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燕
(巢湖學院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分析化學》課程“校企融合式”教學改革
汪海燕
(巢湖學院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安徽 巢湖 238000)
論述了《分析化學》課程“校企融合式”教學改革:以市場調查為基礎,確定課程培養方向;以職業標準為基礎,整合課程教學內容;與企業教師合作,提高教學效果;實習就業一體化,提高就業質量。
分析化學;校企融合;教學改革
通過調查市場對應用化學專業的就業畢業生在與分析化學相關的崗位需求與就業反饋的基礎上,由專任骨干教師、企業兼職教師聯合制定培養方案,完成《分析化學》課程教學內容的整體設計[1-2]。根據分析化學相關行業的職業資格標準,整合傳統的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以達到提高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目標。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課程體系的構建是課程教學改革的首要問題。經過對近十年來畢業生就業信息的調查與市場需求的反饋,依托我院實習就業的合作單位,在多次教學改革的基礎上,創建了“校企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達到進一步提高分析化學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提高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程度。在應用化學教研室的共同探討下,按照“立足地方、突出應用、職業導向”的原則,巢湖學院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與安徽華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杭州百匯化工有限公司、安徽昕源集團、安徽巢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信義玻璃集團、馬鞍山立白日化有限公司等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的教育機制。通過對企業專業崗位群進行論證分析,分析各崗位的工作任務,分析崗位群工作人員應該具備的職業素質,即崗位需求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準確信息,構建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于一體的人才培養方案。
近代化學的啟蒙者——徐壽先生對分析化學學科的評價是“考質求數之學,乃格物之大端,而為化學之極致也”。可見分析化學是從事化學行業工作的基礎,也是從事物理學、生命科學、材料學、醫學、藥學、農學等科學工作的基礎。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革新對人才要求的提高,如何使分析化學學科的課程內容對接職業標準,是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通常,職業標準是對從業人員的知識水平和工作能力的規范要求,也是衡量從業資格和能力的標準[3-4]。對照國家2010年度頒發的“分析化學工技師”的職業標準,我們課題組對分析化學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優化整合,如下表所示:

職業功能 職業標準 教學內容化學分析1、掌握各類化學分析方法的原理、操作規程;2、能進行誤差分析并能采取適當方法減小或消除誤差1、常量及微量化學分析方法2、干擾物質的排除方法(分離、富集、掩蔽等)3、誤差理論儀器分析新技術應用1、熟悉電化學分析、色譜、光譜、波譜、光度等分析基本知識和理論并能熟練操作各種儀器,且對結果能給出合理的分析和評價。2、熟悉常用儀器的一般故障,并能診斷和排除1、了解新技術在分析領域中的應用2、了解不同儀器的聯用技術和智能型分析儀器3、了解新技術的發展及應用狀況1、各種儀器的分析原理及應用2、樣品的前處理及制樣3、儀器常見故障的現象、產生的原因及排除方法4、干擾因素的消除1、分析領域中的信息技術2、不同儀器的聯用技術3、分析中的新方法、新試劑、新儀器、新材料的應用閱讀及寫作 1、能查閱文獻資料并寫出調研報告。2、善于學習、利用儀器說明書1、文獻資料整理歸納及分析2、各類儀器的基本原理管理工作1、能遵守國家或地方的行業標準2、能對分析方法是否適合于工藝要求進行評估3、能提出分析測試方法中的合理化建議4、能對產品質量做出質量控制圖等1、國家相關法規(如質量法、環保法等)2、實驗室管理知識包括“三廢”處理等
在課堂教學準備過程中,教師要始終嚴格地將職業標準的各項要求滲透于課程中的相關知識,講解時適時地將職業標準穿插到課堂教學中,以加強學生對各知識點重要性的認識和領悟。
目前,“雙師型”教師欠缺導致師資隊伍對企業生產的現場不夠熟悉,只能一味的向學生灌輸“傳統”的技術與理論,輕視了知識的實用性和實踐性。為了改善這種狀況,深化《分析化學》的課程“校企融合式”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果,分析化學課題組一方面大力推動專職“雙師型”隊伍建設,每位分析化學專職教師都要到企業單位學習和掛職鍛煉,走進企業,走進生產第一線,一個周期3年內要在相關企業有6個月以上的實踐工作經驗,并實行認證和考核制度,獎勵專業教師通過職業資格證書的考核;另一方面,積極動員和鼓勵實習就業合作企業中的工程師來校講學,他們具有實踐背景和行業工作經歷,對相關知識的實際應用講解得更透徹,更能提高同學們對以后工作崗位的認識度。同時,我院積極出臺兼職教師聘任、管理的相關制度,努力創造條件為他們到校授課提供便利。另外,在金工實習階段,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講解分析行業相關知識和注意事項,加深學生的印象,或請專業技術人員和校內指導老師共同指導畢業論文(設計),畢業論文(設計)須結合生產實踐,研究解決企業分析行業存在的問題,真題真做。
按照緊跟國家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大勢,巢湖學院進一步深化轉型發展、建設應用技術型高校的要求,要培養出在生產、管理、建設領域服務在第一線的技術技能型專業人才,實踐教學是提高教育質量的的重要環節。實踐證明,實習就業一體化改革,對有效提高我院培養適合市場需求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辦學效率,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率、促進大學生的職業化成長,使大學生在學校就具備就業以后應具備的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有一個更好的職業生涯做好充分的準備。近十年來,通過實習實訓合作、產學研合作等形式主動為我院學生提供實習、實踐機會、模范貫徹執行黨和國家促進畢業生就業的政策和措施,積極吸納我院畢業生在分析行業就業,連續三年接受我院畢業生且達一定規模的、被評為安徽省大學生就業最佳企業有安徽華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杭州百匯化工有限公司、安徽昕源集團、安徽巢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天龍集團、馬鞍山立白日化有限公司等。
我院結合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人才需求,通過《分析化學》課程“校企融合式”教學改革,從培養分析行業高級技術人才出發,以素質教育為目標,以實踐教育為主題,把社會需求與人才培養目標緊密結合起來,切實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達到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目標。
[1]張進,趙小青,王超英.高校分析化學課程教學改革探析與實踐[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3,(6)∶47-49.
[2]孟雙明,王尚芝,郭永,等.高校本科分析化學教學改革芻議[J].山西大同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87-89.
[3]王冠.以就業為導向的“三對接”職業化人才培養模式育人實踐探索[J].廣州職業教育論壇,2014,(6)∶1-4.
[4]戴有華,于泓,劉旭.高職機制專業課程教學內容與國家職業標準對接研究[J].職業教育學報(理論與應用研究),2013,(9)∶11-14.
ON THE TEACHING REFORMS OF THE SCHOOL-ENTERPRISE INTERGRATION IN TEACHING ANALYTICAL CHEMISTRY
WANG Hai-yan
(Department of Chemical and Material Engineering,Chaohu College,Chaohu Anhui 238000)
This paper discusses teaching reforms of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in teaching Analytical Chemistry,including determining the direction of training through market investigation,integrating teaching contents through taking occupation standards as the basis,improving the effect of teaching through cooperation with enterprise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through the employment integration.
Analytical Chemistry;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teaching reforms
G423.07
A
1672-2868(2015)06-0149-03
責任編輯:陳 鳳
2015-05-03
巢湖學院教研項目(項目編號:ch14kcjg01)
汪海燕(1976-),女,安徽桐城人。巢湖學院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分析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