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競 易紅
〔摘 要〕大數據在圖書館創新服務模式的同時也導致用戶的隱私權危機。如何化解用戶隱私權危機,保障用戶隱私安全問題成為圖書館開展大數據服務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通過梳理國內外用戶隱私泄露案例和圖書館用戶隱私權侵權狀況,從大數據基礎設施、管理方式和應用誤區3個方面分析圖書館用戶隱私泄露的原因。以此為基礎,從構建國家立法監督、行業規范管理、技術研發保障和個人維權意識4個角度闡述圖書館用戶隱私權危機的治理策略。
〔關鍵詞〕大數據;圖書館;用戶隱私;安全防護;治理策略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09.007
〔中圖分類號〕G250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5)09-0034-05
〔Abstract〕Big data innovates the service model of library,but also results in the users privacy crisis.How to solve the crisis and secure the users privacy is an important issue during the big data service of library.Through introducing the cases of the users privacy leak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ibrary users privacy infringemen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auses of the library users privacy infringement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big data infrastructure,management mode and application errors,and accordingly elaborated the solution strategy of privacy crisis from the angles of national legislative supervision,professional standard management,technique support and individual legal awareness.
〔Key words〕big data;library;users privacy;security protection;solution strategy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據已經無孔不入地滲透到我們的生活。根據全球著名咨詢機構IDC(國際文獻資料中心)發布的2012年研究報告顯示,2011年全球數據總量為18ZB(1ZB相當于1萬億GB),預計到2020年,全球數據總量將超過40ZB,估計是地球上所有沙灘上沙粒數量的57倍,相當于地球上每個人產生5 200GB的數據[1]。數據來源的極大豐富和數據體量的爆炸性增長促使大數據出現并得到廣泛應用。大數據是繼云計算、物聯網之后IT行業又一次顛覆性的技術變革。對國家治理模式、公共服務效能、企業決策和業務流程乃至個人生活方式都將產生巨大影響。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主要提供者,也正努力嘗試開拓圖書館大數據服務,通過對圖書館海量數據的采集、擷取、整合、交換和分析,在正確解析用戶需求基礎上提供個性化服務、制定科學的文獻資源配置制度、規劃新型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最終實現從數字圖書館到智慧圖書館的變革,提升圖書館的社會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
圖書館開展大數據服務進程中,用戶隱私安全問題也隨之而來,不容忽視。正如“棱鏡門”事件爆發后,美國政府面對公眾的責難不得不解釋為:“你不能在擁有100%安全的情況下,同時擁有100%隱私和100%便利。”借助各種信息捕獲和監控技術,大量的用戶數據都可以被收集和利用。此外,大數據的多源性特征使得來自各個渠道的數據可以用來進行交叉檢驗,過去一些擁有數據的企事業單位經常提供經過簡單匿名化的數據作為公開的測試樣本,但是在大數據環境下,多源交叉驗證有可能發現匿名化數據后面的真實用戶,同樣導致用戶的隱私權受到極大威脅。更為嚴重的是,大數據蘊藏的巨大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促使非法收集互聯網用戶資料、黑客侵入電腦終端等高級持續性威脅攻擊逐漸增多并且造成的損失不斷增大。因此,如何化解用戶隱私權危機,保障用戶隱私安全問題成為當前圖書館開展大數據服務的一個重要課題。
1 圖書館用戶隱私權內涵和構成
11 內 涵
隱私權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布蘭代斯和沃倫于1890年在《哈佛法律評論》上發表的《論隱私權》一文中提出的,后來被美國有關法律確認,以后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的應用。隱私權是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2]。在圖書館大數據服務背景下,用戶的隱私權主要體現在網絡環境中。網絡隱私權并不是一種新型權利,是傳統隱私權在網絡環境下的延伸,即自然人在網上享有私人生活安寧、私人信息、私人空間和私人活動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復制、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也指禁止在網上泄露某些個人相關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實、圖像以及誹謗的意見等[3]。
12 構 成
圖書館用戶的網絡隱私權主要由私人信息、私人空間和私人活動三部分構成。
121 私人信息
個體在接受圖書館信息服務前,必須進行注冊,完成用戶身份認證并存儲在網絡系統中,涉及諸多可識別的私人信息,反映個體特征,包括姓名、性別、年齡、身份證號碼、職業、住址、聯系電話等各方面信息資料。endprint
122 私人空間
傳統的私人空間指有形的空間包括信件、包裹、私人住所、工作場所等。網絡環境中的私人空間則從有形空間擴展到了無形空間,包括用戶電子信箱、個人圖書館、社交網站個人主頁、即時通訊軟件賬戶、網絡存儲云空間等網絡私人領域。
123 私人活動
隨著數字圖書館的快速發展,圖書館用戶可以越來越方便地通過互聯網遠程訪問獲取數字資源、接受虛擬參考咨詢服務、完成網絡教育和搭建高度個性化的知識社區。用戶進行網絡活動時都會留下瀏覽痕跡、IP地址、活動記錄等個人活動數據。
2 大數據背景下圖書館用戶隱私權侵權狀況
21 “大數據”引發“大風險”
“大數據”成就了“大商機”,但也引發了“大風險”。《華爾街日報》調查發現,目前監視并分析互聯網用戶成為互聯網公司增長最快的業務之一。全美最大的50家網站在訪問者的電腦上平均安裝了64種追蹤技術,通常沒有任何警告。此外,互聯網后臺對用戶使用習慣的追蹤和挖掘技術正變得越來越隱蔽,植入程度也越來越深。監控行為不僅局限于過去傳統的記錄用戶訪問網站情況的Cookies之中,完全可以實時掃描人們瀏覽網頁的操作行為,然后即時對用戶位置、職業收入、購物傾向、資訊關注內容等個人隱私信息進行評估。一部分工具甚至可以在用戶試圖刪除它們的時候悄悄地進行自我復制。在大數據時代,人們的線上生活幾乎都是可以被追蹤的,甚至線下生活也可以被追蹤。例如蘋果手機和使用谷歌安卓操作系統的智能手機可以自動收集用戶行蹤信息。美國新興彈性社交網絡公司Color可以通過手機設備里的GPS定位功能,結合內置的陀螺儀和加速計解析手機用戶所拍的照片流來據此定位用戶位置,并通過分析照片內容配合手機麥克風搜集的環境聲音,推測用戶正和誰在一起。這些公司的做法說明了一個越來越突出的事實: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數碼設備、物聯網、傳感器、監控器等技術的發展,企業機構正在日漸掌握新的方法來捕獲消費者信息,借助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圖像處理等技術,擁有了快速解析數量巨大的非結構化松散數據的技術能力,同時也不可避免擴大了用戶隱私泄露的風險和渠道。
圖書館在大數據采集和存儲過程中,為保證收集到的用戶數據全面、真實、易控和可用,必須對讀者在館行為實施全天候、全方位的監控[4],即對讀者的個人身份信息、閱讀內容與偏好、檢索瀏覽習慣、參考咨詢行為、虛擬社區與微博微信交流互動、上網軌跡、地理位置甚至社會關系等信息進行監控。這些通過移動通訊設備、社交頁面、微博微信、電子郵件、門戶網站、監控設施、傳感器裝置等廣泛來源獲取的信息類型豐富,包含大量非結構化數據,可以是文檔、圖片、影像、音頻、網頁鏈接地址等,涉及大量的個體身份信息、屬性信息、行為信息。然而,這些數據的使用是否應該得到用戶的授權?這些信息是否會遭到濫用?用戶是否會因為信息泄露而遭到騷擾?個人信息是否會遭到斷章取義的理解?
22 “大數據”需要“大安全”
未經個人同意擅自侵擾私人網絡空間、監視監聽私人活動,利用各種技術手段惡意竊取私人數據、發送垃圾信息,通過植入電腦病毒破壞私人網絡安全等等,都是典型的侵犯他人網絡隱私權的具體表現。大數據時代帶來信息存儲和管理的集中化,一切皆可量化,一個大規模生產、分享和應用數據的時代應運而生,也使網絡隱私權問題面臨新的困境。在大數據中,單條數據價值很小,單個、分散的消費者通常不會有動力去維護這些隱私。然而,無數低價值的數據經過高密度聚合后將產生巨大的財富。目前,用戶信息分析已經發展成為一項經濟效益顯著的產業,相關企業基本不受監管,在這種不對等的情況下,手中掌握著強大數據分析能力的機構都可以利用大數據侵犯隱私并從中收益。
這一現狀反映出保護個人信息隱私安全的法律、互聯網行業規則、信息安全防護技術與從業人員道德規范沒有跟上大數據技術發展的步伐。在“前大數據”時代,用戶可以簽訂SLA協議(SLA,Service-Level Agreement,服務等級協議),使用數據本地存儲、加密、匿名等方式來保護隱私,但是在大數據時代,人們無法避免失去隱私。這就要求存儲和管理海量用戶信息的機構承擔更大的責任和義務,創立一種新的隱私保護模式,消費者在使用相關機構的產品和服務時基于便利服務等原因主動透露了自己的隱私,并不意味著他們授權這些機構可以隨意使用、擴散甚至銷售這些隱私。“大數據”需要“大安全”,作為用戶大數據的采集者、管理者和運營者,包括圖書館在內的相關機構應該主動擔負起防止用戶隱私權受到侵害的責任,構建合理有效的隱私保護機制,維護用戶個人數據安全。
3 大數據背景下圖書館用戶隱私權侵權原因
31 大數據基礎設施引發了用戶隱私泄露風險
圖書館大數據服務的基礎設施包括存儲設備、運算設備、一體機和其它基礎軟件。為了支持圖書館大數據的應用,需要創建支持大數據環境的基礎設施。例如,需要高速的網絡來收集各種數據源,需要大規模的存儲設備對海量數據進行存儲,還需要各種服務器和計算設備對數據進行挖掘與應用,并且這些基礎設施采用虛擬化和分布式架構,需要比傳統基礎設施進行數量更大、頻次更高的數據傳輸。大量數據在一個共享的系統里被集成和復制,當加密強度不夠的數據在傳輸時,攻擊者能通過非授權訪問、利用電磁泄露或搭線竊聽等方式竊取或篡改數據。攻擊者還可以通過信息網絡傳播計算機病毒,針對虛擬化技術的安全漏洞,入侵宿主機或同個宿主機上的其它虛擬機進行違法操作,引發用戶隱私泄露。
32 大數據管理方式加劇了用戶隱私泄露風險
大數據時代,圖書館業務管理將以對數據的搜集、分析、挖掘為中心,數據管理將成為圖書館的主要業務活動[5]。傳統數據安全是基于數據生命周期特點來開展防護,主要包括數據的產生、存儲、使用和銷毀環節。大數據環境下,從數據采集、數據整合、數據提煉、數據挖掘到數據發布已經形成新的完整鏈條,數據的使用者和管理者相分離,產生專門的數據存儲和挖掘管理者,數據生命周期演變為數據的產生、傳輸、存儲和使用環節,并且大數據系統將數據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服務器中,以實現數據的優化查詢處理及容災備份。在這種數據管理模式下,以往常規的數據安全技術不能完全適應大數據存儲的動態化、并行化特性,無法應對數據的分布式、協作式、開放式處理方式,難以定位數據并進行保護,這些都增加了用戶隱私泄露的風險。endprint
33 大數據應用誤區導致了用戶隱私泄露風險
利用大數據技術為圖書館用戶提供安全、高效和優質的個性化服務,是圖書館大數據服務的價值體現和最終目的。大數據時代,圖書館服務內容主要包括用戶個性化定制與推送服務、虛擬參考咨詢服務、館際間聯合服務、與第三方大數據商的聯盟增值服務等[6]。但是,有時候圖書館為了獲取最大服務效益和社會影響力,制定的大數據開發和交易范圍、大數據管理和應用策略可能會無形中侵害讀者的個人隱私,其最顯著的大數據誤用就是源于對圖書館用戶個人數據的非法二次利用。所謂二次利用,是指開始可能只為某一目的或用途采集數據,由于各種不合法或者不可預見的因素,最終導致采集的數據被二次利用甚至多次利用,衍生出許多創新的、未知的新用途,違背了數據采集者的原始意愿,且無法獲悉更無法授權這種未知的用途。圖書館用戶的大數據信息如果由于無意或人為的原因導致數據泄露,被某些網絡運營商或商業公司濫用,開展盈利性活動,從而對圖書館用戶形成信息騷擾,甚至被某些不良黑客竊取和非法傳播進而導致圖書館用戶的精神和經濟損失。
4 圖書館用戶隱私權危機的治理策略
在大數據的快速發展進程中,學者專家對公眾隱私安全的關注從未停止,一直呼吁出臺有效的大數據隱私保護策略。當前國外網絡隱私保護有兩種基本模式: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行業自律為主導的模式;二是以歐盟為代表的法律規制為主導的模式[7]。兩種模式各有特色,各有利弊。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單一的模式不足以有效保護用戶隱私。學者王樹義提出保護用戶隱私需要政府、行業協會、服務提供商以及用戶自身等各方面的協同工作[8]。筆者也認為綜合化的治理策略更加適合我國當前圖書館大數據服務中用戶隱私權危機,應從國家法律、行業規范、技術研發和用戶意識4個方面實現圖書館用戶隱私保護。
41 國家立法監督策略
中國社會科學院2009年發布《法治藍皮書》指出,我國信息處理和存儲技術不斷發展,但個人信息濫用問題日趨嚴重,社會對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為了改變我國個人信息保護工作的社會意識淡薄、立法滯后和執法依據缺失的現狀,我國政府也不斷加快個人信息安全的立法進度,《刑法修正案(七)》、《侵權責任法》、《居民身份證法(修訂)》等各項法律相繼出臺,致力于從刑事責任、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三方面全方位構建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律框架。除了立法工作,政府也加大了相關決定和標準的制定進程。2012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進一步強化了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明確界定了網絡服務供應商的責任和義務,并賦予政府相關的主管部門以必要的監管和督查權力。2013年2月,我國首個個人信息保護國家標準《信息安全技術公共及商用服務信息系統個人信息保護指南》正式實施。該標準最顯著的特點是比較系統地規范了個人信息處理的全部流程,明確將個人信息分為個人一般信息和個人敏感信息,并澄清了默許同意和明示同意的概念,規定個人敏感信息在收集和利用之前必須首先獲得個人信息主體明確授權。
縱觀我國個人信息保護工作的法規進程,雖然取得很大進步,但仍存在法律漏洞,缺乏網絡隱私權的專門法律規定,網絡隱私權的保護基本還處于無法可依的狀況。我國《侵權責任法》已于2010年7月1日起施行,對網絡侵權進行了相關規定,但重視程度明顯不足,網絡侵權責任沒有單列章節來加以詳細規定,無法體現網絡侵權責任與其它法律責任的對等地位,尤其對提供網絡服務與內容的供應商之法律責任規定較少[9],這等于容忍并間接支持了網絡服務提供商對用戶隱私權的侵權行為。《信息安全技術公共及商用服務信息系統個人信息保護指南》僅僅作為一個推薦性標準,其實施取決于相關行業主體的自愿配合,如果缺乏相關的強制或激勵措施,對于能從個人信息獲益的網絡服務提供者而言并沒有太大的約束力和動力來貫徹執行。目前,我國國務院信息辦正在推動《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研究和制定,何時頒布尚不得而知。如果這部法律出臺,今后個人的手機號碼、家庭住址、郵件、健康醫療信息、婚姻狀況、職業情況等個人信息都將納入法律保護的范圍,這將是我國個人信息保護工作的里程碑。
42 行業規范管理策略
加強行業自律是規范圖書館服務管理、保護用戶隱私的有效途徑之一,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國家立法的滯后性。各個國家圖書館行業都在自身的行業規范中對保護用戶隱私權提出明確規定,要求圖書館員保護讀者隱私權,不得泄露或默許他人泄露圖書館利用者的秘密,同時也不得超越用戶最初使用授權范圍,將個人信息運用于其它用途。我國于2003年頒布的《中國圖書館員職業道德準則》中也要求圖書館從業人員必須“維護讀者權益,保守讀者秘密”。但是,在大數據服務中,各國對于讀者隱私的保護規定顯得過于籠統,缺乏行業執行的具體操作標準,而且也無法適應大數據服務對圖書館用戶海量交互數據采集、分析和挖掘的需求,因此如何在不侵犯用戶個人隱私權的前提下開展大數據服務是圖書館制定大數據服務規范的基本原則。
圖書館在制定保護用戶隱私策略的過程中,需要與用戶和第三方服務商進行清楚的溝通,并達成符合個人信息保護法律法規的數據政策、隱私協議和員工服務保密細則,實現圖書館大數據服務與用戶隱私保護之間的動態平衡。首先,圖書館應制定《個人數據保護準則》指導圖書館員處理用戶個人數據的程序和標準,對用戶個人數據的收集、記錄、存儲、修改、加密、運輸、使用和銷毀等各個環節加以詳細規定,以此作為圖書館行業大數據服務對個人數據處理方式的基本依據。其次,圖書館應在用戶使用圖書館產品和服務前和用戶簽署隱私協議,從做法公開、設置簡單和設計隱私三管齊下保護用戶個人隱私權。做法公開即收集數據時要讓用戶及時知道圖書館對于他們信息的掌握范圍、利用程度和使用目的,避免對非授權追蹤而造成問題;設置簡單即圖書館應制定隱私協議,并使其簡單易懂、一目了然,在用戶注冊前自動與其簽署,有助于建立用戶與圖書館之間的信任關系;設計隱私即倡導圖書館將用戶隱私保護加入到圖書館提供的所有活動和產品之中,并與之融為一體,事前設計強于事后彌補,賦予用戶隱私保護軟件的設置權和監控權,防止數據泄露和圖書館品牌形象受損。最后,圖書館應防范圖書館員自身的有意或無意泄密行為。美國Verizon公司在其2008年數據泄露調查報告發現,數據安全的絕大多數威脅來自外部,只有18%的違反來自內部人士,但是其產生的破壞力明顯大于外部破壞[10]。防范館員泄密是降低圖書館用戶隱私泄露危機的有效措施之一,為此,圖書館應定期開展圖書館員職業道德和法律意識教育,加強數據安全技能培訓,制定員工服務保密細則并簽署信息保密協議,從制度約束、道德感召、技能養成等方面防范員工泄密。endprint
43 技術研發保障策略
無論是“告知與許可”、“模糊化”還是“匿名化”,這三大傳統隱私保護策略在大數據時代都面臨失效。圖書館大數據服務對數據中心的安全保障提出了新的需求。首先,數據中心安全防護產品要有更快的反應速度和更高性能的處理能力,以抵御針對大數據的高級持續性威脅;其次,數據中心安全防護產品需要更快速的升級能力,以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新的攻擊類型;最后,數據中心安全防護產品需要更敏感的感知能力,以滿足對不同類型數據和不同數據應用的安全保障。為滿足以上安全需求,圖書館應針對自身的大數據中心,加強技術研發,設計新的安全防護解決方案。
為此,圖書館可將大數據中心劃分為對外連接區域和內部核心區域。對外連接區域作為用戶業務中心,主要為用戶提供網站訪問接入服務,提供業務支持;內部核心區域作為圖書館內部業務中心,主要聚集數據處理、辦公服務器,提供辦公支持,安全系數更高。在外部連接區的出口、連接內外區域的核心交換機處應部署高性能的防火墻,通過配置USG統一網關設備和IPS入侵防御系統,實現對網絡源地址的屏蔽策略,有效地為圖書館用戶提供安全、高密度的網絡接入服務,實現數據中心內外區域的流量安全防護,保障內部的安全域隔離。同時加強加密防護、權限設置、隱私信息檢索技術、差分隱私保護和數據問責系統[11]的應用,全面保障圖書館用戶的信息數據安全。
在大數據的整個處理流程中,圖書館應加強大數據采集、存儲、挖掘和應用各個階段的安全防范。在采集階段,由于系統可能把采集到的用戶關鍵隱私數據傳輸至非信任區域或高風險區域,從而失去對關鍵隱私數據的安全防護控制,導致隱私數據泄露,因此應在此階段對數據進行分類分級管理,保密數據和非保密數據分開存儲,從邏輯和物理上實現雙重隔離;在存儲階段,由于存在用戶隱私數據被盜用、濫用的風險,因此應對用戶敏感或隱私數據進行特殊保護和脫敏處理,并對數據使用人員進行細粒度的訪問授權管理,實現外部入侵進不來、非法外聯出不去的雙向數據安全防護;在挖掘和應用階段,由于在數據挖掘分析中存在數據非授權訪問,對用戶數據分析結果使用的不可控性,因此應加強人員管理和行為監控,通過問責系統加大對數據分析使用行為的數據追蹤、違規檢測與數據溯源等安全防護措施。
44 個人維權意識策略
無論是法規監督、行業自律還是技術研發,這些都是依靠外部力量對個人隱私權開展的公眾保護。在紛繁復雜的大數據環境下,關鍵還需依靠圖書館用戶對個人隱私的自我保護。首先,用戶應增強個人隱私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技能。用戶在利用圖書館的產品和服務時,應仔細閱讀相關隱私協議,評估其中蘊含的潛在風險,在提供個人信息時,本著盡量精簡的原則,盡可能不要暴露過于詳細的個人隱私,如家庭住址、收入水平、財產信息、婚戀情況等;在視頻網站、博客、社交論壇、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中要節制自己的數字化行為,不要輕易將個人信息授權分享給第三方;積極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掌握計算機網絡防護知識,熟悉殺毒軟件并定期給自己的電腦或移動通訊設備查殺病毒。其次,用戶應增強維權意識。一旦圖書館大數據服務中發生用戶隱私泄露,對用戶造成經濟和精神損失,被侵權的用戶可以依法提起訴訟并果斷要求有關機構刪除個人隱私信息,停止侵權行為。最后,除了保護好個人隱私信息外,圖書館用戶還應以身作則,尊重他人隱私,不隨意泄露他人隱私,營造健康的網絡隱私保護氛圍,參與文明網絡信息共建活動。
大數據是一門數據處理技術,更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一種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大數據為圖書館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服務質量、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和數據支持,但也導致圖書館用戶的隱私權危機,因此,圖書館有責任和義務立足用戶權益,從國家法規、行業自律、技術研發和個人維權4個角度,構建四維一體的多層次全方位的用戶隱私權危機治理機制,為公眾提供創新、安全、高效、滿意的圖書館大數據服務。
參考文獻
[1]張尼,張云勇,胡坤,等.大數據安全技術與應用[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4.
[2]張新寶.隱私權的法律保護[M].北京:群眾出版社,1997.
[3]李德成.網絡隱私權保護制度初論[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1.
[4]馬曉亭.大數據時代圖書館個性化服務讀者隱私保護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4,(2):84-89.
[5]彭華杰.大數據時代圖書館讀者的隱私危機與隱私保護[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4,(12):56-59.
[6]馬曉亭,李凌.基于大數據的圖書館用戶個性化隱私保護策略[J].現代情報,2014,(3):60-62.
[7]徐敬宏.網絡隱私權保護:域外模式述評及我國模式探索[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0,(5):35-38.
[8]王樹義,朱娜.移動社交媒體用戶隱私保護對策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3,(7):36-40.
[9]文維.我國網絡隱私權保護的法律探討[J].人民論壇,2010,(26):80-81.
[10]董楊慧,謝友寧.大數據視野下的數據泄露與安全管理——基于90個數據泄露事件的分析[J].情報雜志,2014,(11):154-158.
[11]孟小峰,張嘯劍.大數據隱私管理[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2015,(2):265-281.
(本文責任編輯:郭沫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