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袁南生
蘇國學童沐清風
文_袁南生

我在蘇里南工作期間,感到蘇國的中小學生們真幸福,真幸運。為什么這么說呢?是因為蘇里南的孩子們從呱呱落地開始,就享受到社會無微不至的關愛,得到國家全方位的補貼;是因為學童們接受教育的過程就是分享社會經濟發展成果的過程;是因為對任何兒童、任何學生,包括孤兒、艾滋病死者的后代、殘疾、智障的學子,都活得有平等感、尊嚴感。
剛出生的小孩,不管有無母乳吃,每個月國家都會補貼從荷蘭進口的優質奶粉8廳,每廳400克。孩子們從小學到高中,一律免費就讀。全國中小學生在校讀書時,午餐一律由國家免費提供。蘇里南的中小學生雖然不存在“被自愿”買這買那的現象,但是,對校服之類的用品,確需學生家長自費的。然而,蘇里南人認為,孩子們是國家的未來,不是賺錢的對象,在賺錢上,不能打孩子們的主意。所以,對于孩子消費的物品多是物美價廉。據悉,蘇里南小學生最近定制的一套的校服,質量很好,設計新穎,一套價格只有35蘇元(70元人民幣),在蘇里南,只相當于5斤大白菜的價錢。
蘇里南沒有重點學校,沒有實驗班,沒有重點班,對孩子們來說,成長的環境從小就是平等的,從這個學校轉到另外的學校,完全自愿,完全免費,不需要找熟人,不需要拉關系,不需要找有權有勢的人寫條子、打招呼,更不存在學生家長給學校提供贊助費,如果要提供,必須寫一個自愿贊助的字據。
蘇里南的中小學生的學校生活過得有張有弛、有滋有味。他們7點就前往學校,整個上午都是正課。但到了下午,則是打球、跳舞、唱歌、拉琴、班會、演講比賽、參觀等,這些活動保證了孩子們十足的天性,所以,蘇里南的學生戴眼鏡的極少,沒有特長的極少,只要高中畢業,對多數學生而言,蘇里南語、荷蘭語、英語就都能朗朗上口了,如果是華人華僑的孩子,十之八九在中文學校還學會了漢語,印度裔、印尼裔、巴西裔的學生,通過各自民族語言中心的培訓,也分別掌握了印地語、爪哇語和葡萄牙語。
這就是只有50多萬人口的蘇里南,卻有蘇里南語、英語、荷蘭語、印地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法語、漢語、爪哇語等不同語種的28個電視臺的原因。同樣,蘇里南足球人才輩出,中小學生從小就踢足球,從蘇里南中小學生中,走出了克魯伊維特、里杰卡爾德、古力特、溫特、西多夫、戴維斯等世界級足球明星。蘇里南中小學生花大量時間學習唱歌,這里幾乎人人都是歌唱能手,蘇里南任何正式國家活動,國歌都不是樂隊演奏,也基本上不播放唱片,而是清唱。這是同蘇里南中小學生不是讀死書,不死記硬背,而是能接受到多樣化的教育分不開的。
蘇里南兒童學從來不需要在接受國家義務教育的課程以后,還讓家長掏錢補課,放學回家后,幾乎沒有任何家庭作業,也從來不需要家長配合老師督促這個、關注那個,從不需要家長為這為那簽字。當然,更不存在過年過節要記得謝謝老師,給老師送禮的現象。
特殊的學童受到特殊的照顧。例如,三胞胎的家庭受到國家特別的關心,蘇里南法律規定:國家每月給三胞胎家庭3750美元的補貼,連續補貼3年,也就是說,一對夫婦,如果生個三胞胎,每月可以得到國家相當于23600多元人民幣的補貼,一年下來就是283000多元了。至少在3年內,一家人靠這三胞胎就衣食無憂了。2011年,駐蘇里南大使館舉行中國援助蘇里南200套低造價住房交接儀式,總統費內西安、議長蘇摩哈爾喬、外長克拉赫等高官,邀我一起,特意把第一套低造價住房的鑰匙,交給了一位三胞胎的母親。那一刻,我特別深刻地感受到了蘇里南這個國家對特殊小孩的關心。

蘇里南中文學校第17屆畢業生舉行畢業典禮
在蘇里南,按照慣例,總統夫人是國家慈善機構的“負責人”,在關注、扶助弱勢學童方面,總統夫人總是走在最前面。我擔任駐蘇里南大使以來,先是陪同費內西安總統夫人到孤兒院慰問,邀請總統夫人帶著近20位殘疾人到官邸做客,后應鮑特瑟總統夫人的要求,動員當地華人華僑、中資企業為孤兒、殘疾學童上學提供幫助,進行了3次大的扶助弱勢學童的活動:一次是和總統夫人及7位部長夫人一起,驅車到內地落后地方一個已建立了近100年的孤兒院,為生活在那里的70來位孤兒提供電腦、空調、文具等用品,由當地華人婦女提供贊助;一次是推動中資企業為生活在叢林中的貧窮的黑人小孩提供了100套學習用品和營養品;還有一次是陪同總統夫人出席華商義賣活動,將義賣一天的利潤捐贈給殘疾學生,總統夫人和殘疾學生代表都坐在現場,我陪總統夫人將捐款和物資直接交給殘疾學生代表。
有一個細節使我對蘇里南社會對特殊學童權益的保護感慨不已。2011年,我陪費內西安總統夫人一起到一家孤兒院慰問,大連國際合作集團為孤兒們送去了玩具、食品和學習用品,并為孤兒院修理門窗,修整道路,2家華商公司也送去了學習用品和食品等,當隨行的中文媒體記者和使館人員、中資企業人員想拍下有關照片時,總統夫人說:請大家只拍老師等成人的鏡頭,不要拍孩子們的鏡頭,以免社會上的人知道他們是艾滋病孤兒,我們要盡量避免他們可能會因此而受到的傷害。總統夫人的這番話,說明了蘇里南真把艾滋病孤兒當回事。
為什么蘇里南學童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和成長環境能如沐清風?我覺得至少有如下原因:
中國人歷來重視讀書,把讀書多少與人生幸福多少、成功機會大小、社會地位高低掛鉤,蘇里南人則從來沒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理念,他們的歷史經驗和社會現實告訴他們,讀書多不等于“自有黃金屋”,不等于“自有千鐘粟”,更不等于“自有顏如玉”。蘇里南總統鮑特瑟只相當于讀了中專,不少人沒有讀什么書,照樣發財,照樣當了部長、省長、議員。
蘇里南資源極其豐富,只有50多萬人口,人口規模只相當于中國的一個中等縣,整個國家卻擁有90%的原始森林面積,有大量的鋁礦、金礦和石油資源。資源如此豐富,謀生根本不是問題,所以沒有必要死讀書,沒有人會死讀書。中國人口多,資源有限,生存競爭激烈,幾千年來,讀書一直是改變人生命運的一個主要手段,這是不少中國人讀死書、死讀書的一個重要原因。
蘇里南各種資源配置主要通過市場,而不是官方來調節,蘇里南沒有一生做官的人,今天在臺上,明天肯定在臺下,所以,蘇里南人從來沒有“讀書做官論”,從來沒有所謂“公務員熱”,誰也沒有必要走讀書當官的路。
蘇里南人主張順著人的天性去養育小孩,讓孩子從小有足夠的時間、足夠的條件去鍛煉身體,去親近家人,去熟悉自然,去結交朋友。因此,蘇里南兒童戴眼鏡的少,肥胖的少。在中國,不少國人骨子里信奉的還是自古以來的所謂“存天理,去人欲”,使兒童學子相信“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因此,整個中國起早貪黑最忙的是中小學生,那么,在蘇里南恰恰相反,活得最輕松的恰恰是中小學生。
蘇里南家庭混血十分普遍,白人、黑人、黃種人、棕色人等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居家庭多,單親家庭多,信奉的是“此生瀟灑是硬道理”,沒有所謂“光大門楣”的意識,價值的第一判斷是活得高不高興,而不是小孩會不會念書,因此,要蘇里南人犧牲“瀟灑”,全家都圍著小孩念好書去轉,他們萬萬不干。中國人則相反,幾千年來不是按照人的天性去培養小孩,而是要小孩光宗耀祖,小孩從小就背負為“家族爭光”的責任,光宗耀祖的一個根本標準,在古代是中舉,是進士及第,是名列三甲;在現代是考上重點大學,是考上公務員,端上鐵飯碗。
教育支出在GDP總量占的份額很大,估計超過6%。蘇里南2012年GDP總量約為46億美元,財政收入約為13億美元,僅每天免費供應中小學生85000份午餐,每份3.33美元,每天283000美元,每年上學250天,一年下來就是5827.5萬美元,這并不包括老師工資、校舍支出、教學儀器設備支出等教育支出大頭。
蘇里南學童如沐清風的情況是否是蘇里南獨有的現象?據我親身觀察,并不是。
來蘇里南工作前,我曾在津巴布韋擔任了2年半時間的中國大使,親眼看到,津巴布韋中小學生的學習硬件雖然比蘇里南要差,但學習的理念、方式,社會對中小學生的要求、期待和態度完全一樣。到津巴布韋工作后,使館官員和中資公司職員的一些子女在當地上學,他們告訴我,津巴布韋中小學體育課、美術課、音樂課的比重比中國中小學要大得多。中國煙草津巴布韋天則公司辦公室主任李志濤的兒子在津巴布韋上高中,他對我說,每天上午除有數理化之類的文化課外,還有體育課,每次體育課教你學會一種體育項目,讀到高中時,依次已學完了田徑、球類、游泳等項目。
跟蘇里南一樣,津巴布韋中小學生下午也不上正課,而是每周兩個下午搞體育鍛煉,每次3小時,兩個下午參加體育比賽,兩個下午學習音樂,如學習鋼琴、木琴等。津巴布韋教育大綱規定,每個學生必須選擇學習幾個體育項目,當然也必須選擇學習2個音樂項目。如李志濤的兒子雖只有15歲,高爾夫球就打得很好,80多桿就能打完18個洞。同時他的木琴也彈得很好。
我曾經疑惑,這么多時間花在體育上和其他課外活動上,蘇里南和津巴布韋的教育質量到底怎么樣?其實,如果按考入美國、荷蘭等名牌大學的應屆學生比例來比較,蘇里南比中國的比例要高得多。因為中國學生基數大,能到國外留學的學生雖然數字很大,但比例很小;蘇里南學生基數很小,出國留學的比例自然很大。當地華人華僑的小孩許多都到美國、荷蘭等國家留學。
津巴布韋的教學質量也非常不錯。津是非洲第一教育大國,受教育率達92%。每年南部非洲都有不少高中畢業生考入英、美名牌大學學習,如果講升學率,南部非洲的比率并不比中國低。例如,津巴布韋副總理穆坦巴拉不到30歲就是麻省理工大學教授、美國國家航天局高級工程師,他告訴我,他是一個典型的體育迷,讀中小學時經常泡在球場和田徑場上。
津巴布韋華商石某的女兒在國內上的小學,在哈拉雷上的中學,也就是說,她在中學時雖然和黑人同學一樣花了不少時間打球、跑步、彈琴、跳舞,但照樣可以考上哈佛大學。這說明,相比于南部非洲的中小學教育,中國大陸的中小學教育的體育、音樂、美術等分量還有較大的擴展空間。
中國中小學生的負擔太重,沒有太多時間幫助爸爸媽媽做家務,同時,又由于多是獨生子女,難免嬌生慣養。在中國,如果一個孩子積極幫助父母做家務,那一定會被夸張為孝順。然而,筆者親眼看到的卻是,蘇國學童沐浴清風的同時,他們在家里也樂于做家務,動手能力不斷增強,反過來也增進了社會的清風建設。
蘇里南、津巴布韋、美國等國家的家庭將培養孩子獨立性和自主能力作為一個重要的任務,特別是美國人在教育、培養孩子的優良品質和個性方面,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做法與經驗。競爭充滿著美國整個社會乃至每一個家庭。人人憑本事吃飯,沒有人身依附,“靠自己的雙手掙錢”成為孩子們的自覺行為,勤奮、節儉蔚然成風。美國的小學、中學時期是中小學生最無憂無慮、無拘無束的時期,高中、本科、碩士、博士,學歷越高,學習生活越緊張。中國剛好相反,中小學生比大人還忙,學歷越高,學習生活反而越有彈性。這種情況理應引起我們的重視,并盡早找出解決的辦法。
(作者系外交學院黨委書記,此前任中國駐蘇里南大使、中國駐舊金山總領事,應邀為本刊撰寫專欄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