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娜
[摘要]自然是人類產生、存在以及發展的必要基礎,人類也是自然的利用者與改造者。人類生存于社會化的自然環境中,自然給予人類生存的基礎。自然成就了人類,人類也相應的回報自然,發揮能動性利用并改造自然的同時學會保護自然。人類應與自然和諧相處,確立新的自然觀。
[關鍵詞]人類;自然環境;美麗中國
中圖分類號:B0-0
一、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
大自然是人類社會發展與生存的必要前提。自然環境在這里主要指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這一地理位置上的地形、氣候、土壤、山林、水系、陸地和水中的礦藏、動植物的分布等等外部自然物,也包括由于人類世代改造而形成的自然景觀。人類因勞動而獨立于自然之外,但也需要來自自然的物質支持。首先,自然是人類生產生活所需資料的主要來源。人類的生活財富都需要通過勞動來獲得,在勞動的過程中人與自然相互作用,創造人類生存所需。隨著人類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也不斷擴大,因此要發揮能動性以便更加深入地認識并利用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其次,自然環境影響社會生產部門的分布與發展。最后,自然環境還會影響到人類及其社會的整體發展進程。
另一方面,人類及其活動對自然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因為人類的活動是在不斷地利用并改造大自然,所以使自然環境日益社會化了。其一,人類在從事生產活動的同時在有意識有目的地對自然環境進行改造。人類和社會的產生及其相關活動的發生,也就意味著自然界成為改造對象,因此自然界也就在不同程度上變成了為人們所需要的自然界。其二,社會生產力水平決定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程度與水平。不論是提供生產資料還是生活資料,自然資源都會在人類不斷發展的生產力水平之下得到很好地利用。其三,社會制度也會對自然環境的利用與改造產生一定的影響,因為發展理念不同,會在隨著科技發展的同時,加大對環境的利用,同時加強對環境的保護。所以說,人類的活動會影響到大自然的存在,或是良好地利用或是過度地利用,不過是人們的思想與生活的變化的影響罷了,應該懂得有節制且理性地生活。
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建美麗中國
(一)樹立與時俱進的新自然觀。當代社會,無論是精神還是物質需求都得到了較為優越的滿足,因而人們的關注點已慢慢向生態環境方面轉移,從原來老舊的重視經濟向自然環境保護轉移。人類社會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統一。在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的進程中,應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應當重視自然界的作用與價值,將自然界與人的生產生活和諧而緊密地結合起來。
(二)堅定中國特色發展觀。我們要認識到我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堅持改革開放,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中國。首先,堅持經濟有序增長,著力于人與社會和諧發展。其次,踐行“以人為本”。再次,科學與人文同步發展。最后,以適度原則來規范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與發展,為美麗中國堅定發展的精神原則。
(三)身體力行共建美麗中國。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美麗中國建設,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理念。據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人與環境的緊張關系,建設美麗中國勢在必行。經濟建設必須和社會發展中相應的文化、環境、政治等因素緊密聯系起來,從而實現中華民族長遠發展。面對當前較為嚴峻的環境問題,我們每一個人,應該以身作則,學會尊重、敬畏并保護自然的理念。把建設美麗中國放在重要地位,重在推進綠色、可回收,科學的發展,為全球生態獻出屬于自己的那一抹綠。我們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藍天白云之下,只要每一個人都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身體力行,愛家園,愛環境,愛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建美麗中國就會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