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龍飛+周迪迪+賀劭清
在與成都文殊院一街之隔的仿古川菜館里,天府新區的某銀行風投團隊,正圍著鄧建華解釋著“成都十條”的利好和投資誠意。鄧建華有一搭沒一搭地聽著。門外,古箏大曲《笑傲江湖》剛剛起調過門。
2013年,某集團的一個天線罩出了問題,內部的工程師檢測了兩年多還是沒有頭緒,準備把這整個系統都放棄掉。這時候,鄧建華的小團隊申請嘗試“治療”一下。他用自己研究的一套大規模并行優化的算法,使得成百上千個服務器同時并行運算。通常情況下,工程師一天只能調試一次,一年也就300多次,而鄧建華的團隊一晚上能做到1000次。鄧最終幫助這家企業順利解決了問題,從此一戰成名。
鄧建華經營著一家微波天線領域的小公司,借著成都當地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他的公司正呈現出良好增長勢頭。而在成都,微波天線領域有400多家這樣的小公司,且以每天1家的速度在增長。
在當地良好政策的引導下,像鄧建華這樣的創客,正在越來越多地向成都聚集。
鄧建華一直有個想法,他要做出一套在行業內“很牛”的雷達系統。
他在成都電子第十研究所讀博士時發現,高校的學術研究注意創新,但只在乎SCI的引用率高不高,不在乎能否產業化。他開始針對高校研究的這種縫隙,做面向工程的編程軟件和算法,大規模并行優化,提高設計效率,這一干就是10年。
2010年,鄧建華成為公派美國杜克大學的博士后。回國后,鄧建華選擇留在成都高新區留學人員創業中心。他帶了1個皮包3個章,以及1個粗糙的軟件,和1個小時的演講。他用了5天的時間,拿到了成都高新區高層人才創新創業啟動資金50萬元。此后,他又拿到了一些政府支持基金,總額加起來達到了179萬元。
后來,他成為四川省千人計劃專家聯誼會的理事,在宣講會上和風投接觸,到產業園區與創業者交流,這些讓他收獲資金支持的同時,也在業內聲名漸起。

鄧建華。圖/CFP
小時候,鄧建華很迷《射雕英雄傳》。83版的《射雕英雄傳》曾引發萬人空巷的熱潮。當時,每個晚上,鄧建華都在鄰居家的小板凳上看上兩個小時,“江湖”“秘訣”“武器”構建的武俠世界,幫助這個孩子緩解現實的苦惱,也成為想象力的啟蒙。每天上課時,他就開始冥想武功,在課本上畫出完整的兵器譜,一絲不茍。
在鄧建華的辦公室里,擺放著他在杜克大學時的照片,有窮游美國40000里時留下的車牌,有一些英文的商法經典,還有《徒手格斗教程》。鄧建華從柜子里拿出他的碩士論文說:“成都有綿陽九院、火控中心、航天七院、成飛集團等大型的科技集團。在未來二三十年內,如果技術逐步放開的話,成都實現超越并不是什么難事。” 鄧建華的愿景是走蘋果和高通的路線,站在產業鏈上游,找代工工廠加工,掙下游的錢。
同為70后的徐灝,則搭上了移動互聯網的列車。
目前,由他和哥哥徐瀅開發的Camera360在全球已經有近5億用戶,其中海外用戶占比超過60%,東南亞、日韓、北美等地區是用戶主要分布地。Camera360每天產生2億張照片。
從國內的市場來看,開發的移動應用用戶過億的為數不多,其中的草根創業團隊更是寥寥無幾。對于今天的成績,徐灝總是謙虛地將一切歸功于“運氣好”。
徐灝少年時便是計算機發燒友。早在1996年,剛剛高中畢業的他便開始了人生中第一次創業。“我曾有過3次創業的經歷,從個人MTV錄影棚到數碼婚紗影樓、彩色二維碼,但都沒有成功。”
移動互聯網來勢洶涌,徐灝很快就嗅出了商機。他和哥哥徐瀅憑借他們在圖像領域積淀的功底,開始研發手機攝影軟件“Camera360”,而后公測版本在安卓平臺發布,一個月后成為GoogleMarket排名第一的多媒體類軟件。徐灝和徐瀅很快獲得第一筆來自專業機構的天使投資,并成立了品果數字娛樂公司。
徐灝說,在公司成立之初,資金是一大難題。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為支持公司創業初期發展,天府軟件園在創業場為其提供了免費辦公室,“這對剛剛起步的公司幫助非常大。”如今,該公司已經從“創業場”畢業,進入產業園區。
在Camera360的海外市場中,東南亞是一塊主要的陣地。2014年12月,Camera360和泰國移動運營商AIS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而在此前,Camera360已與菲律賓第一大移動運營商Smart Communications建立合作關系。此外,新加坡的Singtel、馬來西亞的Digi和印尼的Telkomsel,均已成為Camera360的合作伙伴。
2015年8月,Camera360宣布,樂壇天后張靚穎成為其首位全球代言人。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醫學博士吳剛的創業項目,也與互聯網有關。
他創業的項目叫“樂樂醫”,這是一個患者診后隨訪及慢病管理的系統軟件。在四川大學求學期間,一次參與華西“博士快車”去阿壩藏區巡回醫療的暑期實踐,讓吳剛萌發了創業的念頭。
他發現,邊遠山區的很多老百姓,都是在病情十分嚴重后才會選擇去大醫院就醫,而他們去縣醫院的住宿費、路費等無效就診費用支出占了看病費用的三分之一。吳剛說,他回來后時常回想自己能否在這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2014年年底,吳剛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他聯合4位醫學博士,研發出一種軟件“樂樂醫”,就是借助于互聯網突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搜集醫生閑暇的“碎片時間”,讓病人精準投醫。“這種碎片化時間,收集起來就像收集雨水一樣,是海量的,無形中增加了上百萬的醫生資源量。”吳剛說,根據一周40小時的工作量計算,一位醫生利用在等公交車、趕地鐵等“碎片時間”可以再創造出8小時的工作時間,中國有近900萬醫護人員,利用“碎片時間”在互聯網上可以再增加“100萬位醫生”。
現在,這個來自華西的醫學創業團隊已增至百人。
在“樂樂醫”團隊創始人之一雷典看來,“70后”創業者與“90后”創業者相比,多的是資本、人脈、經驗,卻少了最重要的時間。“互聯網拼的就是時間,產品的迭代,運營的更新,邊交付邊體驗邊調整都需要大量時間。”雷典說,團隊的醫生們的創業只能利用休息時間進行,往往夜深人靜時還能在辦公室內看到吳剛等人忙碌的身影。
事實上,解決患者看病難、看病貴是國內大多數“互聯網+”醫療創業團隊的初衷。用藥提醒、預約掛號、陌生問診……越來越多的移動醫療APP有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據《2014中國醫藥物資協會發展狀況藍皮書》顯示,2014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將達30.1億元, 2017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將達125.3億元。
不久前,“樂樂醫”在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中獲得金獎。而現在,“樂樂醫”醫生團隊正加強與民族地區、邊遠山區基層醫院的聯系,藏語版、彝文版“樂樂醫”軟件的開發計劃將提上日程。
而對51歲的永遠來說,成都是個證明自己的好地方。
目前,世界上有三個團隊在研發分子鍵裂型生物傳感器的技術。這項技術能應用于醫療診斷、環境監察、食品安全等領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對細菌、病毒等進行掃描,并得出檢測結果。在這三個團隊中,只有永遠的團隊取得了突破。在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實驗室里,擺放著第二代原型機,它比第一代原型機的精準度提高了三個數量級,達到了10-12。
在成都市今年第四場“菁蓉匯·西南交通大學”上,永遠的這個項目吸引到了1.15億元的意向投資,震驚全場。
從1990年開始,永遠分別在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美國和德國的大學及科研院所從事科研工作,研究的領域從化學到材料,蛋白質形成機理到微生物,再到生物傳感器。2007年,永遠團隊研制的第一代原型機在新西蘭誕生,業內對此評價很高,稱這個芯片一旦產業化,將對傳統的諸多行業產生顛覆性的沖擊。
為了為自己的研究尋求經費支持,永遠曾奔波于中國的很多地方,最終,他來到了成都。他說,到了成都有種回到家的感覺。“就算是午夜的機場,成都的哥也愿意和你講笑話。”為了支持永遠,西南交通大學給了他643萬元的科研經費。
西南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的負責人康凱寧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從2014年年初開始,西南交大將原來100%屬于學校名下的國有職務發明專利權,劃出了超過一半的比例給發明人團隊,這極大地刺激了發明人的活力。在過去的18個月時間里,科技園孵化出了10家公司,而在此前的6年里1個都沒有。他們提出了高校學者在產學研用轉化中應該注意的兩點經驗,“參股不控股,參辦不領辦。”
在成都生活的6年間,永遠幾乎每個周末都自駕游四川,這種國際化大都市臨近奇美山川的感覺讓他欲罷不能。
而馬林和王羽佳所做的工作,是為有創業夢想的創客提供服務。
成都天府軟件園的核心商圈地段,寸土寸金。馬林和王羽佳的“十分咖啡”,就坐落在這兒。在咖啡館對面的寫字樓上,垂出一張巨幅海報:“我是創客”,這已經成為咖啡館的地理索引。
王羽佳是“十分咖啡”的CEO。他說,由1和0組成的10,之前是為了暗示創始團隊的IT男身份,但現在他們換了說法,說十分就是為了讓創客們十分滿意。
“十分咖啡”共有1500平方米的場地,角落里隨處可見“創業”和“夢想”的符號。在成都市有關扶持政策的支持下,十分咖啡館只需支付3萬元的月租,1平方米1天只要7毛錢。
5月25日,咖啡館內的工作人員正在忙著擺設200張桌椅,周邊的地板將鋪上小毯子。在未來一周,每天都將有300名創客匯集到這里,為他們自己的項目路演,而王羽佳也在為項目路演的編排順序而發愁。2015年年初,他們每個月只能勉強接到20個創業項目,而現在這個數據已經遠超200,他們需要更多的場地。
此時,“十分咖啡”的創始人馬林正在南京考察新場地的選址。2015年,他們將在全國范圍內擴張10個新咖啡館,相應的核心團隊人數將從3個人變成30個人。
而在4年前,馬林還是一個創業失敗兩次的游戲開發商。
2011年冬,在北京海淀圖書城的陰暗樓道里,馬林見到了蘇菂,后者剛在半年前創立了以創業和投資為主題“車庫咖啡”,這讓融資屢陷瓶頸的馬林產生了共鳴。他決定在“中國手游第一城”成都開一家類似的咖啡館。
創業咖啡館是一種集咖啡與創業交織的服務平臺,最早來自于美國硅谷。投資人和創業者、人才獵頭甚至是政府機構、金融機構等在咖啡館出沒,相互尋找合作機會。許多互聯網大公司,都是在咖啡館里喝出來的。國內比較有名的創業咖啡館有北京的“車庫咖啡”、廣州的“3W咖啡”等。
效仿這一模式,2012年,馬林和王羽佳的“十分咖啡”在成都開業了。創業者在這里花18塊錢,點上一杯咖啡,一坐就是一天。定期,咖啡館會承擔一些大型的交流活動,資金、項目、政策在一起碰撞。創業者在這里拿到了融資,投資人也可以在這里尋覓到“成都合伙人”和好項目。
馬林回憶說,“十分咖啡”第一次舉辦活動時,只有十幾個人。如今,“十分咖啡”在創業者和投資人中的名氣越來越大,現在辦一次活動,至少有300多人參加。
2015年年初,33歲的馬林接到了成都市科技局的邀請,成為菁蓉訓練營導師,在4月9日由成都市科技局主辦的第一期菁蓉訓練營上,馬林成為第一位創業導師。他對50多個來自移動互聯網、軟件等領域的創業團隊說,投資人每天80%的精力只會放在20%的項目上,所以“創客”在撰寫商業計劃書的時候,一定要快速突出項目的亮點。 “商業計劃書只要講清楚 ‘我做什么‘為什么我能做‘為什么我做得比別人好‘需要多少錢‘我愿意出讓多少股份就好。”
為了這次在“菁蓉匯”上的演說效果,馬林當天天沒亮就起來預演。接下來的幾天,他接受了多家媒體的采訪,在采訪中,馬林強調“創業不能有玻璃心”。
現在,“十分咖啡”的經營范圍正在逐漸擴大,它為創業團隊和個人提供工商注冊、財會統計、法律咨詢、投融資對接、人才招聘、行業線下經驗分享、建立“蓉漂”圈子等全周期創業服務。對于選上的項目,“十分咖啡”想要的是成為1%的股東。“十分咖啡”已覆蓋3個城市的5個高新科技園區,目前已經孵化出500多家企業,組織策劃了700余場線下行業活動及沙龍,王羽佳說:“我們現在有更多的路徑來思考創業咖啡的盈利模式了。”

成都“創交會”氛圍熱烈, 現場嘉賓自拍留影。圖/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