”特別迷信、迷戀,言出必信,說啥信啥,叫干啥就干啥,幾乎到了“著魔”程度。
美色迷惑,色相勾引,以“情”詐騙。以“情”感人,實際早已設下“溫柔陷阱”,想方設法誘你上鉤,千方百計拉你下水,如果你一旦就范,淫亂的圖片、錄像、場景等就有“證據”在手,緊緊把你“套牢”,緊接著就是恐嚇、訛詐、敲詐,任憑人家擺布,大多數不敢聲張,更不敢報案,有苦難言,只能吃啞巴虧。
具體分析其原因后,我們就知道該如何防備:
防“權”行騙。一些人長期以來養成特有習慣即仰望領導,迷信上級,或者說傳統封建“官本位”思想特別嚴重。認人不認理,認權不認法,平時不照章辦事,依法辦事,習慣于按長官意思辦事,看領導眼色行事。只要有領導指示、批示或電話、條子,就統統開綠燈,快快放行,一路暢通無阻。誰都不說也不敢說“不”字。在這樣的環境和氣候下,一些騙子很容易抓住人的這種心理,行騙起來得心應手。因此我們一定要克服官貴民賤思想觀念,無論對上對下、對官對民、對領導對群眾,都要一視同仁,不能厚此薄彼,造成官民關系、干群關系和黨群關系緊張、沖突或矛盾。
防“利”欺騙。要遏制貪小便宜心理,千萬不要因小失大。過去講狠斗私心一閃念,現在雖然不這么說了,但人的內心活動、心理反應總有“閃念”,關鍵是看我們自己怎么把控、怎么抑制,要做到心中有數。決不能隨大流,跟著感覺走,人云亦云,你有我也有。如果有這種心理作怪,給一點點甜頭和蠅頭小利就把握不住自己,那么上當受騙就在所難免。
防“情”迷騙。利用親情關系、人們的同情心,好面子心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搞得你“情”迷心竅,不能自理更不能自拔。被騙了還全然不知,心甘情愿,別人怎么勸說、勸阻都聽不進去甚至很反感,很抵觸。弄得別人好心好意卻沒有得到好言回報。所以無論遇到什么人、什么事都要保持清醒頭腦,有理性,有原則,有膽識,千萬不能在所謂的“情”面前犯糊涂,不管三七二十一,為“情”而干些違規違紀違法的事。
可以設想,如果地方官員一身正氣、兩袖清風,那么,政治騙子就沒有“用武之地”。
由于中國官場腐敗現象不容樂觀,才導致一些騙子冒充領導特別是高級領導到處招搖撞騙。這種現象自古就有,但是,今天表現得尤為明顯。政治騙子之所以頻頻得手,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的地方官員普遍存在危機感。中國的政治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仍然是自上而下的選拔政治,而不是自下而上的選舉政治。官員需要對上級負責,而不需要對下級負責,正因為如此,當那些政治騙子打著國家領導人或者其親朋好友的旗號,對地方領導發號施令的時候,地方領導寧可信其有,不敢信其無,千方百計地滿足政治騙子的需求,因為他們害怕得罪了上級領導被摘掉烏紗帽。可以毫不客氣地說,正是由于我國用人機制出現了問題,才會導致一些地方官員阿諛奉承,將那些聲稱“來自北京”的神秘人士奉若神明。
一些地方官員不干不凈,時刻擔心被別人抓住把柄,結果導致政治騙子詐騙得逞。有的地方官員屬于帶病提拔,他們害怕上級機關明察暗訪,因此,對于那些聲稱掌握內幕消息的政治騙子低三下四,害怕他們揭露自己的真面目。可以非常坦率地說,正是由于一些地方官員存在違法亂紀的問題,才導致一些政治騙子略施小計,就能從中獲得不法利益。可以設想,如果地方官員一身正氣、兩袖清風,那么,政治騙子就沒有“用武之地”。正是由于在一些地方官場上充斥著“不法分子”,才給政治騙子敲詐勒索以可乘之機。
一些官員缺乏最起碼的政治素養,他們不了解國家的法律,也不了解組織紀律,在工作中尸位素餐,結果導致政治騙子上下其手實施詐騙。這類領導干部既沒有雄才大略,也沒有起碼的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他們甚至不了解國家的法律和黨的政策。對于那些聲稱具有政治背景的特殊人士他們只能恭恭敬敬,隆重接待。這種現象充分說明,如果領導干部“德不配位”,那么,政治騙子必然會乘虛而入。
總而言之,選人用人機制不合理是導致政治騙子盛行的根本原因,而一些領導干部自身存在違法犯罪問題,則為政治騙子伺機行騙提供了足夠的空間。一些領導干部缺乏法律常識,不了解工作紀律,不熟悉黨的政治規矩,他們企圖依靠騙子走捷徑,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簡單地說,中國官場上政治騙子盛行,從表面上來看是個人的問題,但是,從本質上來說則是典型的體制問題。只有讓那些德才兼備的人走上領導崗位,他們才不會輕易地上當受騙;只有建立自下而上的公開選舉制度,才會徹底杜絕暗箱操作的漏洞。
按照人類文明演進的趨勢,制度的作用日益廣泛,人或關系的作用應該日漸式微。
如果說社區的老大爺、老大媽落伍于時代,對于騙子日新月異的手段不甚了解,容易上當受騙,還情有可原。可是,官員個個受到過很好的教育,久在官場,人生閱歷豐富,咋也那么容易受騙呢?乍一想還真有些令人費解。可細細思來,背后的原因還真比較充分。只要這些原因不消除,官員受騙的問題恐怕就不好治理,甚至專門針對官員行騙的行當還會繼續“興旺發達”下去。
制度層面的原因,主要是制度不彰。按照人類文明演進的趨勢,制度的作用日益廣泛,人或關系的作用應該日漸式微。可是,在我國,即使在當下,制度不彰、關系神通廣大的情況依然是常態。按道理說,絕大多數事情都應當照章辦事,制度通常也都有,可制度就是難以起作用,照章辦事就是辦不了事。那究竟是什么因素起作用呢?還是人或關系,而且神通廣大。久在官場的官員對我國政府和社會的真實情況應該了解得更加深刻,所以,很多官員對制度不以為然,而對人或關系則深以為然。當然,能讓他們受騙的往往不是街頭小混混,而是所謂手眼通天的騙子。于是乎,曹永正、王林等人就有市場。
個人層面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官員自己有問題,真可謂蒼蠅不叮無縫的蛋。遍查那些受騙的官員,幾乎無一例外都是他們自己先干了很多的壞事,腐敗問題不少,經濟問題和生活作風問題都很嚴重。自己有問題,把柄很多,就容易中了騙子的招。
其他方面的復雜原因,主要是對官員缺乏有效的監督問責機制,受騙所造成的損失往往來自于國家和老百姓,官員行為的外部性傾向嚴重。普通老百姓受騙,毫無疑問,損失要自己承擔,因此,老百姓會很用心防范上當受騙。可是,騙子從官員那里騙走的,往往是國家的資源,冤大頭是國家和老百姓,于是,即使受騙,官員也不會心疼,不當回事,因此,官員受騙者眾,或更容易受騙。一些受騙官員,甚至直接動用的就是公共資源。例如,自2010年開始,一個叫趙錫永的騙子自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務院政策研究室司長”,在湖南婁底、云南昆明、玉溪等地行騙,不少政府官員信以為真,甚至聘其為政府顧問。直到2013年3月,國務院研究室下發通知,稱沒有此人,提請各相關地方政府注意防騙,此事才告一段落。這個騙子的勾當或許是不能再得逞了,可是,那些受騙的官員們被問責了嗎?他們身上存在的問題得到監督處理了嗎?恐怕是沒有下文了。
由于上述這些原因的存在,就都導致官員相比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更容易上當受騙。總之,官員容易受騙也就不足為奇。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從分析這三方面原因開始,對癥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