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珂,徐世艷,杜 鵑,侯倩倩,趙澤民,王佳江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吉林長春130033)
農業科研單位是農業科技成果、人才、信息的發源地,具有學科齊全、人才密集、技術先進、信息量大等得天獨厚的優勢,其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農技推廣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通過實際調研發現,還存在著相關政策有待進一步細化、農技推廣經費不足、缺乏穩定資金支持、綜合型的推廣隊伍不健全、農民接受新技術的能力不強、缺少綜合性科技示范基地等影響農業科研單位開展農技推廣工作的宏觀和微觀環境因素。筆者通過對這些影響因素的分析與總結,旨在為農業科研單位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一步做好本單位農技推廣工作提供借鑒,進而充分發揮農業科研單位在農技推廣中的主力軍作用,不斷完善我國多元化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盡快轉化農業科技成果,為“三農”服務[1]。
1.1 重視程度不夠,相關政策有待進一步細化 我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是1993年7月開始頒布實施的,為我國農業技術推廣事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市場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該法中的一些具有明顯計劃經濟色彩的條款已不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部分條款可操作性差,且執法主體、推廣機構的職能任務、保障措施和違法條款等內容都不明確,為了克服這些弊端,不斷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我國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并于2013年1月1日執行。針對科技人員開展農技推廣工作,新舊《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都作出了規定,“農業科研單位和有關學校應當適應農村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開展農業技術開發和推廣工作,加快先進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普及應用”。“農業科研單位和有關學校應當將科技人員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實績作為工作考核和職稱評定的重要內容”[2]。雖然這些條款鼓勵和支持農技人員開展農技推廣工作,也將推廣工作作為工作考核職稱評定的重要內容,但在實際工作中,還有很多農業科研單位對農技推廣工作不重視,沒將推廣成果數量、推廣規模、效益、服務質量等定為職稱晉升、年終考核、工作待遇等的指標,沒有切實解決好按績取酬、獎勤罰懶的問題,在經費和時間上也沒有給予切實保障,嚴重影響了農技人員扎根一線開展推廣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各農業科研單位也沒有制定結合本單位農技推廣實施的細則,往往是根據項目、活動或依照具體的成果轉化等籠統地進行農技推廣,而系統、有規劃地開展農技推廣工作的較少。
1.2 農技推廣經費不足,缺乏穩定資金支持 農業科研單位在服務“三農”、服務市場、服務社會,以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實踐證明,農業科研單位是研發科技成果、傳播科學技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農村發展的主力軍。但農業科研單位普遍存在著開展農技推廣工作經費不足的現象。一方面,農業科研單位不能達到“以科技推廣養科技推廣”的程度,作為公益類單位,推廣的科技成果是無償的,不能創造經濟效益。另一方面,農業科研單位基本沒有獲取支持該項工作的渠道,大多數是結合一些科研項目和富民項目實施,因經費不足,制約了推廣的規模、數量、范圍和效果。加之這些項目的經費基本上是專款專用,項目結題后就沒有了后續資金補充,很難保證推廣工作的長期性、連續性和穩定性。
1.3 市場經濟對農技推廣的調控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 市場宛如一只無形的“大手”,指揮著農業科研單位研發科研成果的方向,其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調控下,農業科技資源能夠得到全面而合理有效的配置,各農業科技生產要素能夠得到最大的優化。二是市場信息能及時、準確地反映出農業科技的有效供給與需求,從而保證科技與生產之間的供需關系在數量、質量與結構方面的平衡。具體表現在農民對科學技術的需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的需求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呈現出多樣化、高效化的趨勢,對綜合技術和管理技術的需求更加強烈。但目前的科研成果以及推廣機制偏重于單一技術,對配套集成技術以及對技術的整體作用和區域效果重視不夠,未能充分滿足農民的需求[3]。三是通過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能夠客觀公正地評價農業科技人才的價值,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聰明才智。四是在平等的市場競爭中,可以評判出農業科研成果的優劣程度,最終極大程度地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農業科研單位只有根據市場信息,滿足市場需求,順應市場,才能在激勵競爭的市場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占領市場。
1.4 政府對農業科研單位開展農技推廣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夠 農業科研單位具有科學技術和科研成果優勢,但其獨立性較強,沒有與自己關聯度緊密的推廣體系,也缺乏行政執法職能,所以推廣的大多數只能是自己研究的科研成果、技術、品種。政府部門盡管本身不能產生技術、成果,但其與相應的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聯系緊密,上下自成體系,總是圍繞政府主要任務開展技術推廣工作,且在一定范圍內被賦予部分行政執法職能,具有強勢推廣手段,推廣的技術也不局限于某一科研單位[4]。但在實際推廣工作中,政府部門對農技推廣工作重視度不夠,科研單位的科技服務工作沒有被給予充分的配合,這使很多科研人員為農服務的熱情大大降低,從而影響了農技推廣的效果。此外,農業科研單位開展農技推廣工作主要是為“三農”服務,以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為主,各級政府應為公益性推廣工作提供基本的經費,以加強推廣體系的軟、硬件建設,不斷滿足農民的科技需求,適應新時期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和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中規定:“各級人民政府通過財政撥款以及從農業發展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的渠道,籌集農業技術推廣專項資金,用于實施農業技術推廣項目。中央財政對重大農業技術推廣給予補助。[2]”但因缺乏職責分明的資金使用具體統一規程和最低限額比例規定,致使這些專項資金部分或全部成為可有可無的彈性經費[5],加之各級政府在農技推廣基本經費保障、專項基金建立、投融資手段運用等方面工作有所欠缺,使農技推廣經費未能得到有效保障。
2.1 缺乏專門的農技推廣人才,綜合型的推廣隊伍不健全 從實際調研可以看出,各農業科研單位的研究室一般為5~6個人,多則10余個人,每個科研人員都承擔著科研、實驗、示范、推廣、培訓等不同角色或多重任務。在實際工作中,科研人員以技術、成果、品種、專利等的研究工作為主,兼職完成農技推廣和技術服務,加之科研任務繁重,科研人員很難抽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完成大規模的農業技術示范推廣服務工作,多以科研項目的形式進行技術推廣,但單項技術、成果的推廣和少數人員的推廣工作卻難以滿足農民、涉農企業等對科學技術不斷產生的新需求、新變化[6]。此外,科研人員往往在某一領域、專業如農學、植保、畜牧、園藝等研究非常深入和超前,對其他領域如農民急需的市場分析、農產品經營管理等則研究較少,尤其是在生產實際中遇到具體問題時,往往不能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綜合服務能力還顯不足。在現實的農技推廣工作中,不但需要農業科研人員熟練掌握專業領域的知識,還需要他們兼備其他領域學科的知識。因此,農業科研單位急需培養一批高素質的農技推廣專職人才,建立健全一支綜合型的推廣隊伍。
2.2 農民接受新技術的能力不強,科技文化素質有待提高 農民接受新技術的能力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密切相關,農民的文化程度越高,就越容易接受新技術、新方法、新品種、新機具、新模式和新的農業技術理念,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也就越強,途徑也就越廣泛。在實際調研中發現,由于政府的重視和支持,農村勞動力通過學歷教育、“陽光”工程、“一人學一技”、送教下鄉等多種途徑接受教育培訓,其文化層次得到了較大提高,但總體文化程度還處于偏低狀態[7]。例如,通過對湖南省農村勞動力的調查發現,在3 073萬名農村勞動力中,大專文化程度的占11.1%,中專文化程度的占6.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6.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5.5%[7];從對河北省640個農戶的文化程度調查統計來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達83.97%,其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5.17%[5];對河南40個示范戶調查發現,初中文化程度人員占到了近80%,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數很少。調查還發現,偏遠地區、西部地區,尤其是“老少邊窮”地區這一現象更為突出。例如,在海南省250.05萬名農村勞動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占10.93%,小學和初中程度的占80.86%,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2年。此外,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入城市務工,從事二、三產業,使一大批文化程度較高的青壯年勞動力離開農村,進一步加劇了農村的“三化”(老齡化、婦女化、低素質化)和“三留守”(老人、婦女、兒童)現象,大大降低了農村勞動力的科技文化素質。由于農業科研單位推廣的大都是新技術、新產品、新機具,需要采用者熟知一些農業基礎知識以及基本原理和相關的操作技術。但現實情況是,只有一些科技文化素質較高的青壯年勞動力和少量的科技示范戶能夠具備上述這些技能,多數農村農動力尚不具備,加之農民規避風險的本能、急功近利的意識和資金力量薄弱等現實,也阻礙他們采納新技術,僅采用一些效益顯著、見效快的物化類技術成果,大大降低了農技推廣效果[8]。
2.3 部分科研成果與生產需求不符,且成熟度不夠 雖然我國農業科研單位每年產生大量的科研成果和技術,但真正用于推廣應用的并不是很多。大多數科研單位依然沿用“課題立項—科研與試驗—驗收鑒定—成果報獎”這種科研管理模式,但這種模式往往會導致立項以報獎為目的,而不是以市場為導向,很難研究出易于生產的實用技術。通過對河北省640個農戶的調查發現,農戶所需技術排在前三位的分別為良種(31.23%)、防病防疫(18.46%)和化肥(12.97%),但給農戶提供的技術服務則主要為農資供應、技術指導培訓、技術價格信息[5],近半數的農戶認為提供的技術不貼近當地實際,還有農戶指出存在技術服務不連貫、服務時間與農戶勞作時間沖突等問題。此外,一些科研成果為了早日申報各種獎勵,成果還未完全熟化就匆匆結題,導致一個本應更大、更好、更實用、更有前景的成果就中途夭折,這些成果一旦進入成果庫,就很難進一步深入研究,由于“先天不足”導致推廣難度大,即便有幸進入中試階段,也大多會因各種原因而流產,致使成果不能很好地發揮效益甚至無效益可談。
2.4 缺少綜合性科技示范基地 要讓農民接受采用某種新技術、某個新品種、某款新農機具等,就必須讓農民親眼看到這些新技術、新品種、新農機具所取得增產增收的實效,這樣農民才能信服。而簡單通過推廣人員介紹如何高產、如何實用,是不能讓農民信服的。然而,要讓農民親眼見到、親身經歷,就必須通過綜合性科技展示示范這一媒體來完成。但在實際調查中發現,大多數農業科研單位尤其是國家和省級科研單位,因主要從事應用基礎等科技創新工作,處在農業科技創新的上游,在生產一線缺少組織化、規模化基地,特別是開展新技術試驗示范、新品種試種、新農機具試用、藥效試驗、配方施肥試驗、作物栽培試驗等集多個學科、多個科技成果于一體的綜合性科技示范基地[9]。雖然一些農業科研單位以不同渠道、不同形式如項目合作、財政支持、與地方政府或企業合作、與基層推廣部門聯合攻關和租用農戶田地等,建立了一些科技園區或示范基地,但往往出現數量多、規模小、相對分散、示范內容相對單一、連續性和系統性較差、開展周期不穩定等現象和問題,使綜合科技示范推廣與展示效果很難達到預期目標。由于示范基地的缺乏,在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新農機具等時,就會展示、示范、說明不到位,農民若未按規定的要求、方法采用,不但不能增產增收,反而會減產減收,既加大了推廣難度,出現推廣慢、效果差的問題,又造成了農民對推廣人員的不信任。
農業科研單位是新技術、新成果、新農機具的創造者和完成者,能為農業技術的推廣提供原始技術,但其如何在新技術、新成果、新農機具的推廣初期、中期和后期發揮作用,還值得進一步探討。通過對上述影響農業科研單位開展農技推廣工作的環境因素分析可以看出,沒有相關政策的制定,提高科研人員開展農技推廣的積極性;沒有各地政府部門與農業科研單位的高效銜接,為技術推廣提供各種便利條件;沒有持續的經費促進農技推廣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強大的農技推廣隊伍、較高科技文化素質的農村勞動力和展示科技成果、技術的綜合性示范基地等,就不能很好地完成農技推廣工作。因此,要加強農業科研單位與政府部門、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涉農企業及農戶等的聯系[10],強化與市場的銜接,提高自身農技推廣隊伍的綜合素質,發揮自身優勢,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速度,出色地完成農技推廣任務,更好地為“三農”服務。
[1]王曦光,周國民,王文生.農技推廣知識服務模式研究與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13(33):13065-13068.
[2]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A/OL].(2012 -09 -05)[2015 -06 -20].http://www.smxagri.gov.cn/index.php?option=com_k2&view=item&id=23494.
[3]王勝祥.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157 -160.
[4]劉建偉,王玉梅,張小亮.淺議農業科研單位農技推廣的問題和建議[J].中國水產,2014(S1):106 -108.
[5]鄭紅維,呂月河,張亮,王書芝.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構建及運行機制研究:基于河北省640個農戶的調查分析下載[J].中國科技論壇,2011(2):125-132.
[6]陳莉,李瑜玲,李夕軍,等.農村科技信息服務村村通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發展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2015(1):52-55.
[7]吳易雄.城鎮化進程中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困境與突破:基于湖南株洲、湘鄉、平江三縣市的調查[J].職業技術教育,2014(28):70 -75.
[8]信軍.我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23):11865-11867.
[9]劉洋,李明輝,王素娟,等.省級農科院科技推廣創新服務工作的實踐與對策:以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為例[J].農業科技管理,2015(3):75-78.
[10]郭蕊.農技推廣體系多元模式的改革與發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4(15):4871-4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