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常春
摘要:本文針對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人才要求以強化工程能力與創新能力為重點來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復合型人才的要求,采用系統論的思想,把學生置于系統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開展多元協作,在理論教學中,結合崗位實際需求和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
關鍵詞:工程學科;教學;創新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52-0117-02
一、引言
本項目的實施面向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包括通信工程、電子信息、電子科學與技術等專業。該學科是信息社會的主要支柱,依此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除了掌握扎實的信息與通信工程類專業基礎知識,還具備較高的實踐和實際動手能力、產品開發和協作創新能力、迅速掌握新技術和新設備的能力。項目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學生培養質量,能在通信領域、信息領域從事通信系統的研究、設計、制造、分析和運行管理等,實現校企雙贏,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理實貫通”結合“多元協作”進行教學創新的意義
1.對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課程設置進行改革和調整,形成操作性強并適合我校信息與通信學科的課程體系改革方案。打造課程群的協作教學平臺,探索基于協作創新的實踐教學模式,研究基于理實貫通的協作教學模式,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協作創新,建立基于理實貫通的多元化學習評價體系。
2.轉變教學模式,以崗位能力為核心,調動多發教學資源,運用各種培養途徑,讓學生在課程學習時既知道學了什么知識,又知道在將來的工作中能有什么作用,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把握“理實貫通”的思想,實現傳統的課堂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相結合的崗位能力需求分析與能力評估的轉變。每位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要知道應教的知識,還要知道課后如何進行評估教學質量。
4.教學過程中以“理實貫通”為培養原則,采用多元協作的方式,實現理論與實踐并重,總體優化教學過程。
三、“理實貫通”結合“多元協作”進行教學創新的實施計劃
1.教學過程中以“理實貫通”為專業培養原則,改革課程的設置、教學的內容、方法和手段。將原有的獨立式課程設置,如各種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與有企業參與的崗位能力課的教學課程結合起來,相互協作,建立課程之間的有機聯系,實現課程群的協作教學平臺,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想學,愿意學,從而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
2.在實踐教學中建立融合性、系統性、擴展性和成長性的開放式實踐體系,打破原有各課程實踐教學環節之間的壁壘,在實踐教學環節中融合各種課程知識,實踐教學模式將基礎知識、前沿技術與技能結合起來,進行協作創新,提出以項目為驅動的“課程群項目設計”環節,加強學生運用多門課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研究理論課的任課教師與校內/校外項目導師相互協作的教學模式。在進行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時,將科研和教學結合起來,加強校企合作,與時代發展相結合,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革實踐教學。創造學生接觸實際項目的機會,促使學生在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面更快地成長,并讓項目中的學生走上講臺,分享項目經驗、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心得體會,形成“理論—實踐—理論”的良性循環。
4.研究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協作創新方式,豐富實踐教學形式。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緊密協作,通過學校的“凌云計劃”、“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等加強師生、學生間的交流。學生參與科研與學術活動,極大地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學術氣氛,鍛煉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5.建立多元化的學習評價體系。學生的學習效果將從掌握課堂理論知識、設計課程群項目、參與校內與校外各種科研項目實踐活動以及大學生創新實踐項目等各個方面考慮,進行綜合評價。
四、“理實貫通”結合“多元協作”進行教學創新的應用
我校目前采用按教學模塊獨立進行教學的方式,基本上是課堂到課堂(或實驗室),接觸不到本專業崗位的要求,這種培養模式在前兩年課程學習時,學生完全不知道“學后有什么用”,致使學生不僅學習積極性不易被激發,而且理論與實際聯系不緊密。
傳統的教學培養方式如圖1所示,它是一種序貫式的教學模式,每個階段的學習各自獨立,公共基礎和專業基礎教學階段,基本上是課堂到課堂(或實驗室),接觸不到本專業崗位的要求,即不知道學的東西有什么用,這就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易被激發。
本項目采取的“理實貫通,多元協作”的教學培養模式如圖2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該模式有三個主要特點:一是各教學階段均圍繞崗位能力需求展開,要求每個課程的學習階段均通過一定形式的教學體現與崗位能力的關系,如在公共基礎課階段,在課程教學中穿插一些與通信學科相關的應用實例,安排一些講座介紹通信專業等,體現崗位對公共基礎課的文化需求;在專業課教學時通過實踐教學使學生體會崗位對專業知識的要求。二是理論與實踐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過程,植根于每個教學元素(即教學環節),其目的就是實現“理實貫通,多元協作”。三是每個教學環節在為下一個教學環節提供知識的同時,要求對上一個教學環節進行評估,以實現整個教學環環相扣,渾然一體。
五、結論
本文探索了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教學創新研究,基于“理實貫通”的培養原則,手段上采用“多元協作”的方式,對教學過程進行了總體優化,實現了理論與實踐并重,這不僅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有利于提高畢業生盡快適應就業崗位的要求,更符合社會對崗位的需求,這對促進電子信息類的教學工作、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課題的研究成果可推廣到其他學科,對其他學科的教學改革和創新也具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冬梅.基于“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高校人才隊伍建設探析[J].高教探索,2013,(2):43-46.
[2]候建國.科教結合 協同創新不斷提高科學研究水平與人才培養質量[J].中國高等教育,2012,(1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