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偉,商慧文,謝利麗,李建華,王龍飛,張 凱,張慢慢
(1.河南省煙草公司許昌市公司,河南許昌461000;2河南農業大學煙草學院,河南鄭州450002)
產業集群是特定產業中互有聯系的公司或機構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種現象[1-2]。產業集群是世界經濟發展中一個顯著的經濟現象,集群式發展的優勢給產業注入了新的動力[3]。煙草產業是河南省的支柱產業之一,以豫中煙區為代表的河南濃香型煙葉,風格特色突出,配伍性好,在中式卷煙配方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4]。許昌地處河南省中部,種植煙葉歷史悠久,煙葉生長條件得天獨厚,所產煙葉色澤金黃、油潤豐滿、香氣濃郁、吃味醇和,是“濃香型”煙葉的典型代表[5]。2008年以來,全市累計種植煙葉超過100萬畝,實現稅利超過50 000萬元,為全省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煙葉是煙草產業供應鏈的起始點,在整個產業中處于重要的基礎地位,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烤煙產業集群化發展是煙草業發展的必然方向,也是提高烤煙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之一。近些年來,產業集群在農業方面的研究逐漸得到重視并不斷深入[6-7],已有學者對茶葉[8]、蔬菜[9-10]和果業[11]等產業集群進行了研究,但針對烤煙產業集群分析的報道較少。筆者分析了許昌煙區現代煙草農業建設概況,對許昌煙葉產業集群建設規劃進行研究,為提高許昌煙葉競爭力及卷煙質量提供理論依據。
1.1 烤煙生產概況 許昌全市耕地面積27.03萬hm2,宜煙面積15.31萬hm2,占耕地面積的57%,包括襄城縣、禹州市、許昌縣、鄢陵縣4個植煙縣(市)。2008~2012年,全市累計種植煙葉4.15萬hm2,收購煙葉214.5萬擔(1擔=50 kg),上等煙比例48.01%,實現煙葉稅40 951.53萬元,其中襄城縣、禹州市、許昌縣、鄢陵縣累計種煙面積分別占66%、17%、14%、2%,累計收購面積分別占66%、17%、17%、2%。
作為濃香型煙葉產區的重要代表,許昌煙區煙葉濃香型風格明顯,香氣質好、沉溢濃郁,香氣量足、豐滿厚實,雜氣小、余味舒適、刺激性較輕,工業可用性好,綜合得分居河南省第一。2007~2011年,許昌煙區累計向8家卷煙工業調撥煙葉189.81萬擔(9 490.5萬kg),主要集中在河南中煙工業公司、上海煙草(集團)公司、紅云紅河煙草(集團)公司、吉林中煙工業公司、貴州中煙工業公司等工業企業,調撥量173.48 萬擔(8 674.0 萬 kg),占總調撥量的91.39%。
1.2 烤煙生產基礎設施建設 2005~2012年,許昌市共建設煙水項目、密集烤房、煙葉育苗大棚及購置煙草農業機械等煙葉生產基礎設施項目23 636個,項目總造價達69 056.95萬元,煙草行業累計投入55 831.39萬元,其中國家局補貼33 405.44萬元,省局補貼1 191萬元,市局補貼21 234.95萬元。
煙葉基地建設從工商合作到工商研合作、從工商聯辦基地到基地單元建設、從單純基地建設到“四位一體”綜合建設、從注重完成調撥計劃到注重質量特色的轉變,有效解決了煙葉質量水平與工業生產需求之間的矛盾;煙葉生產信息化建設實現了市、縣、基層煙站3級聯網,做到了煙葉生產、收購、調撥全過程、全方位、全業務覆蓋,為煙葉生產技術人員和煙農提供煙葉生產形勢、政策、法律法規、煙葉生產技術、氣象分析災害預警等服務;通過積極推行煙葉生產政策性保險、建立氣象預警及防雹增雨體系和病蟲害預測預報網絡體系,切實減輕突發性災害給煙葉生產造成的損失;通過煙葉收購站基層建設和基層管理,提高工作人員素質水平,為保障煙葉收購工作任務的順利完成、提高煙葉收購質量提供重要基礎。
1.3.1 主要成就。通過積極的探索實踐,初步理清了以創建濃香型煙葉“龍頭市”,鍛造“百年濃香”煙葉品牌,實現煙葉原料供應基地化,煙葉品質特色化,生產方式現代化為目標的生產發展思路;初步形成了以“規模種植、設施配套、機械作業、專業服務、信息管理”為基本特征,以“工商研、產學研、農工商”深度合作為主要支撐,以“整縣推進、單元建設”為主要形式的煙葉產業集群發展格局;較好地落實了濃香型煙葉生產的關鍵技術,科技支撐能力明顯增強,經濟效益明顯增長。
1.3.2 存在的問題。一是在煙葉產業集群建設的整體規劃上,思想不夠解放,系統性、創新性不夠強;二是“品種、生態、技術”等關鍵環節沒有取得重大突破,品牌意識需要進一步增強;三是在生產組織管理形式上,規模化、集約化水平還不夠高,專業化服務體系還不夠完善;四是存在套種、連作等落后的生產習慣;五是基層煙葉生產技術隊伍人員偏少、技術素質不高,基層管理比較薄弱,與現代煙草農業發展不相適應。
1.4 優勢與潛力分析 許昌煙葉優勢與發展潛力主要表現在:①煙葉品質獨特。許昌煙葉濃香型質量風格在中式卷煙配方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降低卷煙危害,是名優品牌卷煙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②土地資源豐富。目前許昌的4個種煙縣(市),適宜種植煙葉的的耕地面積16.10萬hm2,常年種植煙葉1.00萬hm2,僅占宜煙耕地面積的7%。從土地資源總量看,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很好的輪作條件。③生產條件優越。煙區大部分在平原、丘崗區,有利于現代煙草農業建設。近幾年煙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水平提高,為煙葉生產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④產業優勢突出。許昌煙草產業完整,門類齊全,專家隊伍力量雄厚,煙農生產技術水平較高,有效地保證了濃香型煙葉生產技術的研究和推廣落實。
2.1 指導思想 借鑒工業管理理念,統籌農業生產要素,整合煙草產業鏈條,深化工商合作機制,打造煙葉產業集群,鍛造百年濃香品牌。
2.2.1 總體目標。通過建設使產業集群煙葉全部進入“中華”、“云煙”、“黃金葉”、“長白山”等重點品牌卷煙配方,原料供應基地化達到100%,實現煙葉質量特色化;產業集群區內基礎設施綜合配套,煙農合作社專業化服務面積達到100%,每公頃勞動用工降到15個以下,實現煙葉生產全程機械化;產業集群生產技術標準和產品質量標準領跑河南煙區,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注冊“百年濃香”煙葉商標,弘揚“百年濃香”煙草文化,“百年濃香”煙葉品牌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成為國內知名煙葉品牌。
2.2.2 “三化”建設目標。在實現“一基四化”的基礎上,實現“三化”建設目標:①原料供應基地化。在產業集群區內,與知名卷煙工業企業合作建設基地單元11個,原料供應基地化達到100%,形成綜合完善的基地單元管理體系。②煙葉品質特色化。在產業集群區內,綜合運用環境科學技術、生物技術和現代農業技術,研究建立濃香型煙葉的產品標準、技術標準、生產質量控制、產品質量檢測、質量追蹤等相關體系,獲得有機煙葉國家認證和農產品地理標志國家認證。③生產方式現代化。在產業集群區內,積極爭取和充分利用大農業和煙草行業的優惠政策,大力發展現代煙草農業。每畝基本煙田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達到2 000元以上,實現煙田、煙水、煙路、煙林、煙炕、煙機、煙場、煙險等8大基礎工程綜合配套。種煙專業戶、家庭農場和種植合作社3大種煙主體達到種煙面積的100%,煙葉生產各個環節的專業化服務率達到100%,實現煙葉生產全程機械化,煙葉生產信息化管理全面覆蓋,每公頃勞動用工減少到15個以內。
2.2.3 其他目標。主要包括:①煙葉產量、質量目標。煙葉地均產量2 250 kg/hm2以上,地均產值37 500元/hm2以上。煙葉等級結構合理,上等煙比例40%以上,上中等煙比例95%以上;化學成分協調;濃香型風格突出;煙葉安全性好。②基層建設目標。全市整合建設10個煙葉工作站。煙葉工作站達標率80%以上,優秀率20%以上;專業技術人員中專以上文化程度比例80%以上,大專以上文化程度比例50%以上。通過職業技能鑒定的技能人員60%以上;有初級技術職稱的人員30%以上;有中級技術職稱的人員10%以上。③投入水平。基礎設施建設和煙葉生產補貼投入以滿足產業集群區基地單元煙葉生產需求為目標。
3.1.1 自然資源。產業集群最基本的自然資源即許昌市獨特的生態和地理條件,許昌市屬北暖溫帶季風氣候區,熱量資源豐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具有適宜的沙壤和輕壤土質,香型風格突出,具有優質濃香型生產比較理想的氣候、土壤等生態條件。歷史上,許昌烤煙色澤金黃,厚度適中,油分充足,香味濃郁,吃味醇和,成為“中華”卷煙配方的主料煙葉,一直沿用至今。許昌煙葉是我國濃香型煙葉的典型代表。
3.1.2 基礎設施。為推動許昌煙草由傳統手工為主向機械化現代煙草農業轉變,加快發展現代煙草農業產業集群建設,許昌市煙草嚴格按照國家、省煙草專賣局的統一安排部署,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煙田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從組織機制、資金整合、建設管理、建設規模、建后管護上積極探索和努力創新,間接帶動了其他農作物的經濟效益。
3.1.3 人力資源。許昌煙草目前在行業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學科帶頭人1~2名;國家級生產、分級技術能手2~3名;具有中高級專業技術資格人數30名以上;高級工、技師30名以上;技術輔導員300名以上。許昌是我國烤煙種植的發祥地,種煙歷史悠久,從事煙草種植的煙農數量多,技術水平熟練,管理上經驗豐富。另外,在許昌市,其他煙葉相關企業有河南中煙許昌卷煙廠、天昌國際煙草有限公司,許昌煙草機械有限責任公司,河南卷煙工業煙草薄片公司,河南省煙草職工培訓中心,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煙草研究所等。這些企業的人力資源將會在某種程度上促進許昌煙葉產業集群的發展。
3.2 需求條件 根據邁克爾·波特的相關理論,產業集群的發展往往有一個龐大的需求市場作支撐,上游可追溯到原料,下游可擴展到銷售和服務。許昌市煙葉產業集群的上游,主要是煙葉的種植主體煙農,煙葉是煙區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隨著現代煙草農業的發展,煙葉的發展更是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產業集群的下游主要是煙葉的銷售對象煙草工業企業,卷煙工業企業在煙草發展中起主體作用,煙葉生產的質量和數量等目標是根據工業企業的需求而不斷更新變化的。卷煙工業企業需要原料,煙葉的生產和發展狀況關系著卷煙工業企業的發展。另外,煙草作為一種特殊的經濟作物,是國家和地方財稅的主要經濟來源,政府的財稅收入需要煙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3.3.1 宏觀支撐性群體。
(1)市場支撐。卷煙工業企業。卷煙工業企業是煙葉產業集群發展的市場支撐,一方面,如何滿足工業需求,適應市場行情,與各個工業企業做好交接,是煙葉生產的目標;另一方面,卷煙工業作為煙葉的加工企業是煙葉產業集群發展的市場支持。許昌煙草供應多家工業企業,包括河南中煙、上海煙草集團、紅云紅河集團、貴州中煙、陜西中煙、山東中煙、湖南中煙、安徽中煙、浙江中煙、吉林中煙等。
(2)科技支撐。許昌市煙草公司有專門從事煙葉研究的科研中心,從事煙葉的育苗、大田管理、采收、烘烤等基礎應用環節的技術研究和指導,近幾年,許昌市公司更加重視對濃香型優質特色煙及生態煙葉關鍵特色技術的開發研究。許昌市煙草公司經常與河南省煙草公司煙草研究所合作從事煙草品種的研究,篩選特色優良的新品種,從品種上進行科技創新。除了以上科研平臺,許多從事煙草機械及烤房研發和生產的企業對煙葉生產的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起直接的促進作用,如江蘇科地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提供的密集烤房、育苗大棚、農機、裝煙裝置等設備對許昌煙草產業集群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產業集群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要進行科技創新,創建科研平臺,充分發揮自主創新能力,合理利用其他企業的科技成果。
(3)教育支撐。許昌市有河南煙草職工培訓中心,鄭州市有煙草總公司職工技術培訓中心,這些培訓機構為人才的培養和教育提供了平臺。另外,位于鄭州市的河南農業大學煙草學院在煙草方面屬于全國一流的學院,擁有多名全國知名的煙草專家、教授。教育促進了煙葉產業集群的發展。
3.3.2 微觀支撐性群體。從微觀上講,煙葉產業集群主要涉及上游的生產鏈和下游的產品鏈。上游涉及到煙草種子的選育、育苗、農藥化肥、農機以及烤房等產業。目前,煙葉產業集群的發展商處于初級階段,漂浮育苗物資,農膜、農藥、化肥以及烤房都需要從集群外部購買。下游關系到煙葉產品的運輸,煙草(包括煙桿)廢料的再加工,濃香型品牌的宣傳,以及利用育苗大棚種植高檔蔬菜的產業,利用閑置密集烤房進行食用菌種殖和蒜黃種植的輔助產業。產業集群下一步將重點開拓上游產業,深化發展下游產業,如有機肥料的生產、服務煙農的專業合作社、循環產業鏈、品牌宣傳陣地以及新農村建設等。目前,許昌產業集群的規劃側重點為圍繞生產涉及到的基地單元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生產模式等,以及圍繞產品的品牌培育工作。
3.4 政府和機遇 政府和機遇是2個外部因素,對產業集群的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河南省人民政府已經把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寫進“十二五”規劃,許昌市委、市政府把煙葉產業集群建設作為全市10個農業產業化集群之一,高度重視,大力支持,出臺扶持政策,包括用地、用電、財政扶持、金融支持、科技支持等。
4.1 地域布局規劃 以重點卷煙品牌原料需求為導向,按照生態條件、地形地貌、土壤類型和煙葉質量特色相似性規劃基地單元,全市共規劃建設11個基地單元,煙葉種植面積和收購量穩定在1.27萬hm2、54萬擔(2 700萬kg)左右。其中襄城縣有6個,分別為汾陳單元、王洛單元、十里鋪單元、穎陽單元、雙廟單元、里川單元;許昌縣有2個,分別為椹澗單元、榆林單元;禹州市有2個,分別為范坡單元、小呂單元;鄢陵縣1個,為只樂單元。
4.2 工程項目建設規劃 產業集群的工程項目建設包括產業主鏈的建設和產業延伸鏈的建設,產業主鏈建設的重點是基地單元建設和8大基礎設施建設規劃。
基地單元建設規劃按照“生態優良、宜煙種植;以煙為主、3年輪作;設施配套、集中連片;合理利用、用養結合”的原則,根據許昌市土壤現狀,結合煙葉生長所需的土壤條件,依據目的性與實用性相結合、土壤與環境相結合、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原則制定基本煙田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建立基本煙田檔案和基本煙田保護制度優化種植布局,加強建設保護,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其中襄城縣、禹州市、許昌縣、鄢陵縣規劃基本煙田面積分別為 1.93 萬、0.67 萬、0.67 萬、0.33萬hm2。
8大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主要圍繞煙水工程建設、機耕路建設、育苗工場建設、集群烤房與烘烤工場建設、煙草農機具和服務形式建設、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煙葉基層站建設8項建設規劃展開,通過8大基礎設施的建設,形成集群化煙葉生產的有機整體,推進煙葉生產現代化進程的發展。
4.3 運作模式規劃 按照“統分結合、雙層經營、專業合作”的原則,規劃煙葉生產組織形式和專業化服務方式。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促進土地流轉,推進適度規模種植。尊重煙農主體地位,因地制宜,培育種煙專業戶、煙葉農場和種植合作社3大種煙主體,提高專業化分工和集約化經營水平,達到種煙專業戶種煙面積占40%以上;煙葉農場種煙面積占25%以上,種植專業合作社種煙面積占25%以上,傳統種煙農戶種煙面積控制在10%以下。
4.4 市場建設規劃 首先明確銷售市場的布局,目前,許昌煙草供應河南中煙、上海煙草集團、紅云紅河集團、貴州中煙等11家左右卷煙工業企業,優質特色煙開發供應3家(河南中煙、上海煙草集團、紅云紅河集團);其次要充分發揮工業主導、產區主體和科研主力作用,全面提升煙葉質量水平,切實提高煙葉資源配置效率,滿足中式卷煙重點骨干品牌發展需要;再次要注重重點品牌的培育,如河南中煙的“黃金葉”品牌、上煙集團的“中華”品牌及紅云紅河集團的“云煙”品牌,以有效引導煙葉產業的發展。
4.5 創新體系規劃 創新體系包括技術創新和生態創新。技術創新包括開展重點技術課題,如特色品種研究、煙田生態系統維護研究、提高煙葉鉀含量研究、精準生產技術研究和烘烤工藝改進研究等,建設高標準科技示范園區、健全完善技術推廣體系;生態創新包括循環產業鏈建設,如借助緊臨河南省生豬產業群的優勢,利用生豬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糞便等廢棄物和煙葉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煙桿和不適用煙葉等廢棄物,經過科學合成加工處理,生產用于煙葉、蔬菜等多種作物有機肥料,提升產品質量,打造出一條優質農業(GAP)循環經濟鏈條,“三區合一”新農村建設,使紫云山風景區、煙葉產業集群和社區三區合一,打造成“有山有水有文化有特色”、“宜居宜游宜業”的“四有三宜”社區。
4.6 效益預算規劃
4.6.1 經濟效益。通過產業集群建設,煙葉單產由2 250 kg/hm2增加到2 625 kg/hm2,地均產值增加5 812.5元/hm2,稅收增加85.25元。每公頃煙葉直接經濟效益達到18 341.25元。除此之外,通過煙葉產業集群建設帶動糧食作物的增產增收,提高經濟效益;提高煙葉育苗大棚等輔助產業經濟效益及煙葉機械經濟效益。
4.6.2 生態效益。通過煙葉產業集群建設,完善基本煙田保護制度,綜合配套基礎設施,建立以煙為主的耕作制度,煙葉生產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病蟲害農業防治和生物防治達到80%以上,減輕化學農藥對環境的污染;煙田秸稈利用率達到80%以上,生物肥、有機肥使用達到100%,不斷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強土壤保育能力,土壤質量水平進一步提高;水利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灌溉水利用系數大幅提高,制約煙葉生產發展的煙田水土流失、土壤板結、水源浪費等問題得到較好解決;推行密集烤房余熱共享技術,節約煤炭資源,減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排放。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調控作用,維護生態與經濟平衡,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促進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4.6.3 社會效益。通過煙葉產業集群建設,全市基本煙田基礎設施得到徹底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現代化裝備水平大幅度提高,為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了條件,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為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煙葉產業集群建設,特別注重投資的公益性,以工業化理念組織煙葉生產,不斷提高科學化和專業化水平,以求達到投資社會效益最大化,激活了生產要素,促進了農民增收,為工商業反哺農業提供了寶貴經驗。煙葉產業集群建設,能夠增強煙葉生產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保護煙農種煙積極性,增加煙農收入,穩定煙葉種植面積,提升煙葉生產整體水平,提升優質濃香型煙葉市場競爭能力,為許昌煙區的長遠發展拓寬了生存和發展空間。
5.1.1 加強組織領導。為確保許昌市煙葉產業集群規劃建設的順利實施,市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副市長牽頭、各有關部門和各有關縣(市)政府負責人參加的“許昌市煙葉產業集群”建設工作領導組,由主管副市長任組長,市煙草、財政、電力、交通、水利、農業、農機、林業、氣象等單位的負責人為成員,統一組織協調許昌市煙葉產業集群建設工作。各有關部門主要領導是第一責任人,分管領導要具體負責,具體督導,具體參與,相關部門負責具體組織實施,檢查指導,確保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各種煙鄉(鎮)組建相應的組織領導和工作機構,明確鄉(鎮)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分管領導是直接責任人。在扶持激勵政策、煙區規劃布局、人力資源配備等方面科學安排,進一步分清責任,制定獎懲,各級層層制定考核措施,層層簽訂責任狀,對各級主要領導、分管領導、以及有關部門加強考核,做到“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
5.1.2 營造濃厚氛圍。要大力開展宣傳動員,使社會各界明確許昌市煙葉產業集群建設工作的重要意義和建設目標,積極投身到建設工作中來。要通過電視、網絡、報刊等多種新聞媒體加強宣傳報道,認真總結經驗,及時交流推廣,營造濃厚氛圍,提高發展水平。
5.1.3 精心組織實施。煙葉產業集群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各級、各部門要遵循客觀規律,善于用經濟、法律的辦法管理和指導工作,不斷提高決策能力和執行水平。要加強對許昌市煙葉產業集群建設工作的研究,不斷發現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提高工作效率。要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的作風,改進領導方式和領導方法,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真抓實干,狠抓落實,切實把許昌市煙葉產業集群建設工作抓緊、抓實、抓好。
5.1.4 完善配套服務。在煙葉產業集群建設的過程中,要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水、電、路、林、氣等基礎設施投資向煙葉產業集群內傾斜。建立促進煙草產業化集群發展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中介服務機構的功能,支持金融、法律、會計、物流、信息服務、技術輔導中心等配套服務體系向農業產業化集群拓展,提供優良服務。推動煙草產業化龍頭企業采取多種形式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接,鼓勵和支持煙草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相融合,增強輻射帶動能力。
5.1.5 加強檢查監督。市政府將組織相關部門組成建設工作督查組,建立工作落實檢查督導機制,制定檢查考核辦法,定期組織檢查考核,嚴格考核獎懲。各單位、各部門要結合工作實際,對產業集群建設工作提出具體要求和工作指標,對工作進展加強檢查監督,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5.2.1 明確管護主體,落實管護責任。按照“誰所有、誰負責、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明確項目的產權所有者就是項目運行管護的主體。縣級煙草分公司要積極與縣人民政府出比為1∶3,5年規劃期內,總投資505.60億元,可創造產值1517億元。至2017年,林下經濟利用林地面積將達到160萬hm2,綜合產值達420億元,林下經濟占全省林業產值的比重達到20%以上。
通過實施規劃,可提供就業崗位327萬個,使林農人均年收入較2012年增加900元,并帶動加工、包裝、運輸、服務等相關產業發展。同時,將較大地增強農民的市場競爭意識,提高其經營能力和技術水平,對促進農村基層民主管理、加快中原經濟區的建設有著積極意義。
規劃的實施,將提高河南林業集約化生產水平,減少森林病蟲害的發生,生產過程中的澆水、施肥、耕作等有利于改良土壤、涵養水源,促進林木生長,較大程度地提高中原經濟區建設和發展的生態承載力。
[1]趙曉東.河南林下經濟發展的對策探討[J].林業實用技術,2014,21(9):103 -106.
[2]張連剛,支玲,王見.林下經濟研究進展及趨勢分析[J].林業經濟問題,2013(6):562-567.
[3]黃映暉,劉松,田超,等.北京山區林下經濟發展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4,30(11):83-89.
[4]鄧坦,鄧照東,楊齊.基于swot分析的河南省林下經濟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29):10190 -10191,10203.
[5]倪彥武.彭陽縣林下經濟發展規劃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4(13):197,200.
[6]韓杏容,黃易,夏自謙.林下經濟建設項目可持續性評價研究:以貴州省桐梓縣為例[J].林業經濟,2011(4):85-90.
[7]陳靜,張虹鷗,吳旗韜.廣東山區林下經濟發展初探[J].林業經濟問題,2014(3):268-274,280.
[8]杜德魚.陜西省林下經濟發展探討[J].林業資源管理,2013(4):135-139,143.
[9]奉欽亮,覃凡丁,陳建成.基于SWOT-AHP的廣西林下經濟發展戰略選擇研究[J].林業經濟,2011(11):57-60.
[10]陳波,李雄光,李婭.云南省林下經濟主要發展模式探析:基于對云南省典型案例的調查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2013(6):51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