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艷玲
(信陽師范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河南信陽 464000)
近年來,在改革開放和消費驅動的雙重作用下,我國的鄉村旅游在數量和規模上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2014年中國旅游產業投資報告》發布的數據表明,2014年全國鄉村旅游接待人數達到12億人次,占國內旅游接待總量的1/3。河南省是傳統的農業大省,全省38 902個旅游資源單體中,70%在農村。全省共有1 863個鄉鎮,近5萬個村莊,鄉村旅游資源十分豐富[1]。為了推進河南省鄉村旅游的發展,河南省旅游局在2013年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鄉村旅游的意見》,爭取在2020年實現鄉村旅游年收入達到1 370億元,直接從業人數達110萬,將河南省打造成全國重要的鄉村旅游目的地。近年來,河南省的鄉村旅游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鄉村旅游開發規劃、旅游產品設計、旅游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新時期的鄉村旅游發展應該從傳統的只追求數量和規模的固定模式中走出來,轉向增強產品品質,加深游客體驗,提高服務效率上來,這就需要從鄉村旅游發展理念、產品設計、行業發展和旅游公共服務等層面進行創新,才能有效地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1912年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出版的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中首次提出了創新理論。熊彼特認為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本質規定,由人口和資本帶來的增長并不等于發展。發展應該是來自于體系內部更深層次的質的變化,即創新,也就是建立新的生產函數,將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引入生產體系,實現新組合。熊彼特為了闡釋“創新”提出了5種創新模式,包括新產品、新生產方式、新市場、新材料及其來源和新組織形式[2]。熊彼特還指出,企業家是創新的主體,是推動創新的智力基礎。
我國對熊彼特創新理論的研究起步較晚,199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中文版《經濟發展理論》,并在序言中指出“創新理論”就是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的“核心”。2005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自此,學術界關于創新理論的研究迅速增加,對于創新的重要性也有了新的認識。根據中國知網的查詢結果,我國關于旅游創新的文章最早出現在2000年,龔振指出旅游創新的實質是不斷更新旅游產品,將旅游資源有限的生命不斷轉化為無限的生命周期[3]。寶貢敏認為旅游創新是旅游競爭中決定旅游經營企業和一個地區的旅游成長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4]。楊穎、莊德林對旅游創新體系的構建和構成要素進行了研究,認為旅游創新涉及企業、網絡和系統3個層面。企業是創新活動的根本和核心單元,網絡為合作創新提供要素流動路徑,系統則關注創新的外部經濟、文化、法律等宏觀環境[5]。宋慧林、宋海巖用文獻分析法總結了國外近20年的旅游創新成果,歸納出大多數學者都認可的關于旅游創新的5種基本類型:產品/服務創新、市場創新、管理創新、過程創新和制度創新,認為興起于21世紀90年代的旅游創新研究順應了現代旅游產業發展的趨勢,并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旅游業創新是解決旅游業現代化過程中所面臨的諸多挑戰的必由之路[6]。關于鄉村旅游創新,諸丹、袁力倡導通過農業與旅游在創意領域的融合,促進鄉村旅游深度開發[7]。孫梅紅對我國的鄉村旅游發展創新策略進行了研究,指出應該加強對環境污染的監管,開發多樣化旅游產品,注重市場營銷策略的運用,以及通過多種方式培養鄉村旅游人才[8]。陳雪鈞從產品創新、經營創新、市場創新、供應鏈創新、組織創新5個方面構建了鄉村旅游創新路徑模型[9]。
從以上研究的成果來看,旅游學術界對創新理論之于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意義有很深刻的認識,也提出了一些鄉村旅游發展創新的具體策略和方法。但是,旅游業不同于傳統的制造業和其他服務業,鄉村旅游作為我國旅游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創新更要考慮行業特點,應從鄉村旅游發展創新理念、鄉村旅游產品微觀層面、鄉村旅游行業中觀層面以及政府管理宏觀層面等進行綜合考慮。在旅游生活常態化和旅游需求多元化的時代大背景下,新的旅游需求不斷出現。河南省的鄉村旅游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旅游者的多元化和個性化需求,必須要進行創新,在建設美麗中國和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歷史機遇下,更好地實現鄉村旅游在打造現代農業以及帶動城鎮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1 鄉村旅游投資規模、旅游收入以及農民收入不斷增加 2012年河南省鄉村旅游投入建設資金達87.11億元,培育旅游特色村51個,發展“農家樂”12 784家,帶動51.4萬農民就業。2013年全省鄉村旅游接待游客7 132.33萬人次,同比增長13.5%,創收340.28億元,同比增長29.9%。以洛陽市欒川縣為例,該縣以打造“全景欒川”為基本理念,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通過深入開展“清潔家園,美麗鄉村”活動,累計投入15.3億元,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的生產生活環境。其中,被譽為“全國農家賓館第一村”的重渡村,2000年村民人均收入不足400元,如今依托重渡溝景區,全村90%左右的村民從事鄉村旅游業,人均收入達到3萬元。2014年,欒川縣新發展農家賓館132家,增加床位6 000余張,全年接待游客951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50.7億元。
2.2 “百村萬戶”旅游富民工程成效顯著 2010年2月,河南省啟動“百村萬戶”旅游富民工程,扶持100個特色旅游村、10 000戶農家開展鄉村旅游,為農村提供10萬個就業崗位。“百村萬戶”旅游富民工程實施以來,通過加大對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對鄉村旅游經營人員進行培訓、制定《河南省鄉村旅游服務質量等級評定與管理規范》以及百村萬戶鄉村旅游線路展示等措施和活動,在鄉村旅游規劃、布局以及鄉村旅游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寶貴的經驗,迅速地推動了鄉村旅游發展。其中,開封市蘭考縣在實施“百村萬戶”旅游富民工程中,積極推動“農家樂”項目的建設,通過加大對鄉村公路的修建,擴大蘋果種植面積,引進櫻桃新品種等措施,推出鄉村休閑生態游、農家風情體驗游、農產品采摘游等旅游線路,有效地提高了鄉村旅游的綜合效益。
2.3 鄉村旅游新業態不斷涌現 隨著后工業時代和旅游散客化時代的到來,鄉村旅游需求已經從傳統的觀光、采摘、垂釣等轉向休閑、教育、體驗、科普、養生等多層次需求。在新的鄉村旅游需求推動下,河南省出現了汽車營地、葡萄酒莊、教育農莊、森林SPA、家庭農場、鄉村商務會所等能滿足不同消費群體需求的鄉村旅游新業態。2013年入選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的鞏義市匯馨芳香世界,以打造芳香文化為主題,現已形成了融餐飲服務、休閑度假、農事體驗與農產品加工、婚紗攝影等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模式的現代鄉村旅游觀光園區,僅2014年上半年,匯馨芳香世界接待游客人數就達8萬人,休閑農業銷售收入達到3 000萬元以上。這些蓬勃發展的鄉村旅游新業態,極大地豐富了河南省鄉村旅游產品體系,推動了河南省鄉村旅游產業的優化升級。
2.4 鄉村旅游典型示范效益明顯 近年來,洛陽欒川縣重渡溝村、信陽郝堂村、焦作陳家溝村、漯河南街村、新鄉郭亮村等已經成為全國知名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其中,“欒川模式”成為縣域旅游經濟發展的重要代表和學習典范。欒川縣以1992年雞冠洞的開發為起點,在20多年的時間里經歷初創、快速發展和轉型提升3個階段,“黨政主導、部門聯動、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發展”的“欒川模式”,使得欒川從一個國家級重點貧困縣,一躍成為全國知名的旅游強縣。2005年3月19日,“欒川模式”旅游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此次研討會吸引了全國60多家新聞媒體爭相報道。“欒川模式”作為中國旅游業在縣級發展的樣板和典型,一經推出即在全國旅游界引發了巨大的震蕩,先后共有100多個縣、市紛紛到欒川考察、取經[10]。2013年3月,欒川縣出臺了《關于建設全景欒川的意見》。“全景欒川”是對“欒川模式”的創新發展,通過創建“全景欒川”,為當地經濟轉型升級、破解鄉村旅游發展瓶頸提出了新的思路和途徑。2015年“全景欒川”作為典型案例被寫入全國旅游管理專業碩士(MTA)經典案例叢書,為我國學者研究鄉村旅游和縣域旅游經濟提供了優質的素材,也進一步推升了欒川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3.1 鄉村旅游創新理念不科學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的鄉村旅游已經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然而,提及發展鄉村旅游,就在農村大搞“農家樂”、建景區、修水泥路、建賓館的做法在河南省并不鮮見。在進行鄉村旅游開發時,只關注到游客的視覺體驗,強調鄉村自然環境的美化,忽視了鄉村整體文化氛圍和服務水平對游客的吸引力。此外,在新農村社區建設中,擯棄千百年以來形成的順應自然、生態和諧的傳統村落格局,統一規劃成聯排房、歐式小別墅等現代民居,導致一些原本很古樸的鄉村小鎮過于洋化,難以體現地域性的農業特色和文化特色,失去了鄉土景觀的原生性。以上做法不僅偏離了“美麗鄉村”建設的基本要義,使鄉村旅游景觀出現同質化、單一化的問題,也影響了游客體驗,不利于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3.2 鄉村旅游產品缺乏整合 目前,河南省鄉村旅游產品在數量上和類型上都具有優勢,但依然存在產品同質化、品牌知名度低、文化內涵和體驗性不足等問題,有待進一步整合。從整體發展形勢來看,觀光類鄉村旅游產品依然占據主導地位,細分化和多樣化的產品格局還未形成,致使游客的休閑度假、健康養生、商務會議、考察研學等新型的旅游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另外,鄉村旅游景區、景點對門票經濟依賴明顯,相關配套產品和輔助產品較為缺乏,部分鄉村旅游經營者難以為游客提供高品質的服務體驗,使得游客逗留時間短,消費環節少,重游率低。
3.3 鄉村旅游產業鏈發展不完善 鄉村旅游產業鏈實際上是以鄉村旅游核心企業為基礎,承擔為游客提供不同休閑需求的價值創造功能的相互內在聯系的產業共生體,通過對信息流、客源流、物質流的鏈條連接,形成具有一種內在相互聯系(互補、競爭、協作等)企業的集合[11]。鄉村旅游企業是鄉村旅游價值鏈的發展基礎,然而,河南省鄉村旅游企業大多是采取分散經營的模式,總體規模較小。經營者以當地居民為主,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缺乏現代管理和品牌建設理念,鄉村旅游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低,總體競爭力不足,難以形成引領創新的龍頭企業。從河南省鄉村旅游產業鏈的構成來看,還是以傳統的餐飲、食宿部門為主,商貿、娛樂產品附加值較低,產業鏈過短、過窄,上下游產業部門的合作和互動較少,削弱了鄉村旅游產業的關聯帶動作用。
3.4 鄉村旅游公共服務水平相對較低 旅游公共服務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會組織提供的,以滿足旅游者共同需求為核心,不以營利為目的,具有明顯公共性的產品和服務的總稱[12]。在河南省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旅游公共信息要素、旅游基礎設施保障要素、旅游公共安全要素、旅游推廣營銷等公共服務的提供與鄉村旅游者的需求之間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以旅游公共信息要素的提供為例,部分地市的旅游網站所提供的鄉村旅游景點介紹內容陳舊,信息內容不完善,甚至缺乏電話號碼、地址等基本信息,還有一些景點鏈接無法打開,直接影響了游客的信息收集。此外,鄉村垃圾收集與污水處理、無線網絡、現代物流等旅游基礎保障設施建設還較為落后,影響了鄉村旅游者的旅游體驗質量和游客滿意度。
4.1 引導鄉村旅游發展理念創新 當前,以國民消費為基礎的大眾旅游正在從初級階段向中高級階段演化,這個階段的總體特征可以表述為:旅游經濟運行正在從一個封閉的體系走向開放的世界[13]。在這樣的新形勢下,鄉村旅游發展的理念也應該更加開放。因此,要突破傳統的、狹隘的鄉村旅游資源觀。鄉村旅游實質上是對農業、鄉村環境和文化資源按照城市居民的需求進行重新組合和再造,以挖掘鄉村內生發展潛力[14]。在進行鄉村旅游資源開發時,注重對其“生產、生活、生態”功能的挖掘,將整個鄉村環境都納入到旅游規劃中,打造“全域旅游”、“全景旅游”;另一方面,要用生態化理念引領鄉村旅游的發展。按照“3R”(Reuse,Reduce,Recycle)原則,發展循環經濟,利用綠色食品、生態民居、綠色交通、清潔能源等要素打造自然和諧的鄉村旅游環境,增強鄉村旅游產品對游客的吸引力,實現社會、經濟、環境三大效益的協調統一。
4.2 實施鄉村旅游產品創新 近年來,旅游消費主體和旅游消費需求都出現了較大的變化。“80后”、“90后”逐漸成為鄉村旅游消費中的重要群體,他們更加注重旅游過程中的體驗和參與,渴望釋放壓力,獲得印象深刻的旅游經歷。此外,還有一些家庭休閑度假、養生保健、研學考察等多元化的旅游需求也不斷出現。因此,河南省鄉村旅游產品創新應立足于自然風光、農業生產勞作方式、傳統民俗風情等資源,以旅游消費需求為導向,設計和開發出能滿足不同旅游需求的產品。一是對原有的產品進行升級換代,推陳出新;二是融入現代創意,開發出鄉村客棧、鄉村影院、鄉村自駕營地、鄉村旅游攝影、鄉村拓展運動基地等新的鄉村旅游產品;三是深化與農業、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相關融合,打造第六產業,發展鄉村旅游新業態,提高鄉村旅游產品附加值。
4.3 加快鄉村旅游產業結構創新 旅游產業結構是指旅游經濟各部門、各地區、各種經濟成分及經濟活動各個環節的構成與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關系,主要包括旅游地區結構、組織結構、產品結構、所有制結構和行業結構等[15]。加快河南省鄉村旅游產業結構創新,要在構建完善的鄉村旅游產品體系基礎上,在政府主導的前提下,編制鄉村旅游產業集群發展規劃,吸引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鄉村旅游企業參與,形成具有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的鄉村旅游產業集群,進而提高河南省鄉村旅游的總體競爭力;重視“食、住、行、游、購、娛”傳統六要素在鄉村旅游產業中的構成比例,引入“商、養、學、閑、情、奇”旅游新六要素,延長鄉村旅游產業鏈。培養鄉村旅游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高鄉村旅游產品的科技含量,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系統,促進鄉村旅游資源的優化配置,推動河南省鄉村旅游產業結構創新。
4.4 推進鄉村旅游公共服務創新 發展鄉村旅游公共服務不僅有利于提升鄉村旅游品質,還能進一步推動鄉村經濟建設,改善鄉村環境與村民生活質量,促進城鄉統籌發展[16]。政府和旅游行政部門在鄉村旅游公共服務創新中,要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游客需求,推動智慧鄉村旅游建設。在鄉村旅游目的地實現無線網絡wifi覆蓋,設立WAP網、手機APP客戶端等智能化服務設施,搭建鄉村旅游電子商務平臺,為游客和鄉村旅游經營者提供更為全面、快捷、便利的信息服務;增加對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并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中體現創新和創意。完善旅游交通,滿足徒步、騎行、自駕等不同旅行方式游客的需求;注重鄉村旅游目的地的安全設施建設,及時為游客發布極端天氣、地質災害、突發事件等預警信息,加大對鄉村旅游經營企業的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的監督和檢查力度,為游客提供安全的旅游環境;同時,定期聘請業內專家和相關學者對鄉村旅游經營者進行消防安全、現代管理、服務禮儀等方面的培訓,加強對鄉村旅游經營者的生態教育,提高其服務水平和環保意識。
旅游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指標,發展鄉村旅游能夠實現居民“看得見山,望得到水,留得住鄉愁”的美好愿望。河南省作為我國的農業大省,應把握住歷史機遇,利用資源優勢,因地制宜,通過理念創新、產品創新、產業結構創新、旅游公共服務創新等實現鄉村旅游的優化升級。除此之外,河南省鄉村旅游還要與城鎮化建設協調發展,通過政府主導,相關利益主體協同參與創新,發揮鄉村旅游在城鎮化進程中美化環境,促進農民增收,傳承和發揚中原文化的重要作用。
[1]蓬勃發展的河南鄉村旅游業[EB/0L](2014-09-16)[2015-05-20].http://newpaper.dahe.cn.
[2]代明,殷儀金,戴謝爾.創新理論:1912-2012紀念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首版100周年[J].經濟學動態,2014(12):143 -149.
[3]龔振.加強旅游創新,發展國際旅游[J].經濟問題探索,2000(2):119-121.
[4]寶貢敏.論現代旅游創新的方向[J].貴州社會科學,2006(1):9-11.
[5]楊穎,莊德林.旅游創新體系構建及相關要素分析:以上海、南京為例[J].生態經濟,2011(1):41 -44.
[6]宋慧林,宋海巖.國外旅游創新評述[J].旅游科學,2013(4):1 -12.
[7]諸丹,袁力.現代農業發展方式創新:創意農業助推鄉村旅游升級發展:以四川省成都市為例[J].農村經濟,2009(9):54 -56.
[8]孫梅紅.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概況及創新性發展策略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29):60 -62.
[9]陳雪鈞.基于創新理論的鄉村旅游創新路徑:以重慶市為例[J].江蘇農業科學,2012(9):391 -393.
[10]鄒統釬.全景欒川:縣域旅游目的地發展經典案例[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4:17 -20.
[11]王兆峰.旅游產業集群的生態化研究[J].管理世界,2009(9):170-171.
[12]李爽,黃福才,李健中.旅游公共服務:內涵、特征與分類框架[J].旅游學刊,2010(4):20-26.
[13]戴斌.依法興旅、依法治旅的時代背景、戰略目標與路徑選擇[J].旅游學刊,2015(3):1-2.
[14]房艷剛,劉繼生.基于多功能理論的中國鄉村發展多元化探討:超越“現代化”發展范式[J].地理學報,2015(2):257-270.
[15]王大悟,魏小安.新編旅游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6]王瑩,秦勤.鄉村旅游公共服務供需現狀與對策研究:基于浙江龍泉“農家樂”特色村的調查[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19):8220-8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