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強++李海英++李恩科



〔摘要〕以Web of Science和CSSCI數據庫中有關移動圖書館研究的文獻為對象,基于文獻計量學理論,以CiteSpace和Sci2為可視化工具,對比分析國內外移動圖書館研究文獻的時空分布、作者合作、經典文獻、研究熱點和前沿趨勢,以期對國內移動圖書館的深入研究與應用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移動圖書館;可視化;CiteSpace;Sci2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10.022
〔中圖分類號〕G25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5)10-0117-07
Visualiz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obile Library at Home and AbroadXu QiangLi HaiyingLi Enk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Xidian University,Xian 710071,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literatures from Web of Science and CSSCI on mobile library,this paper used the method of information visuzlizing based on the theory of bibliometric.The distribution of time,institutions,authors cooperation,classic papers,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were compared.It also provided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in-depth research and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mobile library researching.
〔Key words〕mobile library;visualization;CiteSpace;Sci2
隨著移動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高校圖書館以及公共圖書館開展移動服務,傳統圖書館的服務模式和內容均發生了很大變化,并逐漸向移動圖書館服務轉變。移動圖書館是指依托于移動無線網絡和互聯網等技術,能夠讓人們免于時空等限制,通過移動便攜設備(智能手機、平板電腦、MP4等)快速靈活地進行信息查詢、瀏覽以及獲取館藏資源內容的服務[1]。
為明確移動圖書館領域的研究現狀及特點,國內部分學者對已發表的移動圖書館研究領域的文獻進行了計量分析。明均仁等以Web of Science為數據來源,利用CiteSpace Ⅲ定性定量地分析了國外移動圖書館研究的時空分布、研究主題與前沿等[2]。過仕明等基于關鍵詞可視化技術,探尋出國內移動圖書館領域研究熱點集中的6個方面[3]。目前,國內研究未曾同時以國內外文獻為研究對象進行綜合分析對比該領域研究,國內外研究現狀如何?研究主題有何異同?主題演化前沿趨勢是否一致?因此,本文嘗試以Web of Science和CSSCI兩個權威數據庫中關于移動圖書館研究的文獻為對象進行系統的對比分析,以期為國內該領域進一步研究提供部分參考與借鑒。
1數據來源與研究工具
11數據來源
本文的數據分為國外國內兩個來源,國外選擇Web of Science(SCI- EXPANDED、SSCI、A&HCI、CPCI、CPCI-SSH、CCR-EXPANDED、IC)數據庫,為保證檢索全面,構造檢索式“TS=(mobile library)OR(smartphone library)OR(cellphone library)OR(hand-held library)OR(walking library)OR(mobile phone library)OR(library mobile)”,時間限定為1998-2014年,并選擇類別“Information Science Library Science”、語種為“English”、文獻類型為“Article”進行精煉,最后共得到122條檢索結果;國內數據來源于CSSCI數據庫,以篇名(詞)“移動圖書館”或“手機圖書館”或“掌上圖書館”,時間為1998-2014年,選擇學科類別為“圖書館學、情報與文獻學”、文獻類型為“論文”進行精煉,處理后得到178條檢索結果。數據采集時間為2015年1月26日。
12研究框架與工具
本文構建了基于文獻計量和信息可視化技術的國內外移動圖書館對比分析框架圖(圖1),可視化工具主要有CiteSpace Ⅲ以及Sci2(Science of Science)兩種。
美國德雷賽爾大學陳超美博士開發的基于java平臺可視化軟件CiteSpace可在文獻中識別并顯示科學發展新趨勢和新動態,適用于多元、分時、動態的復雜網絡分析。通過繪制科學知識圖譜,能夠顯示一個學科或知識域在一定時期發展的趨勢與動向,形成若干研究前沿領域的研究歷程[4]。本文使用CiteSpace 39 R5版本從經典文獻、研究主題兩個方面對比國內外移動圖書館研究現狀。
圖1論文研究框架
2015年10月第35卷第10期現?代?情?報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Oct,2015Vol35No102015年10月第35卷第10期國內外移動圖書館研究的可視化對比分析Oct,2015Vol35No10Sci2是由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的圖書情報專家Katy Brner及其團隊開發的一款知識圖譜工具,它是在Cyberinfrasturcture Shell(CIShell)基礎上開發的[5]。相對于其他可視化軟件,Sci2功能具有以下幾個優勢:(1)可以加載各種格式的數據,如xml、isi、csv等16種;(2)支持抽取各種常用的網絡,諸如定向網絡、雙邊網絡、引文網絡、合著網絡等;(3)可繪制多種可視化網絡圖譜,內嵌Guess、Cytoscape等網絡插件,使得Sci2的數據分析和可視化功能更加強大。本文主要利用Sci2中的時序功能展示國內外移動圖書館研究的前沿趨勢。endprint
2國內外移動圖書館研究總體情況描述
21文獻量分析
學科論文的數量是衡量該領域發展態勢的重要指標,它反映了學科知識量的變化情況。繪制文獻時間分布,并對其進行多元統計分析,可以了解某一領域的研究水平和未來發展趨勢。國內外移動圖書館研究的年發文量數據如圖2所示:圖2國內外移動圖書館研究發文量
結合圖2可以看出,國內外移動圖書館領域的年發文量呈整體波動上升趨勢:(1)在移動圖書館研究開始的時間點上,國外起步較早,2004年以前文獻數量就有12篇,而我國最早提及移動圖書館的文章是2004年,表明國外學者關注移動圖書館研究較早。(2)2000-2008年間國內外相關研究論文一直保持波動增長趨勢,但國內增長速度小于國外,且在2008年首次與國外發文數量持平;2009-2014年國內外該領域論文呈穩定增加態勢,國內上升速度大于國外,且年論文數量穩穩高于國外。
22研究機構分析
對作者所在機構進行統計分析,可以直觀挖掘該研究機構的科研實力。表1統計了國內外移動圖書館研究領域發文量前10的機構(按第一單位統計)。可以看出,美國、加拿大在國外占據著一定的優勢,發文機構占前十位的一半,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學發文最大。相比國內,哈爾濱師范大學、武漢大學、重慶大學等是國內移動圖書館研究的重要機構。
通過國內外機構的統計比較分析,可以得出:(1)高等學校及其附屬機構是移動圖書館研究的主要力量,國內外情況一致;(2)國外一些數據庫生廠商(OCLC Worldcat、EBSCO hostMobile)、網絡出版商(Google Books、Amazon Kindle for the IPhone)以及信息技術公司等也密切關注移動圖書館的研究與發展,國內諸如書生、超星等信息技術公司同樣較為關注移動圖書館研究的發展,國內外情況相對一致。表1國內外移動圖書館研究機構表
序號國外國內頻次機構(國家/地區)頻次機構15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16哈爾濱師范大學24麥吉爾大學(加拿大)16武漢大學33伊里諾依大學(美國)14重慶大學43阿爾伯達大學(加拿大)11中國科學院53國立臺南大學(中國臺灣)11中山大學63建國大學(韓國)10北京師范大學73巴伊蘭大學(以色列)8內蒙古科技大學82懷卡托大學(新西蘭)8清華大學92密西西比大學(美國)7遼寧師范大學102科羅拉多大學(美國)6北京書生公司
23作者合作分析
對國內外文獻作者進行統計(見表2),發現國外122篇文獻共有269位,參與合作的有191人,占7318%;178篇中文文獻共有作者261人,參與合作的有232人,占8625%。合作度與合作率是評價作者合作情況兩個重要指標,經過計算,國外文獻的合作度為220,國內文獻合作度為147。從合作度來看,國外作者的合作度要高于國內作者。外文文獻的合作率為6721%,中文文獻的合作率為5506%,國內外文獻的合作程度都較高,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合作是發揮科學生產力、突破重大攻關項目的有效途徑。國外合著文章的作者數主要集中在2~4人,最多的是12人合著;國內合作人數則集中在2~3人,最多合著者為6人,在合作范圍上,國外要高于國內。
3國內外移動圖書館研究脈絡分析
31經典文獻分析
經典文獻構成了移動圖書館研究領域的知識基礎,在移動圖書館研究的發展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CiteSpace中,網絡節點選擇引文,并選擇Timeline時間線圖對其進行展示,得到國內外移動圖書館研究的文獻時序圖,圖中節點所處的位置表示文獻的發表時間,節點的大小代表該篇文章的被引次數。表2國內外移動圖書館研究作者合作情況
國外國內作者
數量文獻
數量所占比率
(%)〖〗作者
數量文獻
數量所占比率
(%)140327918044942393197261342732419673271517411902473935216451056632466211271082101082121082累計12210000累計17810000
311國外經典文獻分析
被引頻次最高的是來自阿肯色大學的Fred DDavis教授于1989年發表的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文中,Davis在理性行為理論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技術接受模型(TAM),用信念——態度——意圖——行為因果鏈關系解釋和預測人們對信息技術的接受程度。TAM認為個體使用信息系統是由行為意圖決定的,而行為意圖又是由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所決定的。用戶的感知易用性越高,其使用態度傾向越積極;反之用戶的感知易用性越高,其感知有用性也越大[6]。該篇文獻推動了研究者們基于用戶角度將移動圖書館服務方式與信息技術、移動技術等相結合,闡述了用戶采納移動圖書館服務的意向以及影響因素,為移動圖書館的進一步發展開辟了新方向。此外,該文在Google學術中被引23 829次(2015年5月29日檢索),其重要性可見一斑。隨后是Bridges Laurie等在2010年發表的Making the case for a fully mobile library web site:from floor maps to the catalog,Bridges等從全球視角選擇對有關移動應用、移動技術在圖書館中的應用尤其是手機訪問圖書館OPAC、移動網站服務等應用現狀進行評述[7]。第三位的是Viswanath Venkatesh等撰寫的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oward a unified view。Venkatesh等在總結TAM等傳統技術接受理論和采納模型基礎上,將技術接受與使用有機統一建立了整合技術接受模型(UTAUT)。Venkatesh等提煉出UTAUT模型的績效期望、付出期望、社群影響、配合情況4個核心維度,以及性別、年齡、經驗和自愿性4個控制變量[8]。這兩篇文獻則偏向于通信、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等領域,從不同角度探討了用戶以及新型信息技術對移動圖書館服務應用與發展的重要作用。endprint
312國內經典文獻分析
被引最高的是茆意宏等《手機圖書館的興起與發展》一文,文中詳細介紹了手機圖書館的概念、功能、實現方式以及國內外手機圖書館的發展情況,并對手機圖書館的未來做出展望,是國內較早介紹手機圖書館的經典之作[9]。緊隨其后的是黃群慶于2004年發表的《嶄露頭角的移動圖書館服務》,該文闡述了開展移動圖書館服務具有移動通知、移動查詢等重要意義以及實現該服務的短信、i-mode、WAP、IDB 4種模式,并認為我國移動圖書館服務在潛在用戶、網絡平臺和移動終端上具有較大發展前景[10]。第三位的是張文彥《美中WAP手機圖書館發展現狀比較》一文,他介紹了WAP環境下中美兩國手機圖書館的發展現狀以及WAP技術在兩國圖書館中的應用情況[11]。
313國內外對比
結合國內外經典文獻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特點:(1)國外經典文獻注重將相關的信息技術等交叉學科知識與移動圖書館服務相結合,如TAM、UTAUT等,使得新型的移動圖書館服務更具效率和質量;(2)國內經典文獻則側重于移動圖書館基礎理論知識的闡述、服務模式的介紹、相關的應用現狀,以及國內外移動圖書館開展的具體實踐,整體上缺乏對移動圖書館關鍵技術的探索與創新。
雖然在移動圖書館研究的文獻質量和影響力上,我國與國外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我國學者正不斷借鑒國外同行的研究方法,積極與新型信息技術銜接,引入和應用國外最新研究成果力度逐漸加強,時間差正逐步縮小,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增大,其研究成果將在移動圖書館研究領域發揮重要的作用。
32研究主題比較分析
關鍵詞是文獻內容的高度凝縮,是具有一定標準的一組術語,對關鍵詞進行可視化展示并進行聚類分析,可以挖掘出目前移動圖書館研究領域的國內外研究主題。調整CiteSpace閾值,進行關鍵詞聚類,并采用LLR(Log-likelihood ratio)對聚類進行自動標識,得到國內外主題聚類圖(圖3和圖4)。由于CiteSpace是根據關鍵詞的權重對聚類進行命名,可能存在概括不準確問題。本文注重分析每一個聚類中具體的關鍵詞,并忽略意義不明的小類。
321國外研究主題分析
根據圖3以及相關文獻,筆者總結歸納出國外以下幾個研究主題:
(1)手持移動設備研究(類#0 handheld mobile device),這一類的關鍵詞數量最多,包括“academic library”、“mobile technology”、“app”、“information service”、“smartphone”等。這一主題的文獻以移動設備為研究對象,探討了移動設備在高校移動學習、移動教育等領域的應用,如Cummings等采用問卷調查方法對華盛頓州立大學學生使用手持設備搜索圖書館OPAC的意愿進行調研[12];Barnhart等認為移動設備的普及將改變教學的方式和地點,建議館員學會在移動環境下使用手持設備[13]。隨著移動設備持有者數量的不斷增加,移動設備在圖書館用戶遠程教育、移動學習中的運用將會更加普及和重要。圖3國外移動圖書館研究關鍵詞聚類圖譜
(2)移動應用程序研究(類#1 mobile application),包含的關鍵詞有“user acceptance”、“information technology”、“adoption”等。移動應用服務是一種移動增值服務,具有可定制、功能豐富等特點,目前已在國外圖書館事業中不斷普及。目前國外移動圖書館APP服務融合了二維碼(quick response,QR)、基于位置服務(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簡易信息聚合(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RSS)等應用技術,為用戶提供了全新的移動信息服務體驗。
(3)移動服務研究(類#2 mobile service),關鍵詞有“digital library”、“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SMS”、“environments”等,對移動圖書館服務模式的研究一直是學術界的熱點話題。Vecchione等通過對圖書館員進行調研,論述了圖書館提供短信咨詢服務的原因以及各種常見的問題,并提出相應解決方法[14];Chang將整合技術接受模型(UTAUT)與任務技術適配模型(TTF)有機結合,有效解釋了高校用戶使用移動應用服務的意圖[15];West等探討了移動網站服務在移動設備小屏幕上的適配問題,并對美國波爾州立大學開發的移動網站服務項目進行了案例推介[16]。
(4)移動圖書館系統平臺研究(類#9 digital platform),涉及“technology”、“community”、“internet use”、“artificial intelligence”、“cloud technology”等關鍵詞。系統平臺為移動圖書館服務提供了技術支撐,國外學者對它的設計與構建進行了一定的研究。Cao等設計出一種可以在各種手持移動設備上使用的移動網頁平臺,讓用戶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而參與移動學習[17];Clarke等研究了杭州市公共圖書館的3種數字化平臺,即圖書館網站服務、WAP服務以及獨特的數字電視服務,探討了該平臺在解決信息不對稱、數字鴻溝、社區信息問題上的作用[18]。
322國內研究主題分析
根據國內關鍵詞聚類情況,筆者最終篩選出以下4個研究主題:移動圖書館服務研究、用戶對象研究、移動設備研究、移動圖書館系統平臺研究。
移動圖書館服務主題主要包括服務模式的發展及演變、服務質量評價、評估方法與體系構建等方面。從國內外已有服務手段的對比、國內外移動圖書館不同服務模式的介紹以及新環境下服務模式的轉變,對服務模式的研究一直是國內學者的熱門話題。移動圖書館服務質量具有動態性、復雜性等特征,影響因素復雜多變、識別困難[19],目前國外鮮有文獻涉及這一研究,但國內學者已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夏前龍等認為移動圖書館服務質量包括信息質量、環境質量、交互質量以及結果質量[20];施國洪等運用QFD方法對移動圖書館用戶需求進行實證評估[21];張艷芳等借鑒LibQUAL+模型構建了移動圖書館服務質量評級模型[22]。圖4國內移動圖書館研究關鍵詞聚類圖譜endprint
移動用戶是移動圖書館服務的最終體驗者,是服務質量優劣的直接感受者,國內研究者對其保持較高的研究熱度,研究方法多采用實證研究,研究內容集中在用戶需求、采納行為兩個方面。用戶需求方面,茆意宏對北京、上海等地用戶對移動信息服務需求進行調研,提出面向用戶需求的移動信息服務內容服務模式、技術模式和服務策略[23];用戶采納方面,朱多剛分析了高校大學生使用移動圖書館的行為意向與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感知成本、使用態度的關系[24]。相比國外對移動圖書館用戶的系統性研究,國內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對移動圖書館用戶的研究依然是國內的重點,尤其是在用戶需求、采納行為以及影響因素等方面。
移動設備是實現移動圖書館服務的重要載體,在圖書館服務的移動獲取和交互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其不僅拓寬了傳統圖書館的服務模式,還增強了圖書館在用戶移動學習、移動閱讀和移動教育中的功能。此外,國內很多學者對移動圖書館系統平臺的設計和構建進行過大量研究,為移動圖書館服務的發展和延伸提供了基礎支撐。
323國內外對比
綜合文獻分析可以看出,國內外學者在移動圖書館領域的熱點研究內容基本一致。基礎研究主題包括:移動圖書館服務模式研究、圍繞用戶展開的移動信息服務、移動設備以及移動圖書館系統平臺設計問題。為用戶提供滿意的服務是移動圖書館的生命力所在,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滿足用戶日益多樣化、個性化需求,是推動移動圖書館服務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移動設備以及系統平臺是影響讀者是否采納以及持續采納移動圖書館服務的關鍵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外在研究主題上并非完全一致。以施國洪、過仕明等人為代表的國內圖書館學者對移動圖書館服務質量進行了調查和研究,但國外目前很少有對移動圖書館服務質量進行專門研究,也未能討論移動圖書館服務質量形成機制、評價管理等問題。
33研究前沿分析
對于領域研究趨勢的分析,Citespace提供了突變詞(Burst Words)探測技術,通過探測某一時間段內被引頻次或共現次數突然增加的變量來預測領域內的研究趨勢[4]。Sci2中“Temporal Bar Graph”用條形圖形式展現突變詞在時間上的分布,尤其可以展現突變詞的時間跨度,如圖5、圖6。每個柱狀圖代表其左側的突變詞,柱狀圖的長短代表突變詞的突變時間長短,柱狀圖的兩端代表突變詞的起、止時間,柱狀圖的面積則表示突變強度。圖5國外研究前沿時序圖譜
331國外突變詞分析
從圖5可知國外對移動圖書館的研究早期集中于傳統圖書館開展的線上咨詢以及移動交流等服務,智能手機的出現與普及,使得圖書館開展的服務方式趨于移動化。隨著數字圖書館的興起,用戶數量最為廣泛的高校圖書館將其所擁有的電子資源、信息資源通過信息服務、移動服務、移動技術以及移動系統等手段提高了資源的有效利用。在新一輪移動通訊技術、移動設備迅速發展態勢下,國外學者又將注意力集中到數字存儲、移動設備、移動圖書館服務等關鍵詞上。用戶是移動圖書館的直接使用者,用戶滿意度是影響移動圖書館服務質量最主要因素。基于用戶角度,國外學者提出移動學習、遠程學習、短信息服務等服務模式。圖書館20強調以不斷更新、重復評鑒為用戶提供最好的服務,移動圖書館APP服務具有功能豐富、可定制、趣味性強等特點,上述兩個關鍵詞為云環境下移動圖書館服務模式的創新提供了有效支持。
332國內突變詞分析
結合圖6可以看出,我國移動圖書館領域早期研究集中在手機圖書館、掌上圖書館的服務模式探討,如短信息服務、參考咨詢服務、移動閱讀服務等。之后因3G技術以及數字圖書館的蓬勃發展,以及讀者尤其是高校圖書館用戶的多樣化、個性化的信息需求,移動圖書館服務方式又演變出WAP服務、Web服務等新穎的服務手段。在服務模式不斷創新基礎上,用戶體驗以及移動學習等開始貫穿于移動圖書館應用中。隨著云時代和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云計算”、“大數據”和“Wap20”等關鍵詞逐漸融入移動圖書館研究中,其不僅為移動圖書館服務提供了進一步發展的契機,同時也為移動圖書館帶來巨大的挑戰,如何在新環境下滿足用戶的多樣性需求成為移動圖書館服務亟待解決的問題。
333國內外對比
通過突變詞時序分析,可以發現國內外在移動圖書館研究領域內的主題演化內容基本一致,都集中在以下三方面:(1)移動圖書館服務研究,從最早的短信息服務、參圖6國內研究前沿時序圖譜
考咨詢服務到Web服務、移動學習、移動閱讀等,移動圖書館服務方式不斷創新與多樣化,滿足了用戶個性化需求。(2)用戶研究,從移動圖書館的被動服務到主動推送服務、單一服務到多樣化服務、無差別服務到個性化服務等,移動圖書館正不斷從用戶滿意角度提供服務。(3)移動圖書館新技術研究,新技術的出現對移動圖書館不僅意味著機遇同時也是挑戰。不管是國外的圖書館20,還是國內研究的云計算、大數據、Wap20,都顯示移動圖書館研究者不斷地將新技術、新理念融入移動圖書館之中,推動了該領域的發展。
4結論
移動圖書館研究方興未艾,本文以Web of Science和CSSCI數據庫為數據來源,對國內外移動圖書館研究文獻進行系統的梳理與分析,研究發現:(1)通過對比年發文量發現:國內外文獻數據變化一致;我國對移動圖書館的研究雖然滯后于國外,但近年來國內研究迅速升溫,并在發文量上超過了國外,反映了國內外移動圖書館研究的差距正在縮小。(2)通過發文機構分析發現:高校以及高校圖書館是國內外移動圖書館研究的主要力量。(3)通過作者合作情況分析得出:國外文獻在合作度、合作率以及合作范圍上要高于國內。(4)通過對經典文獻對比分析發現:國外經典文獻側重于將新興信息技術等交叉學科知識與移動圖書館服務相結合,以及探討移動圖書館對用戶學習、移動教育等方面的影響,國內則較多是對移動圖書館服務的現狀進行綜述。(5)通過關鍵詞聚類分析發現:國內外在移動圖書館服務模式、圍繞用戶展開的移動信息服務、移動設備以及移動圖書館系統平臺設計問題等主題上具有一定共同點,但在移動圖書館服務質量的研究上國內要領先于國外。(6)通過突變詞分析發現:國內外移動圖書館主題演化趨勢基本一致,都集中在移動圖書館服務研究、用戶研究、移動圖書館新技術研究三方面。endprint
參考文獻
[1]移動圖書館解決方案[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0,(5):112.
[2]明均仁,楊艷妮,余世英.國外移動圖書館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J].圖書館論壇,2014,(12):124-130.
[3]過仕明,劉巖芳.基于知識圖譜的我國移動圖書館研究熱點分析[J].情報科學,2014,(5):85-90.
[4]陳超美,陳悅,侯劍華,等.CiteSpaceⅡ:科學文獻中新趨勢與新動態的識別與可視化[J].情報學報,2009,(3):401-421.
[5]邱小花,李國俊,肖明.Sci2——一款新的知識圖譜分析軟件介紹與評價[J].圖書館雜志,2013,32(9):79-87.
[6]Davis F D.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1989:319-340.
[7]Bridges L,Gascho Rempel H,Griggs K.Making the case for a fully mobile library web site:from floor maps to the catalog[J].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2010,38(2):309-320.[8]Venkatesh V,Morris M G,Davis G B,et al.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oward a unified view[J].MIS quarterly,2003,27(3):425-478.
[9]茆意宏,吳政,黃水清.手機圖書館的興起與發展[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8,26(1):3-6.
[10]黃群慶.嶄露頭角的移動圖書館服務[J].圖書情報知識,2004,(5):48-49.
[11]張文彥,張瑞賢.美中WAP手機圖書館發展現狀比較[J].圖書館雜志,2009,(7):64-68.
[12]Cummings J,Merrill A,Borrelli S.The use of handheld mobile devices:their impact and implications for library services[J].Library Hi Tech,2010,28(1):22-40.
[13]Barnhart F D,Pierce J E.Becoming mobile:Reference in the ubiquitous library[J].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2011,51(3):279-290.
[14]Vecchione A,Ruppel M.Reference is neither here nor there:a snapshot of SMS reference services[J].The Reference Librarian,2012,53(4):355-372.
[15]Chang C C.Library mobile applications in university libraries[J].Library Hi Tech,2013,31(3):478-492.
[16]West M A,Hafner A W,Faust B D.Communications expanding access to library collections and services using small-screen devices[J].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2006,25(2):103-107.
[17]Cao Y,Tin T,McGreal R,et al.The Athabasca University mobile library project:increasing the boundaries of anytime and anywhere learning for students[C]∥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ACM,2006:1289-1294.
[18]Clarke C P.Three Digital Platforms:Hangzhou Public Library Widens Access to Resources[J].Library Trends,2013,62(1):140-159.
[19]施國洪,夏前龍.移動圖書館研究回顧與展望[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4,40(2):78-91.
[20]夏前龍,施國洪,張曉慧.移動圖書館服務質量的內涵,結構及其測度[J].圖書情報知識,2015,(1):47-55.
[21]施國洪,張曉慧,夏前龍.基于QFD的移動圖書館用戶需求評估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4,58(17):46-51.
[22]張艷芳,過仕明,譚鳳茹.基于LibQUAL+的移動圖書館服務質量評價模型構建研究——以哈爾濱師范大學移動圖書館為例[J].情報科學,2014,(12):98-104.
[23]茆意宏.面向用戶需求的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2,(1):76-86.
[24]朱多剛.高校學生使用移動圖書館的行為意向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12,(4):75-80.
(本文責任編輯:馬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