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占鰲 張軍山
(甘肅省社會科學院酒泉分院,甘肅酒泉735000)
杰出的文藝理論家尚延齡
孫占鰲 張軍山
(甘肅省社會科學院酒泉分院,甘肅酒泉735000)
尚延齡先生畢生致力于馬列主義文藝思想和胡風文藝思想研究,成果豐碩,貢獻卓著。本文主要對其學術成就和文藝理論研究作了述評。
尚延齡;文藝理論;學術研究
酒泉杰出的文藝理論家尚延齡先生秉承“四不唯”、“兩唯”①的治學理念,長期堅持文藝理論研究。特別在馬列主義文藝思想研究和胡風文藝思想研究方面,發表了大量著述,提出了諸多新穎、獨到的觀點,在中國當代文藝理論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為新中國文藝理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尚延齡先后任教于甘肅師范大學、張掖師專、酒泉師范、酒泉教育學院、河西學院。兼任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會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員、中國修辭學會會員、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絲路論壇》主編、全國教育學院文藝理論研究會西北五省分會秘書長等社會職務。出版獨立完成或與人合作論著、編著、教材《馬列文藝思想論稿》、《胡風文藝思想新論》、《新編文學原理》等8部,出版擔任主審的教材《新編文藝理論教程》一套,發表論文近百篇,被《新華文摘》、人大報刊復印資料等轉載、摘載、索引30多篇(次)。出版詩集《依心集》、《跬步集》、《物華詠》、《漢中詩情》等。
1937年12月,尚延齡出生在陜西省洋縣貫溪尚家村一戶普通農家。其父尚志清、伯父尚辛友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參加過1927年上海工人驅逐軍閥的第三次武裝起義。后回洋縣繼續開展革命活動。家略有薄田,但生活并不富裕。3歲時父親因病不治而亡,母親翟翠彥與尚延齡及兩姐一妹相依為命,竭蹶度日。5歲時,雖生活艱難,但母親堅持送他去鄰村私塾上學,此后又在貫溪小學上學。4歲時因意外,左眼幾近失明。孤兒寡母,倍受他人歧視。這種處境,反倒激發了他孜孜以求的好學精神,立志好好學習,繼承父輩遺風,報答父母深恩。在小學及洋縣中學求學時,他星期天幫母親下地干活,在校刻苦學習,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課余仍好學不倦,惜時如金,閱讀了《三國演義》、《水滸傳》、《新兒女英雄傳》、《腹地》等大量文學書籍,培養了他對文學的興趣。1955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蘭州大學中文系。
大學四年,尚延齡文學才華初露端倪。期間,他節衣縮食,將零花錢全部用來購買書籍,如饑似渴地讀書、潛心分析研究,培養了對文學理論與批評的濃厚興趣。新中國成立后,文藝界對胡風文藝理論思想及“七月派”展開了激烈的批判。1955年胡風和“七月派”作家群被定性為“反革命集團”,并展開了全國規模的聲勢浩大的揭發、批判運動,釀成了中國現代文藝史上一次大冤案。這一時期,他主要閱讀研究了蘇俄文學、文學理論及毛澤東文藝思想等相關論著,并初步研讀了胡風文藝理論。在《蘭州大學學報》1958年第2期上發表了署名蘭州大學中文系四年級民間文學小組、實際上由他執筆的《高舉民間文學的無產階級紅旗》的文章,還在《甘肅日報》上發表了多篇文藝短論。雖然這些研究和論文都帶有明顯的政治傾向性和時代印記,但顯現出他的文學才華和文藝理論研究潛能。同時,在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的支持下,他與同學編成《中國諺語資料》一書,1961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全書分上、中、下三冊,共計100余萬字,是我國收集資料最全的諺語集成。又與同學合著《民間文學概論》,該書送人民文學出版社終審,雖因社會原因未正式出版,卻是新中國成立后編纂的第一部民間文學概論專著,顯露出尚延齡扎實的文學理論功底和敏銳的思辨探索精神。
1959年,尚延齡大學畢業,工作分配到甘肅師范大學(今西北師范大學),主要從事教育教學輔助工作。1960年調入張掖師專。1962年,張掖師專停辦后調入酒泉師范。“文化大革命”中,尚延齡勤奮鉆研文藝理論,撰寫了大量詩歌評論。在粉碎“四人幫”后的短短兩年里,他和學友遴選編輯了《中國諺語選》,②并撰寫了關于諺語的長篇論文,作為該書序言。1980年,尚延齡調入張掖師專中文系,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1984年,尚延齡受聘于新組建的酒泉教育學院,擔任中文系主任。1992年再度調入張掖師專任教,直到退休。2001年被河西學院返聘授課,依然沒有停滯研究和寫作。2005年離開教學一線,主要從事詩詞創作,作品輯為《依心集》、《跬步集》、《物華詠》、《漢中詩情》等。
尚延齡文藝理論研究的主要成果產生于新時期。進入新時期,他“多年積蓄的寫作和研究的熱情”③就爆發了出來,發表了《寓教于樂》④、《入乎其中,出乎其外》⑤、《不和諧的音調》⑥、《談文藝創新》⑦等文章,批判了長期以來在文藝理論界形成的“左”的錯誤思想,闡發文藝創作的審美特征及創作規律。此后這種研究和寫作的熱情一發而不可收,一批研究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胡風文藝思想和美學及文藝批評的論文相繼發表。寫出了《毛澤東文藝批評標準不是政治標準第一、藝術標準第二》、《胡風文藝思想新論》、《五把理論刀子: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觀照》等長篇論文,構成了他文藝理論研究的基本架構,成為代表性篇章。
1984~1992年在酒泉教育學院工作期間,尚延齡發表了《反映論與文藝主體性》⑧、《胡風文藝思想及貢獻綜論》⑨、《堅持馬克思主義對文藝的指導》⑩、《“主觀”問題論爭回顧》?、《評四十年代中期國統區的一場文藝論爭——王戎與邵荃麟、何其芳爭辯新識》?、《論“藝術更需要人民”》?、《胡風“五把刀子”之說不是針對毛澤東的》?、《關于胡風文藝思想的評價問題——與朱輝軍同志商榷》?等文章,對反映論與文藝主體性問題、文藝主觀性問題、文藝人民性問題以及胡風文藝思想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尤其是對胡風文藝思想的系統研究,在當時產生了很大影響。同時他參與編寫了《文學概論》?、《新編文學原理》?、《文學概論例釋》?等文藝理論教材。
1992年,尚延齡調入張掖師專中文系教授《文學概論》、《美學》等課程。他一邊教書一邊繼續從事文藝理論等研究。先后發表了《毛澤東文藝批評標準不是“政治標準第一,藝術標準第二”——與周森甲、王善忠等同志商榷》(《西北師大學報》,1993年第2期)、《胡風現實主義理論的價值與貢獻——與馬爾科夫“開放體系”比較》(《張掖師專學報》,1994年第1期)、《論文藝與人民的血肉聯系》(《張掖師專學報》,1997年第2期)等論文,先后出版了《胡風文藝思想新論》及《馬列文藝思想論稿》等專著,在學術界引起了廣泛關注和反響,被評價為新中國胡風文藝思想重新評價第一人。
尚延齡一生著述頗豐,其研究成果大致可分為四類:
(一)馬列文藝思想研究方面
主要著作有《馬列文藝思想論稿》(專著),2002年由甘肅文化出版社出版。全書19萬字,采取一般論述與專題論述相結合的方法,結合我國文藝創作實際,系統地論述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的文藝思想,并在某些重要的或有爭論的問題上提出了新穎、獨到的觀點,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
重要的論文有:《堅持馬克思主義對文藝的指導》。?該文以馬克思主義文藝觀,論述了文藝創作必須堅持的方向和宗旨,被甘肅省第三次文代會工作報告列為優秀論文。《毛澤東文藝批評標準不是政治標準第一,藝術標準第二》。?該文運用馬列主義文藝理論,深刻論述了文藝批評的標準問題,批判了學術界長期以來占主導地位的文藝批評應為政治標準第一、藝術標準第二的觀點,對文藝批評標準問題提出了新穎獨到的見解。認為我們“應吸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不再堅持和強調,堅決予以擯棄,更不能繼續把它視之為毛澤東文藝批評標準,或者這個標準不可‘割裂’的組成部分而自誤誤人”。該文獲得1996年甘肅省高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馬克思、恩格斯的文學與政治觀——兼以檢視我國現當代文學》,?姊妹篇《論列寧的文學與政治觀》。?作者系統考察、深刻論述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關于文學與政治的觀點,指出“馬克思、恩格斯重視文學和政治的關系,同時也重視按照文學的特征和規律處理它們之間的關系,沒有把兩者的關系庸俗化、簡單化,他們既堅持唯物史觀,又堅持辨證思維,沒有絲毫的唯心觀念和機械論。”同時也指出:“列寧重視文學與政治的關系和聯系,重視政治和文學的相互影響和作用,但他明確提出不應把二者‘劃一’和‘等同’,重視文學藝術創作的獨有的特征和規律,承認文學藝術的相對獨立性和獨特功能,堅持要求文學以其特有的審美創造規律去影響社會和政治,不應把二者的關系庸俗化、簡單化,文藝并不從屬于政治或僅僅服務于政治。”批判了很長一段時期我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領域,在文學與政治關系處理上存在的機械狹隘的庸俗化、簡單化傾向。對毛澤東《新民民主義論》中關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是替新政治新經濟服務的”論斷的確切性提出了質疑。
(二)胡風文藝思想研究方面
主要著作有《胡風文藝思想新論》,1994年由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該書是收錄了尚延齡關于胡風文藝思想研究的9篇論文,全面、系統、深刻地論述了胡風文藝思想的科學內涵,與國內文藝理論界的權威、名人質疑、辯難,針對批判者所謂胡風“宣揚資產階級文藝思想”、“對抗毛澤東文藝方向”、“反對毛澤東文藝思想”的觀點進行了反駁和糾正。指出胡風對我國文藝理論上的貢獻,至少有三點值得注意:一是他對現實主義理論的構建,特別是胡風對現實主義的創作過程作了開創性的研究和描述;二是胡風的主體性理論在中國和世界都具有深遠的意義;三是胡風堅持不懈地批判機械論,反對“左”的文藝思想。他認為胡風本著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所建構的現實主義理論體系,觀點獨到而精深,是一個杰出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胡風文藝思想新論》觀點的創新性、超前性和科學性,得到學界的高度贊譽和肯定。該書先后榮獲1996年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最高獎——興隴獎,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優秀成果獎。
其中,影響較大的論文有:《胡風文藝思想新論》。?該文論述了胡風文藝思想、文藝實踐的五點鮮明特色:第一,追隨和服務于中國人民革命事業的熱忱;第二,為現實主義而不懈地堅持和奮斗;第三,對藝術審美特性的熟諳和深知;第四,對魯迅文藝思想、創作實踐的忠誠;第五,探索真理的執著態度。并對胡風文藝思想中的“主觀戰斗精神”、“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歷史。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斗爭,有生活有斗爭的地方,就應該也能夠有詩”、“世界觀和創作”、“精神奴役的創傷”、“文學遺產”、“民族形式”等六個主要方面的觀點進行了重新審視和評價。《胡風的“五把理論刀子“: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觀照》,?在1989年武漢召開的全國首屆胡風文藝思想學術討論大會上宣讀。該文就胡風在其寫作的“意見書”(即《關于幾個理論性問題的說明材料》和《作為參考的建議》)中總結的“五把理論刀子”,即:“作家要從事創作實踐,非得首先有完美無缺的共產主義世界觀”、“只有工農兵的生活才算生活”、“只有思想改造好了才能創作”、“只有過去的形式才算民族形式”、“題材有重要與否之分,題材能決定作品的價值”進行了深刻獨到的闡述,肯定了胡風文藝思想觀點的正確性。《胡風文藝思想及貢獻綜論》。?該文從胡風文藝思想的“哲學基礎、指導思想”、“題材的無比廣闊性和風格、個性的多樣性”、“真實性的原則”、“對現實主義的繼承性”等四個方面論述了其思想內涵、基本觀點與馬爾科夫“開放體系”理論的契合性。同時,對“批判現實主義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有無歷史發展階段上的和世界觀基礎上的區別”、“寫真實的問題”、“世界觀與創作方法”、“胡風夸大感性活動排斥理性問題”等進行了評述,肯定了胡風文藝思想觀點的正確性,并指出其局限性。
(三)文學批評與美學方面
主要論著有:《美的采擷,美的謳歌》、?《切實豐富獨到深刻》、?《西部文學的新收獲——《大漠祭>讀后》、?《毛澤東文藝美學思想研究專集》、?《試論毛澤東美學思想》、?《關于美學的兩個基本觀點——與朱立元先生商榷》、?《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接受美學》、?《美學主體間性“轉向”商酌》?等。尤其是《切實豐富獨到深刻》和《關于美學的兩個基本觀點——與朱立元先生商榷》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切實豐富獨到深刻》是一篇對《甘肅毛澤東文藝美學思想研究專集》的評論。作者從毛澤東文藝美學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美學與中國革命文藝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毛澤東文藝美學思想豐富、博大、深邃,構成一個科學的、完整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堅持毛澤東文藝思想不但要堅持和維護它的科學體系和基本精神,而且要科學闡發、運用毛澤東文藝美學思想,吸收人類現代優秀思想文化成果發展毛澤東文學美學思想等三個方面評價了《甘肅毛澤東文藝美學思想研究專集》這一理論著述。
《關于美學的兩個基本觀點——與朱立元先生商榷》是針對朱立元先生主編的《美學》中提出的關于“審美對象具有非實體性”、“美是一種特殊的人生境界”這兩個觀點作了質疑批駁,指出把馬克思所闡明的美感的生成解釋為美的生成,把馬克思指明的審美主體解釋成審美對象,把馬克思指明的美的對象的客觀實在性、實體性予以漠視和否定,這是有意的曲解。
(四)胡風詩歌論評方面
關于胡風詩歌的評論,尚延齡自己編有《詩經大厄句長城》專集。主要論文有:《一代青年的心路歷程——論胡風〈野花與箭〉》,?《開國的絕唱——論胡風〈時間開始了〉》,?《詩壇的奇觀——論胡風〈獄中詩草〉》?等。這些詩評對胡風除了《為了朝鮮,為了人類!》之外的全部詩作的思想性、藝術性及它們的特色一一進行了分析論評,評定了其長期遭受冷落、被忽視的高度思想藝術價值,實為胡風詩歌評論之首創和僅見之作。
(一)對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的文藝思想進行了系統研究
尚延齡在文藝理論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是對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的文藝理論思想進行了系統深入研究,對許多重要問題,尤其是有爭論的問題上作了開創性的探索和闡發,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觀點。
一是論述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文藝的審美特性的思想,突破了長期以來學界一般重視和闡述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文藝的意識形態性的研究視域。首先另辟蹊徑,以獨特的視角論述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文藝的審美性的思想。以馬克思、恩格斯論“文藝的審美的社會意識形態”為專題,作了深刻論述,并給予高度評價:“馬克思、恩格斯在當時能夠準確認識、指出、闡明文藝的審美的意識形態的特質、特性,這不能不說是開天辟地的劃時代的睿見卓識,是他們對美學、文藝理論的極大貢獻。”?其次,尚延齡從接受美學的新觀點、新視角論述闡發了毛澤東、鄧小平文藝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認為他們的思想“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關于藝術消費和接受的理論……而且大大豐富發展了它,形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成體系的毛澤東文藝思想的藝術接受的美學理論”,?以全新的視角論述了馬克思、恩格斯文藝思想的美學特性和美學意義,開學術界對此研究之先河。
二是批駁了長期以來形成的歪曲馬克思、恩格斯及毛澤東文藝思想的謬見,充分論述了馬克思、恩格斯及毛澤東文藝思想的科學性。比如馬克思、恩格斯的題材觀,過去長期被某些人描繪為馬克思、恩格斯只重視重大題材的“題材決定論”。作者在研究中考察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題材的全部論述,以確鑿豐富的論據闡明:“馬克思、恩格斯重視描寫重要的重大題材,十分關心文學表現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的生活”,“但是馬克思、恩格斯從未對題材設置禁區,他們同時認為文學的描寫對象是十分廣泛的,沒有限制的”。?又比如,有的學者對毛澤東的文藝思想采取完全否定的態度,認為是“反美學”的“純政治思維模式”。作者則通過對毛澤東文藝思想的研究,以“文藝的審美特性”、“論毛澤東美學思想”為專題,對毛澤東關于文藝的審美特性以及文藝反映生活的特殊規律的認識、體察,作了系統深入的論證闡發,肯定了毛澤東美學思想的科學性,對人們正確認識馬克思、恩格斯和毛澤東文藝思想的科學性,具有極大的啟示意義。
三是針對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提出的“政治和經濟決定文化”的觀點進行新的闡述。能否正確處理政治與文藝的關系,是我國現當代文學創作、文學理論和文學運動所無法避開的一個重要理論實踐課題。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政治決定文藝,文藝從屬于政治、服務于政治,成為我黨長期的明確的指導思想。這一觀念和思想的負面影響到文化大革命達到頂峰。尚延齡通過深入閱讀、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論述文學與經濟、政治關系的全部文本,通過細密論證,得出結論:“文藝從屬于政治等理論表述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著作里都是找不到根據的,是和馬克思列寧主義創始人的觀點有距離的。”?他批評了某些學者所堅持的“從屬”論的錯誤觀點,對毛澤東“政治和經濟決定文化”的觀點進行了全新的闡釋。?對毛澤東“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是替新政治新經濟服務的”論斷的確切性提出了質疑。這無疑是對文藝理論的重要貢獻,對文藝撥亂反正、健康發展有極大益處。
四是對鄧小平文藝思想作了高度評價和論述。尚延齡指出:鄧小平文藝理論“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鄧小平所創建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雖然創建并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但他們不可能或未能來得及對社會主義條件下文藝運動和文藝創作的開展和發展進行具體全面的論述。毛澤東的《講話》對我國社會主義文學藝術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但它畢竟論述的是民主根據地的文藝工作,有其時代的對象的規定性,而且有不確切的表述。”鄧小平“總結幾十年來我國文學藝術發展的經驗教訓,根據我國社會主義新時期的時代特點,撥亂反正,指航導向,提出了一整套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文學藝術的方針、理論、原則,成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文學藝術和文藝理論批評的科學指導思想……顯示了黨領導文藝的成熟”。?他還指出:鄧小平總結歷史經驗,正確處理了文藝和政治的關系,于是迎來了20世紀我國文藝最繁榮的時期。縝密而有說服力的論證,精警的獨到的認識和論斷,是學術界的先聲。
五是在文藝批評的標準問題上,大膽質疑毛澤東關于政治標準第一、文藝標準第二的觀點。文藝批評的標準問題,是文藝理論和文藝批評實踐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毛澤東在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政治標準第一、藝術標準第二的觀點。在這一思想觀點的指導下,又經過諸多學者專家的錯誤引申和發揮,形成了輕視或降低藝術要求和藝術品位的非藝術化傾向,對文藝創作產生了負面影響。新時期,仍有人堅持這一標準。尚延齡勇敢堅決地否定毛澤東“第一、第二”的觀點。他認為,過分地不恰當地強調政治對文藝的作用,是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偏頗,“第一”、“第二”之說也是這種偏頗的表現。毛澤東作為詩詞、散文作家,有較高的文學修養,他對文學創作的特殊規律有相當的體會、認識和把握。政治決定論和對文藝審美創作規律的體認之間是有矛盾的,這種矛盾或齟齬會在論述中表現出來。作者的慧眼發現了這種齟齬。他認為,在《講話》中,“第一”、“第二”之說與三個“統一”、兩個“反對”的論斷(“我們的要求則是政治和藝術的統一,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革命的政治內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缺乏藝術性的藝術品,無論政治上怎樣進步也是沒有力量的。因此,我們既反對政治觀點錯誤的藝術品,也反對只有正確的政治觀點而沒有藝術力量的所謂‘標語口號式’的傾向。我們應該進行文藝問題上的兩條戰線斗爭。”)顯然是不一致或矛盾的。并依據新出版的《毛澤東文藝選集》闡明:“第一”、“第二”之說是毛澤東僅見的個別詞句,而且是不確切的表述,而三個“統一”才是毛澤東一貫品評作品的標準和尺度,是屬于毛澤東文藝思想科學體系的理論和主張。?從一個新的視角作出新的科學論斷,對推動新時期文藝創作和文藝理論批評的健康發展和繁榮有重要作用。
(二)對胡風文藝理論思想的重新評價
一是為胡風問題正本清源作了大量的理論闡述。
胡風是我國著名的文藝評論家、詩人、翻譯家,他的文藝理論著述在20世紀40年代即產生了國際影響,有“中國的別林斯基”的美譽。
1952年文藝界整風,有人要求對胡風的文藝思想展開批評。6月8日,《人民日報》轉載了胡風派主要成員舒蕪在《長江日報》上的檢討文章《從頭學習〈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編者按語中指出,胡風的文藝思想“是一種實質上屬于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的文藝思想”。對此,胡風表示異議,并寫信給周恩來,要求對其文藝思想進行討論。根據周恩來的指示,周揚召集在京的部分文藝界人士同胡風舉行了座談。胡風不承認自己的文藝思想有什么錯誤。中共中央認為他堅持的錯誤文藝理論,在一些文藝工作者中有不良影響,決定對其文藝思想做公開批判。1953年初,《文藝報》陸續發表了林默涵、何其芳等批評胡風文藝思想的文章,《人民日報》同時作了轉載。胡風不服,1954年7月,向中共中央政治局遞交了一份30萬字的《關于幾年來文藝實踐情況的報告》(“三十萬言書”),對批評進行了反駁。195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向中共中央提出開展批判胡風思想的報告。報告認為胡風寫給中央的報告誣蔑黨提出的提倡共產主義世界觀、提倡作家到工農兵生活里去、提倡思想改造、提倡民族形式、提倡寫革命斗爭是插在讀者和作家頭上的“五把刀子”,列舉了胡風及其文藝派別五個方面的錯誤思想,認為胡風給中央的報告和在中國文聯、中國作協主席團聯席會議上的發言是“很有系統地、堅決地宣傳他的資產階級唯心論”,胡風的文藝思想“是反黨反人民的文藝思想”。他的活動是宗派主義小集團活動,其目的就是要為他的資產階級文藝思想爭取領導地位,反對和抵制黨的文藝思想和黨所領導的文藝運動,企圖按照他自己的面貌來改造社會和我們的國家,反對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造。他的這種思想是代表反動的資產階級的思想,“是反映目前社會上激烈的階級斗爭”。《報告》請求對胡風的思想“展開討論和批判”,并對胡風小集團中“可能隱藏的壞分子”“加以注意和考查”。26日,中共中央批發了中宣部的報告,并指出,胡風“披著‘馬克思主義’的外衣,在長時期內進行著反黨反人民的斗爭,對一部分作家和讀者發生欺騙作用,因此必須加以徹底批判”。從2月開始,各地紛紛召開文藝界人士、高校師生座談會、討論會,開展對胡風思想的批判。《人民日報》、《文藝報》、《光明日報》等報刊紛紛發表文章,也展開了對胡風思想的批判。中國文聯、中國作協也多次舉行活動,批判胡風的思想。5月13日,《人民日報》以《關于胡風反黨集團的一些材料》為題,公布了舒蕪輯錄的部分胡風在解放前寫給他的信以及胡風的《我的自我批判》,并加編者按語指出:“從舒蕪文章所揭露的材料,讀者可以看出,胡風和他領導的反黨反人民的文藝集團是怎樣老早就敵對、仇視和痛恨中國共產黨和非黨的進步作家。”于是,胡風等人被打成了“反黨集團”,全國立即掀起了聲討“胡風反黨集團”的運動。5月18日,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胡風被捕入獄。《人民日報》又將胡風同一些人在解放后的來往信件分類摘錄,以“胡風反革命集團”的第二批、第三批材料予以公布。隨后,這三批材料又匯編成書,由毛澤東作序發行全國。全國展開了揭露、批判、清查“胡風反革命集團”的斗爭,使2100余人受到牽連,其中92人被捕,62人被隔離審查,73人被停職反省。5月20日,中共中央發出毛澤東批發的《中央對處理胡風集團的指示》,指出“胡風集團現大體判明是一個反革命陰謀集團”,“這個集團的陰謀活動,實際上老早就是蔣介石匪幫和國際帝國主義的反革命陰謀活動的一部”。要求各級黨委(黨組)提高警惕領導全黨為肅清“胡風集團及其思想而斗爭”。“徹底清查胡風集團在各地的組織和活動情況,并堅決加以處理”。
1965年11月26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判處胡風有期徒刑14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胡風夫婦被送到成都西邊的蘆山縣苗溪勞改農場監護勞動。1967年11月,胡風被四川省公安廳押至成都,再度入獄。1970年1月,胡風以“寫反動詩詞”和“在毛主席像上寫反動詩詞”的罪名,被四川省革委會加判無期徒刑,不準上訴。1978年,胡風被釋放出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1980年9月,中共中央做出審查結論,所謂“胡風反革命集團”案件是一件錯案。胡風在平反后,擔任第五屆、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顧問。1985年6月8日,胡風因病逝世,終年83歲。
在胡風問題未平反之前,尚延齡本著探索真理、認識真理、執著于真理的信念,以大無畏的理論勇氣,對胡風問題進行了研究探討。《胡風文藝思想新論》重新全面審視和評價胡風文藝思想和理論觀點,對于過去長期批判否定的觀點逐一審視和分析評說,指出:在“主觀戰斗精神”論、創作題材論、“世界觀和創作關系”論、描寫“精神奴役的創傷”論、關于“文學遺產”、關于“民族形式”等六個問題上,胡風除了在后兩個問題上存在著人所共知的偏頗外,對其余問題所持的立場和觀點在今天仍然經得起反復推敲。尚延齡認為,胡風的文藝思想“有片面的見解”,“但胡風文藝觀點的主導方面、基礎方面可以說是正確的、馬克思主義的”,“而且不乏獨到深刻的見解”,?恢復了胡風文藝思想的本來面目。1986年5月,尚延齡完成了長篇論文《胡風文藝思想的特色》,系統闡述了胡風文藝思想的五點鮮明特色,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兩年后的1988年7月,黨中央正式下發文件為胡風文藝思想平反,撤銷了過去加于胡風的“胡風的文藝思想和主張有許多是錯誤的,是小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和唯心主義世界觀”的不實之詞。而尚延齡在黨中央為胡風文藝思想平反之前就已經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諸多與黨中央文件觀點一致的看法,足見其對胡風文藝思想研究和評論具的超前性和開拓性。
二是對胡風“五把理論刀子”的論斷進行了反駁。
胡風問題定性為反黨集團的一個重要“依據”,是把胡風《關于幾年來文藝實踐情況的報告》?的主要觀點定性為“五把理論刀子”。尚延齡重新審視了“三十萬言”書,對雙方觀點和理論邏輯的仔細考辨,寫了諸多文章,對其論斷進行了系統反駁。1988年5月,尚延齡完成了《“五把理論刀子”: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觀照》的長篇論文,指出“過去常常籠統地說胡風把共產主義世界觀、工農兵生活、思想改造、民族形式、題材視為宰殺作家和讀者的五把‘理論刀子’,這是很不恰當的,與胡風原意十分遙遠。因為胡風并不反對共產主義世界觀等”。?胡風關于“五把理論刀子”的稱說和評論,是“富有真理意義的”,“是輻射著強烈的真理光輝的”。?兩個月后,即1988年7月,黨中央下發的為胡風文藝思想平反的文件寫道:“經復查,所謂‘胡風把黨向作家提倡共產主義世界觀、提倡到工農兵生活中去,提倡思想改造,提倡民族形式,提倡寫革命斗爭的重要題材等正確的指導思想,說成是插在作家和讀者頭上的五把刀子’的論斷,與胡風同志的原意有出入,應予撤銷。”尚延齡的結論和黨中央文件的精神和說法基本一致,而其文章又先于黨中央文件。
三是對胡風的文藝理論思想和文藝實踐活動進行了重新評價。
尚延齡通過對胡風文藝理論批評的認真研究,總結概括了胡風文藝思想和文藝實踐活動的六點獨特貢獻。第一,對現實主義理論的構建,特別是對現實主義的創作過程作了開創性的研究和描述;第二,主體性理論在中國和世界的意義;第三,堅持不懈地批判機械論,反對“左”的文藝思想;第四,杰出的魯迅研究者;第五,扶植文學新人,培育“七月流派”;第六,文化性格的啟迪意義。?同時,尚延齡概括了胡風文藝思想、文藝實踐的五點鮮明特色:第一,追隨和服務于中國人民革命事業的熱忱;第二,為現實主義而不懈地堅持和奮斗;第三,對藝術審美特性的熟諳和深知;第四,對魯迅文藝思想、創作實踐的忠誠;第五,探索真理的執著態度。對胡風理論及其貢獻的研究,都是在這一研究領域的首創之見。既是實事求是的論說,又是對胡風文藝理論批評價值和貢獻的高度評價。
尚延齡對胡風文藝思想的重新評價,對于恢復實事求是的學風、文風,對解放長期被禁錮的文藝思想,解放文藝生產力,開風氣之先,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學界評論尚延齡的文藝理研究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探索真理的執著態度和理論勇氣”;“二是求新務實的創造精神和科學態度”;“三是深刻縝密的理論解析和邏輯思辨”。?他對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文藝思想的研究及獨到認識,對胡風文藝思想的研究和評價及開拓性的研究成果,受到知名詩人、學者、專家及讀者、報刊的高度評價和關注。著名詩人、學者、評論家綠原評論《新論》一書說:“先生堅持‘四不唯’的原則,通過充分說理開展討論,把一些多年來越批越糊涂的問題說得清清楚楚,為進一步研究胡風文藝思想掃清了道路,是對中國文藝理論界的一大貢獻。”《編輯參考》評價作者“對胡風文藝思想作了重新評價”。?《文摘報》1988年8月第545期評價尚延齡:“在學術界第一次論述了胡風文藝思想文藝實踐的五點鮮明特色。”《魯迅研究月刊》1986年第7期評論《胡風文藝思想新論》:“對胡風文藝思想的各個方面都作了考察和論述,觀點鮮明,富有新意。”《甘肅社會科學》1996年第5期以《“胡風”第一枝》為題評價《胡風文藝思想新論》是“胡風文藝思想研究開拓之作,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資深理論家、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曾擔任延安《解放日報》編輯的黎辛先生評論《馬列文藝思想論稿》“是一部闡述馬列主義經典文藝著述,并結合我國文藝創作評論與研究的實際進行研討的好書”,“具有現實性與指導性,有自己的獨特高見”。51○甘肅省委宣傳部主編的《甘肅當代文藝五十年》設專節評論尚延齡的文藝理論研究成果和文藝思想。肯定他多有“首創之論”和“前所未有的立論”。韓國學者魯貞銀把尚延齡的《胡風文藝思想新論》列為他研究的重要參考書。這些評論都肯定了尚延齡文藝思想理論研究的開拓性、獨創性、科學性以及探索真理的理論勇氣,顯示了其研究成果的價值。
[注釋]
①四不唯,即:不唯上、不唯書、不唯風、不唯我;兩唯,即:唯實際、唯科學。
②甘肅人民出版社,1981年初版。
③《不息集》序言,內部出版,2007年9月。
④《甘肅日報》,1978年9月7日。
⑤《甘肅日報》,1979年4月10日。
⑥《甘肅日報》,1979年7月23日。
⑦《甘肅日報》,1980年7月3日。
⑧《陰山學刊》,1989年第1期。
⑨《寶雞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6期。
⑩?《甘肅理論學刊》,1990年第2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文藝理論》1990年第6期索引。
?《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1990年第3期。
?《九江師專學報》,1990年第4期。
?《陰山學刊》,1991年第1期。
?《甘肅社會科學》,1991年第4期。
?《張掖師專學報》,1991年第2期。
?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西北師大學報》1993年第2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文藝理論》1993年第5期全文登載,《新華文摘》1994年第2期索引。
?《甘肅社會科學》,2000年第1期。
?《甘肅電大學報》,2001年第4期。
?《絲路論壇》1987年第1、2期,上海《編輯參考》1988年第2期摘載,《新華文摘》1988年第3期索引。
?《絲路論壇》,1989年第1期。
?《寶雞師院學報》,1989年第4期。被《新華文摘》1990年第3期索引;被《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89年第4期索引。
?《爭鳴》,1993年第3期。
?《文學理論與批評》,1994年第5期。并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文藝理論》1994年第4期索引。
?《文藝理論與批評》,2003年第1期。
?1993年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
?《江西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第4期。
?《甘肅電大學報》,2002年第4期。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美學》2003年第3期索引,并于2006年第3期再次索引。
?1991年大慶召開的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年會上宣讀,并收入《甘肅毛澤東文藝美學思想研究專輯》,1993年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被《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通訊》第18期摘載。并獲得1996年甘肅省高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河西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美學》2007年第5期索引。
?《河西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河西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河西學院學報》,2009年第9期。
???????尚延齡:《馬列文藝思想論稿》,甘肅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頁,第122~123頁,第23頁,第200頁,第32頁,第52~54頁,第4頁,第135頁。
????《胡風文藝思想新論》,敦煌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第81頁、第108頁、第133頁、第36~40頁。
?“意見書”或“三十萬言書”。主要分四部分:一、幾年來的經過簡況;二、關于幾個理論性問題的說明材料;三、事實舉例和關于黨性;四、作為參考的建議。前面附有給黨中央毛、劉、周等領導同志的信。共約28萬字。
?李文衡主編:《甘肅當代文藝五十年》文藝理論批評卷第三章第八節“尚延齡的文藝理論研究”專題,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編輯參考》,1988年第2期。
①尚延齡:《馬列文藝思想論稿》序言,甘肅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I206
A
1005-3115(2015)24-004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