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欣 劉冠鋒 溫升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校史館,陜西西安710055)
深入挖掘藏品內涵創新服務社會發展
孟欣 劉冠鋒 溫升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校史館,陜西西安710055)
新形勢下,每個博物館都必須認真思考自身的使命和定位,不斷提升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和感召力,著力改進傳統的藏品展示方法,與公眾保持緊密聯系,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各級博物館應著力挖掘館藏文物內涵,提升展覽展示水平,切實發揮博物館的導向作用;同時還應激活藏品深層基因,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助推社會不斷發展。
博物館;文化展示;藏品內涵
國際博協(ICOM)2014年與2015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分別為“博物館藏品架起溝通的橋梁”(Museumcollections make connections)和“博物館致力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Museums for a sustainable society)。這兩個宣傳口號看似關注焦點各異,但如果我們將其納入時間之流就會發現,構建博物館與公眾及社會發展的建設性關系是國際博協一以貫之的追求與渴望。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博物館必須認真思考自身的使命和定位問題,不斷提升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和感召力,著力改進傳統的藏品展示方法,以便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藏品是博物館為了社會教育和科學研究的目的,根據自身性質,搜集保藏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發展的見證物。①博物館藏品是文化的遺產,收藏它們的目的并非注重其實用性,而是為了強調它們存在的意義和價值。②然而藏品無法言說自己的意義,隨著時光的流轉、歷史的變遷,藏品蘊含的文化內涵需要科學的研究和專業人員的解讀與闡發。目的在于讓民眾不但知悉過往、領會文化之內涵,同時啟迪來者、賡續文明之發展。筆者認為,博物館應從以下方面出發,重新盤活館藏文物資源,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推動社會不斷發展的目的。
藏品是博物館賴以生存的基礎,無論是展示、研究,還是教育、宣講,都離不開藏品。但是藏品不應僅僅是擺在展柜中、躺在庫房里的冰冷存在,而應成為人們發現歷史記憶和文化價值的根源。
博物館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體驗式教育的特性使之獲得了良好的文化傳播優勢——“告訴我,我會忘記;教給我,我可能記住;讓我參與,我才能學會。”(本杰明·富蘭克林《窮理查年鑒》)。因此,博物館在弘揚先進文化、傳遞正能量、提供優秀精神產品、推動社會發展上責無旁貸。
從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命題,到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六中全會對這一重大命題進行深入探索,直至黨的十八大倡導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個人層面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體現了我國對于社會健康有序發展認知的不斷深化。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也是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歷史性探索。
然而,價值觀念并不會自覺地進入人的頭腦,尤其是當今國內、國際局勢紛繁復雜,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解決主導價值觀失范需要全社會特別是文化教育領域發揮更大作用。
博物館基本展覽大多利用地區資源優勢,有的做通史展示,有的做斷代史梳理,也有的是做專項展示。博物館的藏品展示或以古代器物為主,或以近現代藏品居多,但它們都承載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歷史,應深入挖掘藏品內涵,找尋文物深層的意義。作為歷史文化場館,博物館背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執著前行,其本身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最直觀、最生動的時代說明。而展覽中蘊含的矢志愛國、強國富民、服務社會、振興民族的精神,就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的誠摯倡導。通史展覽、專項展覽主題也無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旨歸,以追求精神之花、文明之果為目標。因此,這些展覽的參觀、體驗,帶來的將是擔當的決心、守望的精神和不懈的追求。
對于博物館而言,好的展覽內涵也需要不斷提升的展示水平去配合。為此,可借助場景復原、高科技聲光電以及具有獨特創意的文化產品等作為輔助,協同發力,使展覽更加豐富多彩、引人入勝。不同年代的場景、歷經歲月的藏品會帶領參觀者穿越時空、回溯歷史,在俯首沉思和凝神回望之間深深體味歷史文化的興味。藏品展示和展覽不但要告訴觀眾展出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告訴他們為什么。編輯出版與展覽內容密切聯系的書籍、拍攝精良的音像制品、制作精美的文化創意產品等,都會將展覽的意蘊不斷延伸。而促進社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傳承民族文化的精神內蘊,也在展覽過程潛移默化地流淌進觀眾心中。
隨著各地博物館數量的不斷增加,如何更多、更好地融入社會,進一步發揮博物館蘊藏的文化力量,成為各博物館的共同追求。博物館藏品也逐漸由關注保藏、研究的功能,向注重文化傳播、交流對話、推進社會文明持續發展的方向轉化。“藏品若被利用好,便不再是靜止的對象,而能成為可以引起化學變化的酵母,它們對觀賞者潛移默化的影響巨大……”③
(一)收藏歷史記憶,關注地域傳統,激活文化基因
博物館要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但社會是一個整體性概念,具體到不同的地域則需要考慮本地區的特性。美國著名作家R·W·愛默森指出,城市是靠記憶而存在的。要使一座城市中的民眾分享文化資源、感受文化氛圍,需要從遙遠的歷史中找尋力量。為此,可以文物藏品為中心,通過梳理地緣歷史,做系列文化展覽活動,將展品展示、文化活動、社區宣傳連綴在一起,增加活動整體的力度。通過博物館主題展覽、文化遺產公眾演示及深入社區等形式,多角度、多側面呈現地緣文化的過去與現在,溝通博物館與民眾以及歷史與現在的聯系,也會為社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加強博物館與民間收藏組織藏品流通,提升博物館社會影響力
民間收藏組織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收藏的藏品種類多、品種繁,是文化事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民間組織在服務社會、滿足社會需求及長效運作能力方面還有待發展。博物館與民間收藏組織加強合作,是雙方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深化“走出去、請進來”思路的必然指向。而且在兩者間藏品的流通將更加有利于整合社會資源,不但能使民間收藏組織的運作更加成功,繼而發揮其應有的社會價值,而且能有效提升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
雙方可以舉辦題材豐富、蘊意深厚的展覽,既廣泛吸納多元素文化、又讓博物館文化輻射社會,真正落實建設文化強省所提出的“以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為目標,繁榮文化事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要求。也使民眾走進博物館、內心靠近博物館、真正愛上博物館。
(三)建立博物館館際之間合作共享機制,實現彼此藏品及其他資源共享
每個博物館都具有自身獨特的文化資源,但是一個場館的文化資源是有限的,只有敞開心胸、開門辦館,加強與其他博物館的合作,才能取長補短、互惠共贏。
行業博物館中的高校博物館是近幾年發展比較快的一支力量,由于有大學校園作為依托,高校博物館有著較為活躍的文化力量和相當數量的固定參觀者(學校師生)。但此類博物館藏品數量和等級與專業博物館有著一定的差距,雖然坐擁著數萬人的資源,但場館吸引力需要進一步提升,因此引進“外援”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精良的展品流動展示將不但使館際間資源得到了充分共享利用,而且也將吸引更多國內外參觀者,從而使博物館文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
(四)以藏品為中心,提供優質文化服務,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優勢,促進社會全面發展
博物館的藏品不但可以在本館展示和館際交流中發揮巨大的作用,也可以將本館館藏資源推向社會,實現博物館教育資源的社會共享。博物館可立足館內展品展示,深入農村小學、城市社區,用知識照亮偏遠山區農村孩子的心中夢想,用實際行動為社區民眾撐起一片蔚藍天空。
針對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弱勢群體,博物館應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服務,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共建和諧社會。切實展現博物館深厚的人文文化底蘊,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和奉獻意識。既發揮博物館教育資源的優勢,又為特殊群體、弱勢群體開設第二課堂,真正實現博物館自身的社會服務職能,使博物館的影響力遍及社會不同角落。
相信只要文博行業各方攜手前進,不但能最大限度地拓展文化教育領域的社會效益和文化服務功能,而且能使民眾更好地享受到人類文明與文化發展的成果。
[注釋]
①②王宏鈞主編:《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頁、第7頁。
③雷新:《免費促成中國博物館華麗轉身》,《人民政協報》,2010年5月18日,第A3版。
G265
A
1005-3115(2015)24-00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