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文核心期刊作為水平比較高的學術期刊,是知識創新成果的發布載體,同時也是知識創新和產出的體現。中文核心期刊的空間分布極其不平衡,省(市、區)間的數量差異巨大。本研究采用計量分析方法,探尋中文核心期刊地理分布的主要影響因素。北京、上海、江蘇、湖北之所以擁有最多數量的核心期刊是因為這些省市是我國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和成果產出的重要基地。1988-2008年面板數據的回歸分析表明,高等院校數量、高校專任教師數量和科研支持水平對中文核心期刊地理分布的影響相當顯著。此外,經濟發展水平與中文核心期刊地理分布也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
〔關鍵詞〕中文核心期刊;地理分布;影響因素;計量分析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10.007
〔中圖分類號〕G25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5)10-0032-06
Analysis on Influential factors of Chinese Core
Journal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Wu Aizhi
(Librar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Being high academic journals,Chinese core journals(CCJs)are releasing platforms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and knowledge outputs.From the provincial scale,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CJs is extremely uneven.This paper tried to explore and analyze main influential factors of CCJ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using metrological methods.Beijing,Shanghai,Jiangsu and Hubei have the most CCJs because they were important bas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academic exchange and achievement sharing.According to ag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of 1998-2008 panel data,the numbers of colleges,universities and oth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teachers and research supports had significant impacts on CCJ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In addition,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lso has certain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it.
〔Key words〕Chinese core journals;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influential factors;metrological analysis
中文核心期刊是北京地區高等院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和北京大學圖書館根據某學科論文的信息和引用在期刊中的分布狀況,采用多指標綜合評價和網上專家評審,最終確定出的各學科中利用率較高、影響力較大的期刊。核心期刊是我國進行學術交流、傳遞科研信息,將學術成果進行產業化的重要載體[1];同時,作為知識創新和產出的體現,其影響力已經超出圖書情報學界[2]。中文核心期刊的空間分布極其不平衡,省市區間的數量差異巨大[3]。是什么原因導致省市區間的核心期刊數量差異?為此,有必要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研究。
從核心期刊作為知識創新和產出體現的視角出發,影響區域層面創新的一些因素應該對其空間分布產生影響。相關研究表明,區域層面創新的基本驅動因素包括區域經濟水平[4]、人才智力基礎[5]、資金保障[6]等,它們通過納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微觀創新主體的開放式創新系統對績效產生影響[7-8]。區域經濟水平是進行科研創新的基礎平臺,科研投入有賴于區域經濟投入,同時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和價值實現也需要相對豐裕的市場空間。省(市、區)專利面板數據的分析表明,區域GDP的增長與專利增長的相關系數為075以上[9]。人才資本是實施區域創新的基礎力量,人才智力基礎越高,意味著高校等微觀創新主體具有更多的隱性知識交流和共享的機會,同時知識的交流與互動能夠促進知識的快速整合和利用,提升創新效率。區域研發投入是區域創新的重要驅動要素,直接影響到技術進步的效率和水平[10]。高校R&D經費支出和人員投入,有利于創造良好的學術創新氛圍[11],促進本區域知識創新能力的提高[12]。從核心期刊的區域分布來看,北京、上海、江蘇等發達省(市)由于資金雄厚和較高的創新動力,成為中國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進而在區域科技創新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從相關研究中可以引申出中文核心期刊的地理分布應該和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等機構的知識產出有關,同時也應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必要的支持與投入有關。
目前對核心期刊地理分布的研究多來自于定性判斷和簡單的定量分析,其各因素的影響程度也不甚清晰,為此本文聚焦各省(市、區)核心期刊的地理分布,嘗試運用計量經濟學工具對核心期刊在各省間地理分布進行探討,厘清哪些因素會影響到這種地理分布。
除了海南在1992年版和1996年版、青海在2000年版、西藏在2004年版中無核心期刊外,核心期刊遍布全國31個省(市、區)。各省(市、區)的核心期刊數量分布很不平衡,區域差異非常明顯,總體呈現由東部向中部、西部遞減的階梯狀分布的特征。北京、上海、江蘇、湖北四地遙遙領先,中文核心期刊數量最多,它們也是中國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和成果共享的重要基地,尤其以北京最為突出。同時,在各版本的省(市、區)排名中,北京、上海、江蘇、湖北、遼寧、陜西和四川七省市集中了全國近70%的核心期刊。endprint
計算1992-2011年版31個省(市、區)中文核心期刊的平均數量,以消除個別年份中文核心期刊數量波動對空間布局的影響。將這些省(市、區)核心期刊數量的均值及所占比重進行分組,可以分為:第一組,北京核心期刊數量最多,高達770種,份額接近40%;第二組,擁有核心期刊數量100種以上,所占份額超過5%,包括上海和江蘇兩省市;第三組,擁有核心期刊數量70種以上,所占份額介于3%~5%之間,包括湖北、遼寧、陜西、四川;第四組,擁有核心期刊數量20種以上,所占份額介于1%~3%之間,包括黑龍江、天津、廣東、吉林、河南、湖南,山東、浙江、重慶、甘肅、山西、福建、河北、安徽;第五組,擁有核心期刊數量在20種以下,所占份額在1%以下,包括云南、江西、廣西、內蒙古、貴州、新疆、寧夏、青海、海南、西藏。
為了進一步衡量中文核心期刊的集中程度,本研究參考基尼系數的計算方法,利用各省(市、區)面積和洛倫茲曲線計算了1992版-2011版中文核心期刊地理分布的基尼系數,如表2所示。表中的指數值比較高,表明各省(市、區)中文核心期刊具有較強的集中性;六版的基尼系數變化不大,表明中文核心期刊的地理分布保持相對平穩的狀態。表11992-2011版各省(市、區)中文核心期刊的
平均擁有量及所占比重
地區核心期刊數及比重種%北京7703856上海178892江蘇104520湖北97484遼寧83413陜西76378四川75374黑龍江59295天津57283廣東56281吉林48240河南42210湖南42208山東38191浙江35174重慶31153甘肅28140山西28138福建25124河北24121安徽24119云南16081江西16080廣西15073內蒙古10048貴州9046新疆8042寧夏3014青海2011海南1005西藏1005
表2中文核心期刊的地理集中程度:基尼系數
版次基尼系數1992063711996070202000069962004064712008063932011063862中文核心期刊地理分布影響因素的理論假說
中文核心期刊能夠體現期刊的辦刊水平和文章質量。作為一種科研產出,核心期刊的地理分布取決于多種要素,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與投入能夠對辦刊質量產生影響。一個地區核心期刊產出能力與該地區的經濟、科技、文化和教育的綜合實力相一致,該實力越強的地區,核心期刊的數量就越多,反之亦然[13]。本研究重點關注中文核心期刊的地理地理分布,選取經濟發展水平、辦學規模、高校投稿規模和科研支持水平等作為控制變量。
21經濟發展水平
高等學校具有知識產生、知識傳播、高新技術研發、科技成果產業化、政企技術服務與咨詢等功能,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發展水平,一方面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產品與勞務的增加,構成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質量和政治、文化、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一般而言,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該區域的教育科研水平和產出就越高。本文以各省(市、區)人均GDP反映經濟發展水平,并認為其與中文核心期刊地理分布有關,如果兩者正相關,則說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核心期刊的數量也較多,且以排名較高的核心期刊為主。
假設1:經濟發展水平與中文核心期刊地理分布呈正相關關系。
22辦學規模
中文核心期刊的主辦單位多為科研院所和高校,各省(市、區)高校的數量會影響到中文核心期刊的地理分布。本文用各省(市、區)所擁有高校的數量來反映區域辦學規模,并認為該數值越大,辦學規模和條件越好,越有利于本區域產生越多的中文核心期刊。
假設2:辦學規模與中文核心期刊的地理分布呈正相關關系。
23高校投稿規模
學術期刊的質量除了源自辦刊單位的努力,還來自于作者的投稿質量和學術水平。由于高校的在校生和專任教師是學術期刊的主要作者群體,其規模和數量會影響到中文核心期刊的地理分布。由于研究生相關資料難以獲得長時間序列數據,本研究則以各省(市、區)每萬人高校在校生數量和每萬人高校專任教師數量來反映各區域高校投稿規模,該規模越大,所發表的學術論文的數量越大,越會影響到中文核心期刊的地理分布。
假設3:高校在校生規模與中文核心期刊的地理分布呈正相關關系。
假設4:高校專任教師規模與中文核心期刊的地理分布呈正相關關系。
24科研支持水平
各區域通過對科技活動進行資助來提高科研產出水平。因此,科研支持水平和力度與區域科技創新產出密切相關,也是中文核心期刊的重要影響因素。本文以各省(市、區)科技與研發機構研發支出占該區域GDP的比重來衡量科研支出水平,該比重越大,對當地的科研支出力度越大,中文核心期刊的數量就會越多。
假設5:科研支持水平與中文核心期刊的地理分布呈正相關關系。
3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31數據及模型說明
本文以中國大陸地區31個省(市、區)(不包括臺灣、香港和澳門地區)為地理空間單元,基于1988-2008年的省(市、區)面板數據,研究中文核心期刊的地理分布,并解釋其影響因素。數據主要來源于1989-2009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教育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1992年版、1996年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和2011年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由于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存在諸多困難,所評選出的核心期刊要比其數據統計時間大約滯后2~3年。如1992年版的數據統計年份為1988-1990年,1996年版為1992-1994年,2000年版為1995-1997年,2004年版的數據統計年份為1999-2001年,2008年版為2003-2005年,2011年版為2006-2008年。endprint
鑒于數據的可得性,如表3所示,中文核心期刊數量(y)以1992版-2011版各版所評選出的各省(市、區)核心期刊來衡量;各省(市、區)經濟發展水平(GDPper)以各區域地區生產總值除以常住人口計算而得;辦學規模(UNInum)以各省(市、區)所擁有的高等大專以上院校的數量來衡量;高校在校生規模(STUnum)以高校在校學生數量除以該省(市、區)的常住人口來衡量;高校專任教師規模(STAFFnum)以高校專任教師數量除以該省(市、區)的常住人口來衡量;科研支持水平(RDrate)以各省(市、區)科技活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來衡量,以上數據的取值為各版相對應年份數據的平均值。此處以2011年版數據為例,將所對應年份的各個指標進行直觀對比,如表4所示。
表3模型中各變量的含義
變量符號定義中文核心期刊數量y各省(市、區)所擁有的中文核心期刊的數量經濟發展水平GDPper各省(市、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辦學規模UNInum各省(市、區)高等院校的數量表3(續)
變量符號定義高校在校生規模STUnum各省(市、區)每萬人在校生數量高校專任教師規模STAFFnum各省(市、區)每萬人專任教師數量科研支持水平RDrate各省(市、區)科技活動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
32回歸結果
首先,對中文核心期刊總體的面板數據進行隨機效應模型(RE)和固定效應模型(FE)回歸,估計結果如表5所示。通過Hausman檢驗,統計值為7067,p值為0,拒絕原假設,應選擇固定效應模型(FE),該估計結果更佳。
然后對回歸模型進行序列相關檢驗,p值為01347,拒絕不存在自相關的原假設。利用廣義最小二乘(GLS)對固定效應模型(FE)進行改進,即采用帶AR項的GLS-FE模型進行回歸,估計結果如表5所示。表5中文核心期刊地理分布的總體回歸結果
解釋變量REFE〖〗帶AR項的
注:在001水平顯著,在005水平顯著,在010水平顯著。根據帶AR項的GLS-FE模型的估計結果,討論實證研究結論:
(1)在控制其他變量的影響之后,GDPper回歸系數不顯著,但為正值。結合假設1的推演分析,說明中文核心期刊數量仍然受到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
中文核心期刊的辦刊一般依托于某一機構,多數為作為事業單位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或專業學會,并且需要在辦刊條件、編輯人員工資待遇等方面的支持,經濟發展水平高地區的辦刊依托機構會有更好的物質支撐條件、相對好的工資待遇也會吸引和留住高水平的刊物編輯人員,同時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一般來講人口結構和經濟結構水平都相對比較高,可以產出更多的科研和創新成果,稿件數量也自然會多,因此有利于保障刊物的高質量。
(2)UNInum和STAFFnum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說明辦學規模、高校專任教師規模與中文核心期刊地理分布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性,這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本文的假設2、和假設4。
高等院校的數量和專任教師的規模是引導中文核心期刊的重要因素。其中,通過對學術期刊的主辦單位進行研究,90%以上的學術期刊都是由高校或科研院所來主辦的。與其他變量相比,高等院校對中文核心期刊地理分布的貢獻和重要性最大。從各區域來看,擁有高校數量最多的省(市、區),所擁有的核心期刊的數量往往也比較多,尤其是985或211高校的數量最多的北京、江蘇、上海、湖北、陜西和四川也具有最多的中文核心期刊。
(3)RDrate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說明科研支持水平與中文核心期刊地理分布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性,這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本文的假設5。
科研支持水平是取得科研創新成果的基本保證。科研支持水平高,科研經費投入量大,才能保證產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而核心期刊恰恰是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發布載體,從而使得科研支持水平與核心期刊的多少存在相關關系,例如2006-2008年間,北京市年均科研投入總額達到33513億元,核心期刊數量高居榜首;而核心期刊最少的省(市、區)的科研投入則大多在10億元以下。
(4)STUnum的回歸系數不顯著,說明高校在校生規模對中文核心期刊地理分布的影響不明顯,這與前文的假設3不一致。
自1978年恢復高考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除少數年份外各省(市)的招生數額一直呈增長趨勢,各省市在校生規模都在快速增加,特別是人口大省的增加更為顯著,因此導致各省市每萬人高校在校生數的差距在不斷縮小,如最高的北京市為347人,最低的貴州省也有74人。另外,除部分省市外,我國的高等教育仍以本科教育、高等專科教育為主,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各類應用型高級勞動者而非高級專業人才,這導致其總體數量多少和科技成果的產出關系不大,進而高校在校生規模對中文核心期刊地理分布的影響并不明顯。需要說明的是,一般而言高校研究生在產出科研成果應該具有較大貢獻,但由于高校研究生數量的歷史數據不完整,因此本文沒有將其單獨列出作為變量進行分析。
4結論
本文通過對1988-2008年省區統計數據進行面板回歸,揭示中文核心期刊地理分布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
(1)各省(市、區)的核心期刊數量分布很不平衡,區域差異非常明顯,總體呈現由東部向中部、西部遞減的階梯狀分布的特征。北京集中了近40%的核心期刊,北京、上海、江蘇、湖北、遼寧、陜西和四川七省市集中了全國近70%的核心期刊。之所以導致核心期刊在這些省市的集中分布,和這些省市作為中國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和成果共享的重要基地,科技成果產出量高等關系密切。
(2)1988-2008年面板數據的回歸分析表明,高等院校數量和高校專任教師數量對中文核心期刊地理分布的影響相當顯著。加強高校建設能起到增加科研成果產出,提升學術期刊質量進而增加核心期刊數量的作用。endprint
(3)計量分析結果還表明科研支持水平對中文核心期刊地理分布的影響相當顯著。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資金支持力度,有利于增加核心期刊數量,可改變核心期刊地理分布過于集中的狀況。
(4)經濟發展水平與中文核心期刊地理分布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文核心期刊發展受到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影響的現實狀況。
(5)高校在校生數量對中文核心期刊地理分布的影響尚不顯著,但如果能夠獲取在校生結構數據的前提下,區分在校生結構后再進一步分析檢驗也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另外,本文并未將中文核心期刊進行質量等級的區分,而是作為同質事物進行對待;同時所選擇的影響因素由于數據獲取和處理上的難度,難免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后續研究將對以上方面進行逐一完善和改進。
參考文獻
[1]姜富明,冉強輝,何劍秋,等.科技期刊管理[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5:20-22.
[2]王玲,葉繼元.中文核心期刊研究的現狀及其走向[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1,27(135):21-24.
[3]吳愛芝.中文核心期刊的地理分布及其變動態勢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5,(3):96-100.
[4]Henri LF.de Groot,Peter Nijkamp,Zoltan Acs.Knowledge spill-overs,innov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J].Regional Science,2001,80(3):249-253.
[5]Jeffrey LFurman,Michael EPprter,Scott Stern.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J].Research Policy,2002,31(6):899-933.
[6]Giovanni Schiuma Antonio Lerro.Knowledge-based capital in building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8,12(5):121-136.
[7]Brian Ceh.Regional innovation potential in the United States:Evidence of spatial transformation[J].Regional Science,2001,80(3):297-316.
[8]Vincent Daultel,Olivier Walther.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in a small metropolitan region:An intra-regional approach in Luxembourg[J].Regional Science,2014,93(4):703-726.
[9]付淼.省域專利面板數據的空間計量分析[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8,20(3):106-112.
[10]項歌德.空間計量經濟學理論及其方法應用——基于R&D溢出效應測度的視角[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55-70.
[11]Martina Fromhold-Eisebith.Innovative milieu and social capital——complementary or redundant concepts of collaboration-based regional development?[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4,12(6):747-765.
[12]程鵬.高校R&D知識溢出與區域創新能力——基于空間杜賓模型的實證研究[J].教育與經濟,2014,(6):60-68.
[13]李金榮,陳學芬.中國中文核心期刊的分布及其規律探討[J].中國圖書館學報,1997,23(5):76-79.
(本文責任編輯:馬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