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麗++++李俊奎
摘 要:我國社會價值觀念可分為“大傳統”與“小傳統”?!按髠鹘y”即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小傳統”即民間流行的社會心理和風俗習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即“大傳統”以“小傳統”為媒介融入民間百姓的日常生活。所以構建民間社會支持系統,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的上下通達的渠道尤為必要。
關鍵詞: 小傳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民間支持系統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5)06-0016-04
一、小傳統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過程中傳播意義探尋
《現代漢語詞典》對“大眾化”的解釋有兩層含義:“變得跟廣大群眾一致;適合廣大群眾需要”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大眾化” ,要“變得跟廣大群眾一致”,首先得“適合廣大群眾需要” ;同時也只有“適合廣大群眾需要”才能“變得跟廣大群眾一致” 。本文要探討的主旨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怎樣的途徑才能“變得跟廣大群眾一致”。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進入社會、進入大眾生活,去“化大眾”同時也被“大眾化” 。當然這不是一個單向傳播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反觀、反饋、相切互動的過程。所以找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入大眾生活的中介,形成上通下達的有效通道顯得尤為必要。
自美國人類學家羅伯特·雷德菲爾德把傳統分為“大傳統”與“小傳統”之后,“一種從以往關注精英人物和重大事件,到轉向注意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與文化的‘目光向下的研究旨趣已漸成風” 。[1]就質的規定和表現形態而言,大傳統是指為統治階級所倡導、經思想理論家加工定型、居社會正統主流地位、以各種程式化的理論與制度為表現形態、靠自上而下灌輸教化人們普遍遵守以維系社會秩序的價值觀念。而小傳統是相對于大傳統而言的、扎根于普通民眾之中、從民眾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自發產生、從交往實踐中習得、通過鄉風民俗及民眾的日常生活承載、靠一種集體無意識來維系、經民眾輿論和人際影響傳播并應用于實際生活的價值觀念及載體形態。
借鑒文化分層的大、小傳統概念審視我國的價值觀,發現其同樣是有層級差別的,即我國的價值觀念也有大、小傳統之分。當下我國價值觀念的大傳統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及核心價值觀。小傳統是指民間大眾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遵循“實用理性”(李澤厚語)而形成的一套生存智慧和風俗習慣。因此當下我國價值觀念的小傳統既有從傳統文化中繼承下來的,也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剛剛形成的。
大、小傳統間的良性互動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沒有大傳統的引導,小傳統就得不到禮儀習俗的思想資源,會趨于頹化和庸俗化甚至走向反面。同時,離開小傳統呼應的大傳統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了生活的“底色” ,會成為與生活無關的自說自話,同時也失去了輻射全社會的功能,這樣主流文化的根基就會不牢固?!斑^去的思想史只是思想家的思想史或經典的思想史,可是我們應當注意到在人們生活的實際世界中,還有一種近乎平均值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作為底色或基石而存在。”[2]
小傳統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中意義重大,它不僅為大傳統以及整個社會文化的維系提供鮮活的血液和旺盛的生命力,為其發展提供來自底層實踐的動力,更重要的是為大傳統進入社會、影響普通民眾提供有效的中介載體,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眾生活的中介和橋梁。所以,小傳統是一支不可忽視的“文化軟實力”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過程中,充分發掘小傳統的資源并加以改造利用,是大眾化取得實效性的不可或缺的途徑之一。正如別林斯基所言:“任何一個民族都有兩種哲學:一種是學術上的、書本上的、莊嚴而堂皇的;另一種是日常的、家常的、平凡的。這兩種哲學,往往或多或少地相互關聯著,誰要研究社會,那就得熟悉這兩種哲學,而研究后者尤為重要?!?[3]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間小傳統的渠道阻塞
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困境在于原有的大、小傳統之間溝通的路徑被解構,而新的有效路徑尚未形成,二者之間上下通達的渠道受到阻抑。
第一,道德價值觀失范,不良社會風氣削弱了小傳統對大傳統的滋養。
黑格爾說“國家直接存在于風俗習慣中”。[4]任何具有教化意義的思想,都必然與民眾的風俗習慣相關,才能切實地影響社會生活。良好的民風民俗能促使核心價值與日常生活的融合,對人的品德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然而改革開放以來,伴隨經濟結構變動和利益格局調整而來的是人們的道德價值觀失范,“我國公民道德建設方面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社會的一些領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惡、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見利忘義、損公肥私行為時有發生,不講信用、欺騙欺詐成為社會公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現象嚴重存在。”[5]這些問題嚴重地敗壞了社會風氣。不良的社會風氣削弱了小傳統對大傳統的滋養。
第二,“以身體道”群體缺乏,大傳統示范效應匱乏。
所謂“以身體道”就是一種文化價值觀的人格化體現,以實際行動去詮釋某種價值觀,以一種人格感召的形式實現該文化理念的教化功能,這樣能形成長遠且積極的影響。傳統社會承擔“以身體道”的主要是士人或儒家的士大夫階層?!笆ベt乃是特定倫理價值的具體而充分的實現者,普通民眾對特定價值的內在領悟,主要不是通過經典閱讀而是圣賢的感染而實現的。”[6]這種以活生生的人格力量昭示于現實生活,所達到的教化效果是顯而易見的。然而,由于社會經濟形態的變化和社會意識的變化,傳統的“以身體道”階層已不復存在。當下最能擔當“以身體道”的是各級官員和知識精英階層。可是現實中屢見不鮮的黨員領導干部腐化墮落及知識精英階層社會責任感的缺乏,嚴重削弱了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的實施效果,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現實中示范效應匱乏。
第三,宗族組織式微、單位功能轉化,大、小傳統的扭結被消解和弱化。
“國權不下縣,縣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倫理” 。我國傳統社會是家國同構、以家族為本位的宗法制社會。人倫關系肇始于家庭,由家庭推及家族,由家族擴展到國家。國家的權威通過家族來實現,其倫常關系通過家族得以維系。國家是家族的擴大,家成了國家的縮影,其中家族就成了家和國的中介。家族有族長,族長有依據族規族訓對家族成員進行教化乃至獎懲的權力。這樣傳統社會的大傳統就能憑借家國一體的政治結構,通過家族政治化和國家家族化兩個途徑,借助于家庭這個中介,把倫常關系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使個人的行為方式與國家的禮儀規范相一致,使封建倫理保持一定的秩序,從而達到了穩定社會秩序的目的。
但是現代社會,隨著宗族組織的式微,家庭結構變遷,家庭道德價值觀教化的內容、取向和養成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社會大、小傳統的扭結被消解。不僅如此,當代中國人的家庭倫理生活正面臨著巨大的道德困境:“傳統家庭道德正在解體,現代家庭道德尚未形成,后現代家庭道德又滋生和蔓延開來”,[7]這使得家庭(族)在承載大傳統教化中的作用也日漸式微。同時,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原行政管理下的單位組織的許多功能被市場化和社會化。單位作為現代社會大、小傳統的中介功能被逐漸弱化。
第四,長期的反傳統,民間神話、民間信仰等小傳統被無情解構。
與我國社會轉型相伴的是一次次反傳統。如果說“五四”反傳統基本上是理性的思想領域的反傳統,沖擊的是傳統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大傳統;那么,文化大革命則是一場以“革”文化“命”為目標的非理性的反傳統,是對小傳統的大破壞,這種情感的發泄直接遭殃的是民間文化、民間習俗和民間信仰。如去“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的統稱,含貶義),現在看來,這些東西不少屬于人類創造的共同財富,應納入民族的文化遺產。但它們繼“五四”新文化運動被批判后,在“文革”中又被批判進而被妖魔化處理并反復傳播,一時間已成了假、丑、惡的化身。其中一些寺院、古跡(包括孔廟、孔林),神佛塑像、牌坊石碑,典籍字畫等也遭到了無情毀壞和踐踏。小傳統及其載體被無情解體,大小傳統相切互動的中介遭到破壞。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間小傳統的可行性路徑探尋
“已經形成的大傳統也必須回到各種小傳統中去,而且由于它源于小傳統,也能夠以不同方式回到小傳統中去,或通過家庭教育,或通過學校教育,或通過社會教育,特別是電視等大眾媒體,使大傳統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小傳統中去,為小傳統所接受、所認可,并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改變小傳統,甚至內化為小傳統的核心部分,從而形成和培育社會共同性??梢哉f,不能有效影響、轉化甚至內化成為小傳統的大傳統,是軟弱無力的?!盵8] 因為任何社會的大傳統都只有在一個社會的歷史、文化和日常經驗中扎下根來才可能血肉豐滿地存活下來。所以構建大小傳統之間有效通道,形成民間社會對大傳統的支持系統,在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過程中顯得尤為迫切。
(一)涵養民風民俗,以達到“化民成俗”
據《漢書·地理志》:“凡民稟五常之性,而有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舍動靜無常,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彼?,有目的的運用核心價值觀對社會風俗習慣進行教化和改造是非常必要的。當下各種媒體的出現無疑是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的最佳途徑。要充分發揮各種新老媒體的優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理念滲透其中,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強宣傳力度,擴大宣傳陣地,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使人民大眾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二)培育民間“以身體道”群體,以實現榜樣感染效應
任何一種文化系統都必須有自己的“以身體道”群體?!叭我晃幕慕袒砟睿家幸蝗骸陨眢w道的階層作為它的活的肉身性的體現和傳承……在一般社會中,一種文化理念、價值理想,不僅以各種方式體現于社會的生活,同時,也以‘以身體道的人格感召形式實現著其教化之效?!盵9]民間社會素來不乏“以身體道”的實踐楷模,這些“草根善舉”所煥發出的道德力量更容易觸及人的真情實感,喚醒民眾的認同。培育民間“以身體道”群體,有利于從社會有機體內部推動核心價值觀“內生性”和“原生態”的復興,更具有長遠的意義和更為長久的生命力。所以,核心價值觀建設要積極培育和呵護這些“以身體道”群體,竭力地提倡、保護這種向善的力量,充分發揮其在社會生活中的感染力和價值本原的作用。
(三)引導民間組織,充分發揮其道德教化功能
國家意識形態動員力量的式微、宗法制度的消解、單位功能的轉換,這些組織教化功能弱化后留下的空間迫切需要其他道德教化力量填補。“因為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社會管理的方式將發生深刻變化,‘小政府、大社會將是今后基本的社會管理目標模式和社會組織框架。一些原來由政府直接干預的領域,將主要由市場和各種新興的社會中介組織來調節,政府將更加集中精力,解決好市場不能解決的問題。在這種轉變中,各種社會中介組織,將經歷一個從迅速發展到注重制度完善的過程”。[10]
民間組織的興起昭示的是公民參與社會的新方式和新途徑,它的非營利性、志愿性和公益性等特征特別有利于公民道德價值觀的培育。積極加強對民間組織的政策方針引導,充分發揮其在核心價值觀大眾化中的教化與培育功能,當務之急是加強法律制度的供給,確保民間組織參與社會的有序化和制度化?!罢_的、可以接受的法制規范,對于非營利部門來說,就仿佛清楚的、明晰的會計法則和嚴格的稅收審計,是這些部門解決種種問題的前提?!盵11] 薩拉蒙這段話充分說明了完善的法律法規制度對民間組織發展的重要意義。所以要根據現階段我國民間組織的實際情況,借鑒國外經驗,逐步制定和完善民間組織的法律法規體系,為民間組織構建一個完備的法律環境,使之盡快走上健康有序的法制化軌道。
(四)升華和重釋民間信仰和習俗
民間信仰和習俗蘊含著豐富的倫理資源,具備發揮道德價值觀教化功能的可能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助推器” 。千百年來,民間信仰“幾乎以一種‘集體無意識的方式沉沒于百姓心靈深處、滲透于日常生活世界的民間信仰,構筑著鄉土文化的網絡。民間信仰與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社會生活、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此緊密地糾纏在一起,這使得其成為鄉村文化發展與社會風尚創構的重要語言資源和文化資本。” [12]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要充分利用民間這些資源,將抽象的理論形象化、生動化、具體化,用不同層次的內容和不拘一格的形式有針對性地開展宣傳普及,以適應不同層次人群的文化水平和思維習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深入人心,達到“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的境界。所以針對民間的種種信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化不是簡單地排斥,而要“因任而點化”,棄其糟粕,并對其精華部分進行創造性闡釋和語義轉換,將先進文化話語引入它的文本,“闡釋是一種解放的行為,是改寫和重估死去的過去的一種手段,是從死去的過去逃脫的一種手段?!盵13]通過其語言的改寫、創新和提升,使其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的重要資源。
參考文獻:
[1] 賀賓.現代道德教化的民間之維[J].江淮論壇,2006,(4).
[2]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8.13.
[3] 鐘敬文.民間文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230.
[4]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253.
[5]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EB/OL].http://www.china.com.cn/txt/2001-10/24/content_5069742.htm,2001-10-24.
[6] 樊志輝.中國當代倫理變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120.
[7] 高樂田.傳統、現代、后現代:當代中國家庭倫理的三重視野[J].哲學研究,2005,(9).
[8] 鄭杭生.論社會建設與“軟實力”的培育[J].社會科學戰線,2008,(10).
[9] 李景林. 教化的哲學——儒學思想的一種新詮釋[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464.
[10] 李培林.社會生活支持網絡:從單位到社區的轉變[J].江蘇社會科學,2002,(1).
[11]〔美〕萊斯特·M.薩拉蒙等著.全球公民社會——非營利部門視界[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347.
[12] 高長江.民間信仰:和諧社會的文化資本[J]. 世界宗教研究,2010,(3).
[13]〔美〕蘇珊.桑塔格.沉默的美學[M].??冢耗虾3霭婀荆?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