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銳觀點
安不安全不能靠拍胸脯,要拿數據說話。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天津“8·12”火災爆炸事故現場強調,這是一次危化品爆炸,環保人員一定要24小時在線監測,有沒有超標的有害氣體,以及其他相關數據,都要及時準確向社會公布。(新華社8月18日)

李克強赴天津“8·12”爆炸事故現場部署救援處置工作
一些人慣常以今度古、以己度人,讓理想、信仰、道德這些美好的德行在歷史認知中步步退卻,看不到在個人之上還有國家、民族乃至人類,因而形成了榮辱顛倒、是非迷失的歷史觀。
——《人民日報》發表評論稱,利益是歷史的重要動因,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力量。不過,如果把利益視為少數人對權力和財富的攫取,就難免戴上“個人利益”的有色眼鏡分析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這樣的歷史觀也是現實的投射。(《人民日報》8月12日)
要把權力關進籠子,首先必須把公民的權利放出籠子,給公民松綁。
——法學家郭道暉說,放出籠子,就是形成法治社會,讓公民社會來監督國家權力,監督政府。(《炎黃春秋》2015年第8期)

郭道暉
一定程度的所謂“炒作”是媒體的天性,認為很多工作可以在毫無輿論“干擾”的情況下進行,這是一種幻想。
——現在有的地方在出了問題后,第一個反應就是試圖阻止媒體報道,一旦處理不當,就遷怒于媒體,宣稱是媒體炒作導致了不良局面。《環球時報》發表評論稱,這種邏輯的蔓延對全社會總結經驗和教訓相當不利。(《環球時報》8月12日)
我們現在面臨的挑戰是既要破又要立,但很多官員思想和認識跟不上形勢發展,從而導致“不會做”。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撰文說,一些官員在多年的工作中已經比較習慣依靠個人的直接體驗與領悟來做事,其思維方式和工作路徑還是老套路,對于經濟社會的各種新變化,并沒有真正地從理性的層面去認識和領會,由于原來所熟悉的工作套路不管用了或不能用了,他們顯得有些不知所措、無所適從。(《人民論壇》8月上)

薛瀾
允許不再認同黨的主張和宗旨、離開黨的組織多年、已經不再參加黨的組織生活的黨員自動脫黨或申請退出。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周淑真說,中國共產黨作為世界上成員最多的執政黨,單純追求黨員的數量不僅不會帶來積極意義和價值,而且會有負面效應。因此,可以探討使得不再參與政黨活動的成員安心退出的機制。(《人民論壇》8月上)

周淑真
“災難文藝腔”的泛濫中,看到的是一些人失去了用人話表達悲傷的能力,看到了災難表達的話語貧乏、思維偷懶和情感枯竭。
——每一次災難,都會冒出一些“借災難表演媚態”的文學奇葩,評論人曹林說,當失去了對生命的敬畏和對災難的真誠悲痛時,這樣的表達就成了一場消費災難和表演悲傷的、無恥的文學競賽。(《晶報》8月18日)
人走了茶非涼不可,不然就會變餿。
——學者顧伯沖撰文指出,一些官員稍不遂愿,就感嘆“人走茶涼”,指責他人“勢利眼”。這種現象不僅讓新領導左右為難,不便放開手腳大膽工作,而且導致一些單位庸俗風氣盛行,甚或拉幫結派、山頭林立,搞得人心渙散、正常工作難以開展,進而削弱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人民日報》8月10日)

顧伯沖
個人的無意義感、無歸屬感、無認同感、孤獨感,是許多現代人的精神心理狀態。
——現代社會治理中,政治精英、制度學者容易強調制度建設及其功能,這是對的。但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教授葛晨虹說,我們在強調大力發展外在制度性規范建構的同時,往往忽略了現代人的內在心靈秩序問題。(《北京日報》8月18日)

葛晨虹
如果看不住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的權力,中央機關不能在從嚴治黨上做出榜樣,就談不上以上率下,反倒會上行下效、帶壞風氣。
——《中國紀檢監察報》發文稱,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必然要求黨內監督全覆蓋。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地位重要、權力集中、影響力大,理應在加強黨的建設、執行黨的紀律上走在前列。(《中國紀檢監察報》8月17日)
“國學熱”不應該也絕不能突破現代政治價值的底線。
——西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張師偉撰文,在公民意識與能力仍然不足的情況下,“國學熱”對舊道德、舊倫理的美化性表述及崇拜儒家經書、崇拜儒家圣人等經學化思維方式,不僅將極大地妨礙現代政治價值在中國社會的發育與普及,而且對主流意識形態所建構和依賴的現代政治價值也會產生極其明顯的侵蝕效應。(《中國社會科學報》8月19日)

張師偉
刑法的去性別化,不僅是保護男性的需要,也是真正實現兩性平權的必然要求。
——《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將刑法第237條的“猥褻婦女罪”改為“猥褻他人罪”,將“婦女”改為“他人”,意味著猥褻罪所保護的對象不再只是婦女。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劉仁文認為,這種修改是必要的,因為以前刑法對女性“過度保護”背后所隱含的 “物化”女性是一種變相的歧視。(《南方周末》8月13日)
如果大家都用實用主義態度對待制度,各取一些、各舍一些,那么一個全面、完整的制度就會被肢解,最終導致制度徹底失效。
——云南省楚雄州委黨校副校長李志昌撰文,在實際工作中,有些制度執行不力、落實不到位、效果不好,制度實用主義是一個重要原因。(《學習時報》8月18日)
即便人們再心急,也應該清楚義務和權利的關系,不能以自己認為正確的目的,綁架了別人的行為,剝奪了別人的自由和權利。
——天津港爆炸事故發生后,不少網友開始到馬云的微博“逼捐”。評論人李劭強說,認為自己的意圖是善良的,就強迫別人做非強制性義務的事情,則最后的結果一定是好心辦壞事,個體的權利得不到應有保證。(《羊城晚報》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