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驊
[摘要]雙鋼琴手法在交響樂中的演變及表現手法是多種多樣的,包括琴鍵面積演奏法、手指手掌受力法、綜合頻度法等。為促進演奏順利進行,提高演繹效果,更好展示交響樂的魅力,在具體演奏中需要掌握正確的方式方法:擠壓接觸面積,帶來深邃輕靈的感覺;彈撥受力分布,創造宛轉靈動的氛圍;按壓撥弄頻率,增強藝術感染力。
[關鍵詞]雙鋼琴手法;交響樂;面積法;受力法;頻度法
中圖分類號:T62
交響樂演奏過程中,常常會合理利用鋼琴,通過對鋼琴的合理利用,不僅能提高演奏效果,還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促進作品藝術感染力的提高。雙鋼琴手法是鋼琴演奏中較為常見的手法,其演奏的關鍵是兩位演奏者能密切配合,合理應用面積法、受力法、頻度法三種不同演奏方式,進一步凸顯鋼琴演奏魅力。由于該演奏技法具有顯著特點和優勢,因而在交響樂演奏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下面將對雙鋼琴手法在交響樂的應用進行探討分析,介紹相應的演奏技法,希望能為交響樂演奏中合理應用雙鋼琴手法提供指導。
一、雙鋼琴手法在交響樂中的演變及表現手法
早在18世紀,交響樂就普遍使用鋼琴演奏,同時也促進了雙鋼琴演奏技法的發展。特別是在貝多芬、巴赫、肖邦、李斯特等音樂家的努力下,雙鋼琴演奏技法取得不斷發展,它在交響樂中的地位和作品進一步凸顯,也有力地推動雙鋼琴手法進步。與此同時,基于雙鋼琴的交響樂演奏手法也逐漸固定下來,最為常見的是面積法、受力法、頻度法三種不同方法。實際演奏過程中,通過對這三種演奏方法的合理利用,不僅推動交響樂演奏順利進行,還增強交響樂的層次感、表現力和感染度,對整個交響樂演奏產生積極作用。
(一)琴鍵面積演奏法
演奏者通過在指尖、手指、手掌和琴鍵接觸面積大小的變動,進而實現調整音色的目的。手指和手掌碰觸琴鍵時,觸碰面和觸碰力度往往會不一樣,進而產生不同的音色。小調獨聲的變奏曲常用該方法演奏,有利于增強演奏效果。如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和貝多芬的《迪阿貝利主題變奏曲》等。
(二)手指手掌受力法
借助手指、手掌擠壓點弄琴鍵的力度變化,實現對音準的調節,力度較大時,聲音就清晰響亮,力度較小時,帶給聽眾極富細膩瑣碎之感,還能產生悠揚低緩的升華效果。例如:李斯特的《降E大調鋼琴協奏曲》強調指法的受力調整,實現不同音色的融合呼應,促進演奏效果提升。
(三)綜合頻度法
該方法將琴鍵面積演奏法和手指手掌受力法進行有效調節,發揮兩種演奏技法的優勢,通過觸碰面積和擠壓力度變化,形成清亮和細膩的音準,在難度大、內涵深的曲目演奏中適用,較為常見的是奏鳴曲、回旋曲,如:《雙鋼琴奏鳴曲K448》《C大調回旋曲》等。
二、雙鋼琴手法在交響樂中的演繹及魅力
演奏交響樂時,為進一步提高演奏效果,需要掌握正確的方法,把握每個要點,從而更好展示交響樂的藝術魅力,帶給觀眾更好的聽覺享受。
(一)擠壓接觸面積,帶來深邃輕靈的感覺
交響曲演奏最初階段使用雙鋼琴時,常用該演奏方法,莫扎特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人物。莫扎特認為,變動手指和琴鍵碰觸面積能改變音色,接觸面積大,音色回味悠長;接觸面積小,音色靈動輕盈,《小星星變奏曲》是其中的代表作,對如何巧妙應用擠壓接觸面積,提高演奏曲的表現效果具有重要指導價值。該曲采用C小調、4,4和弦的精簡模式,共12節,借助手指碰觸和快速移動,很短時間內完成鋼絲弦、回撤動作。不僅將各種場景表現得淋漓盡致,還使得交響樂極富立體感,給觀眾帶來深邃輕靈的感覺。
(二)彈拔受力分布,創造宛轉靈動的氛圍
通過手指、手掌擠壓琴鍵的力度來調整音準,對曲調峰回路轉、感情色彩濃郁的鋼琴曲,該方法比較適用。代表作曲家是貝多芬,最具代表的作品是《月光奏鳴曲》。該奏鳴曲當中,在不同演奏部分,通過彈撥受力的分布不同,營造月光隨水波浮動的場景,創造清幽平靜的場面,帶給觀眾緩慢且靈動的感覺,促進鋼琴曲的演奏效果提升,帶給觀眾以更好的享受。
(三){妾壓撥弄頻率,增強藝術感染力
將面積法和受力法巧妙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二者的優勢,促進演奏效果提升,能更好吸引觀眾注意力,帶給觀眾以厚重響亮、細膩靈動的演奏效果。該演奏技法適用于難度大的鋼琴演奏曲,杰出代表作曲家是李斯特、肖邦。他們不僅在理論上進行突破,還將理論用于指導實踐,創造出了大量杰出的作品,例如《c大調回旋曲》等。
三、結束語
就交響樂演奏來說,雙鋼琴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對其進行合理利用能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更好表達作品中心主題。實際演奏過程中,要合理應用雙鋼琴各種演奏技法,以增強作品的藝術魅力,取得更好的演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