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偉
老年朋友別把“小中風”當兒戲
錢偉

已到耄耋之年的李大爺身體一直“挺好”的。一年前,體檢時發現血壓偏高,因沒感到什么不舒服,他也沒放在心上,用藥斷斷續續。前日,晨練后買菜回家,拿鑰匙開門時發現自己右手無力,不能抬起,同時右腿也出現無力。在大家的幫助下打開房門,此時李大爺的右側肢體已經發生了“偏癱”癥狀,不能動彈,家人急忙將其送至醫院神經內科,誰知20分鐘后竟然出現了“奇跡”,李大爺右側的胳膊和腿都恢復正常了。接診醫生經過認真詢問病史及查體,告訴李大爺他發生了“小中風”。
所謂小中風,通常發作突然,而且癥狀又會很快消失,所以很難引起人們的重視,常常對小中風提供的“危險信號”視而不見。老年患者最近無緣無故地變得沉默寡言、記性變差,有些老人雖然記憶力輕度減退或無減退,但其思維和反應能力變得遲鈍。很多家屬會認為這是老人年齡大了的緣故,反應變慢也屬正常,有的任其自然發展,也有的希望能開些藥使患者行為變“靈便”些就可以了。殊不知,這很有可能是小中風的一種亞臨床表現。有醫學研究發現,以認知障礙、抑郁等為
主要表現的亞臨床小中風是以肢體癱瘓為主要表現中風的5倍,而恰恰是這些亞臨床表現的小中風嚴重影響了患者今后大中風住院和生命質量,給家庭社會帶來沉重負擔,因此人們要提高認識重視亞臨床小中風。
引起小中風的原因很多,一般認為,腦內及腦外動脈粥樣硬化是最常見的病因。其次有血管狹窄、血液高凝狀態、微栓子脫落、微血管痙攣、高低血壓、心律失常、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頸椎病、糖尿病等多種原因。小中風的病理基礎主要是在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中,微小的血栓脫落后,隨血流飄游而堵塞血管,使血流量降低,甚至斷流,局部腦組織缺血。后因栓子的自動溶解,或痙攣的血管經自動調節而擴展,血流量又恢復正常。干涸的腦區又得“甘露”滋潤而恢復生機。
統計資料表明,下列6種人容易發生小中風:1.有動脈硬化病史者;2.血脂、血壓和血液黏稠度明顯增高者;3.體胖、缺乏運動者;4.濫用降壓藥的高血壓病人;5.有中風、冠心病或糖尿病家族史者;6.長期大量吸煙或酗酒者。
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對小中風的認識也在不斷提高,現已明確應抓住時機,進行7天內發展成大中風危險性的全面評估,做必要的相關化驗和超聲影像學檢查。千萬不要誤以為隨便拿些藥吃吃就會好轉。正確預防小中風方法如下:
1.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適度健身鍛煉,平和心態,謹防過勞,均衡飲食,戒煙限酒等。
2.重視血壓管理,提倡優質、平穩降壓,降壓達標的同時應對靶器官進行保護。大量臨床試驗表明不同的降血壓藥雖降壓水平相似,但對中風的預防卻不同,因此最好在醫師指導下合理選擇降血壓藥。
3.調脂力度要加大。高血脂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同時高血脂還影響血管內皮的一系列炎癥反應,加速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斑的形成、破潰,若腦供血動脈斑塊破潰,其內容物隨血流堵塞遠端血管則引起小中風或大中風。他汀類降脂藥物對穩定斑塊、抑制血管內皮炎癥反應有益。
4.降糖宜提早。血糖升高加速全身大動脈硬化和小血管變性,造成神經營養障礙,亞臨床小中風患者90%以上有血糖升高。應強調降糖防線要前移,因為高血糖一旦造成了微小血管不可逆變性后,再降血糖就為時晚矣。對血糖水平進行評估,做糖耐量試驗,在糖耐量異常階段就應加以干預。
5.抗血小板凝集最常用的是阿司匹林,可先進行臨床簡易評估:男性年齡大于40歲,若伴高血壓、高脂血癥、吸煙、肥胖、糖尿病、家族遺傳史等危險因素中的二項,或50歲以上伴一項危險因素,或女性年齡大于50歲伴二項危險因素,或60歲以上伴一項危險因素。對于這些患者10年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多在6~10%以上,建議使用阿司匹林。
生活中,一旦出現小中風,應讓病人保持安靜,及時臥床休息,避免精神緊張,盡量少搬動,最好就地治療,經過簡單處理后再趕緊送往醫院,切忌慌亂。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發病過程貌似小中風的患者經頭顱磁共振檢查證實腦部已經發生梗死,如不積極治療必將造成患者遺留不可逆的神經功能缺損。
因此,患者出現小中風應馬上就醫,別讓小中風變成大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