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旻璋,朱培武
(中國計量學院標準化學院,浙江杭州310018)
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不斷出現,僅2015年上半年就發生了“甘肅古浪縣村支書嫁女宴致使上百人食物中毒”、“海關總署開展打擊凍品走私肉行動,共查獲42萬t問題肉”等駭人聽聞的食品安全事件。盡管中國的食品總體上是安全的,但因為食品安全事件頻發,中國民眾充滿著各種猜疑。這種現象會嚴重地打擊我國食品行業的發展,導致我國食品經濟的衰退,對國家發展極其不利。因此,我國食品安全總體形勢是可以用八個字來表述:穩定向好,形勢嚴峻[1]。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是我國食品安全公眾科普工作存在不及時、不全面的等現狀。
面向公眾科普工作是食品安全的基石,是構建我國食品安全體系的重要保障。推動我國食品安全科普機制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科學有效的食品安全科普活動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權威和公信力,促使民眾了解正確的食品安全知識,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破壞;另外一方面有利于推動我國食品行業的發展,促進食品安全的有序、全面建設,對保障民眾的身心健康,減少不必要的食源性疾病或其他疾病做出巨大貢獻。
1.1 美國 美國是世界上首個提出消費者教育的國家,其在食品安全領域也形成了較完善和較發達的教育和培訓體系,在法規體系中為消費者提供法律保障以便獲取食品安全教育,如《膳食補充與健康教育法》、《營養標簽與教育法》。美國從聯邦到地方,從政府到非政府團體,從食品產業界到消費者團體,都對食品安全教育高度重視。美國食品安全監管機構主要通過不同的政府計劃實施食品安全教育,如農業部(USDA)在1985年開通的肉類、家禽熱線計劃通過解答消費者對食品安全、食品準備、食品分配等相關問題的咨詢對大眾消費者進行食品安全教育。USDA和衛生部(DHHS)和食品企業合作發起“Fight BAC”活動,該活動的目標是培養消費者“安全處置食品”、“在食品烹飪過程中學會使用溫度計”以及“正確儲藏食品”的能力,以降低消費者感染食源性疾病的風險。食品安全涉及的相關部門開展調查過程中,信息始終保持公開化,將調查結果、研究成果公布在網上,并建立專門的問答機制,向各界公布事件的相關信息,以實現政府信息公開化。
美國將每年9月確定為食品安全教育月,在此期間,各地通過開展各色活動來增強公眾認識食品安全教育重要性的程度。同時,美國每年都設計不同的主題和培訓活動來加強對食品服務人員在食品知識以及處理方面的教育。美國在中小學生的食品安全教育方面極其重視,其食品安全教育材料設計符合青少年的行為特點,形式豐富,趣味性十足,如USDA食品安全移動彩色圖書、食品安全移動游戲[2]。美國已經把食品安全教育正式的納入學校教育體系,許多職校以及高等教育院校都開設了有關食品安全的課程。
1.2 日本 日本在食品安全科普領域的經驗也比較成熟。日本早在1948年就為了食品安全相關利益主體成立了由食品制造商、生產者、加工者和銷售商組成的食品衛生協會,通過為新開餐館提供咨詢意見等方式開展食品安全教育,以提高其成員對食品衛生的了解,加強他們對食品安全性的認識。在日本的食品安全教育與培訓系統中,針對小規模生產者、加工及食品銷售商的教育相對完善。在20世紀60年代初就設置了“國民生活中心”(即消費教育中心)專門負責消費教育,致力于將消費教育全面納入正規的學校教育之中,無論是小學還是中學,教育內容中或多或少的都涉及食品安全知識[3]。
日本政府于2005年公布了《食育基本法》,2006年制定了食育推動基本計劃。該計劃是以日本全國農業合作協會為主導,以消費者、生產者為主體的主動模式,不僅對食品生產者、加工者、銷售者以及消費者的行為做出正確引導,還對食品生產環境及市場環境的良性循環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強大的科普力度,使“政府管理為主”向“食品業者自覺管理”轉變。日本將食品業者作為食品安全管理的主體推到前臺,承擔主要責任,并通過媒體宣傳與監督,在全社會樹立誠信意識,擠掉不守誠信者的生存空間,在法律制度和社會倫理體系中讓違法企業無處藏身。
1.3 歐盟 歐盟最初創建目的是成為一個關稅同盟,在協調成員國之間的法律方面不健全,因此各成員國食品方面的法律并不完全相同。但在21世紀初年歐洲大陸陸續經歷了以瘋牛病危機為首的一系列駭人聽聞的食品安全丑聞,鑒于此因歐盟在2002年1月通過一項法律框架文本(ECNo178/2002),這項法規確定了歐盟食品法律的基本原則和要求,并成立了歐盟食品安全署(EFSA)。EFSA致力于開放性、透明度和對話,力求加強與食品生產者、銷售者的關系,設立協商平臺并舉辦年度座談會等活動為他們提供機會來協商具體的科學問題。EFSA授與食品行業從業者和普通市民參與有關食品安全各項活動的機會,尤其是有興趣的市民可以提交相關數據和信息,參加部分座談會發表評論,分享相關數據和意見。
此外,EFSA設立咨詢論壇連接歐洲食品安全局與國家食品安全部門,由歐洲食品安全局的執行董事主持,方便各成員國交換科學數據,協調風險交流活動和信息,解決有爭議的問題和不同意見,協調工作,避免重復,使各成員國能第一時間為本國提供最新的食品安全知識。
從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我國食品行業在食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方面有著巨大的改變。但發展過快導致我國食品行業出現假冒偽劣,過分夸大產品等違背道德或法律的行為。相比較于發達國家,我國食品安全科普仍處于起步階段,食品安全科普體系和工作機制尚未完善,科學系統的食品安全科普的理論指導不足,對民眾食品安全科普工作不到位。同時,科普人員缺乏足夠的學習資源,缺乏交流技巧,導致我國食品安全科普的發展更是舉步維艱。
2.1 政府安全監管機制與監管過程不夠透明 根據《中國政府透明度年度報告(2011)》顯示,我國食品安全信息公開情況極其不樂觀,特別是對食品安全監管檢查方面的信息公開程度最低,僅有3家設立了“餐飲服務提供者食品安全信用檔案”欄目,透明度不到7%;僅有10家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情況進行了披露,透明度僅為23%[4]。如此低的透明度,會使政府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受到很大的阻力。在監督檢查方面,僅有17家提供了食品、安全預警、警示信息,27家提供了食品安全常識性信息。每一次不透明的操作,都是對公信的傷害。
2.2 社會對食品安全體系的認識程度較為淺薄 隨著我國GDP的日益提高和物質極大豐富,全社會基本完成小康社會的建設,繼續向現代化邁進。與此同時,全社會對食品安全也愈加重視。但是,大眾對食品安全體系的認識還是甚少的,在食品安全等方面的了解也是較為淺薄的,容易受虛假信息的影響,使自己受到巨大的經濟損失。大部分人無法區分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之間的區別,這樣直接導致了他們購買食品的盲目性加大。很多人都曾經遇到過食品安全問題,但真正站出來維護自己權益的人很少,絕大多數都是選擇沉默。更糟糕的是,由于長期的虛假錯誤食品安全信息的宣傳,部分民眾已經產生了一套自以為正確的食品安全觀念,對食品安全體系的科普置若罔聞,而我國食品安全科普宣傳又不夠深入,并不能讓民眾深入的了解食品安全體系。
2.3 新聞媒體虛假宣傳與惡意炒作破壞整體影響 隨著民眾對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視,媒體報道的有關食品安全問題的新聞也日益增多,讓民眾最快了解食品安全的最新資訊。但由于媒體的功利行為,利用民眾對爆炸行為的熱衷這一弱點,往往夸大或歪曲食品安全問題的事實,讓民眾造成恐慌、不安[5],如“面包里有鞋底成分”、“喝奶粉導致性早熟”、“維生素C和海鮮一起吃會死人”等謠言;“致癌牛奶”事件中有純牛奶被檢出致癌物質黃曲霉素超標,新聞媒體嚴重夸大其嚴重性,造成了極大的社會影響[6]。國內媒體人員的不負責或過于追求關注度、媒體行業的不規范是食品安全科普的又一大障礙。
2.4 民眾對食品安全及其科普工作存在較多不信任 由于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導致我國民眾對食品安全不信任。以奶粉產業為例,自從2008年“三聚氰氨事件”以后,食品行業中的奶粉行業幾乎被毀,到目前為止民眾對國產奶粉都沒恢復信心,產生了各種代購現象。在民眾根深蒂固的不信任中,無論是花費巨資想證明自己清白的食品企業,還是不斷加大力度進行監管的政府部門,都被蒙上一層悲情色彩。而科普方面,民眾分不清眾多信息的來源,是生產企業為了盈利的一面之詞,還是消費者自己的經驗之談,還是政府的權威信息,哪一方說的都難免會遭到非議,使民眾產生不信任,讓食品安全科普的成效大打折扣。
2.5 食品安全科普資源開發研究經費相對匱乏 我國食品安全科普仍處于起步階段,現有的食品安全科普程度遠遠不能滿足我國民眾的需求。我國的食品安全科普相關人員不能得到良好的訓練環境,以至于發布的相關科普信息吸引力小,受用面小甚至有歧義的信息,這是我國食品安全科普得不到全面、有效、深刻影響的重要原因。而這一切歸根結底是由于我國政府并沒有對食品安全科普問題進行高度重視,沒有予以足夠的經費,導致食品安全科普的經驗、理論不足,進展程度及其緩慢[7]。
食品安全科普是一個系統性、長期性的工作,不應揠苗助長式的發展,而應以有序、平穩、恰當速度的步伐發展下去。借鑒美國、日本等國家的經驗,政府應持續完善食品安全科普體系和食品安全科普管理機制和工作機制,支持各方發展和推廣食品安全科普工作。具體意見如下。
3.1 政府完善科普規劃,實行透明化監管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初步探索建立起食品安全科普場所社會化的營運機制,推進食品安全科普與文化、教育、商業結合,開辦“食品安全科普日”活動,搞好各類科技科普期刊應用工作。各單位科普工作領導小組機構不斷健全,使職能作用充分發揮,基層科普工作機構進一步完善,規范要求、任務明確、活動經常,不斷適應科普工作的需要。重視和加強群眾性科普工作網絡建設,努力使食品安全科普體系和食品安全科普管理機制、工作機制、科學系統的食品安全科普的理論指導更完善,并用法律支持食品安全透明化監管,將監管過程及結果及時公示。
3.2 相關部門加強研究,社會各界統一認識 政府食品安全科普的有關部門應站在食品安全科普工作的最前線,重視并發揮食品安全科普專家、學者、媒體、公眾的力量,加強政府、企業、媒體與學術界的協調與配合,而不是單打獨斗、排外打壓等。進一步認識食品安全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并加強食品安全研究的深度與力度,形成食品安全科普統一戰線,消除由于不必要的多樣化科普及研究造成的損失,客觀地報道食品安全事件,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提高民眾對食品安全科普的信任感和支持度[8]。
3.3 媒體增加責任意識,避免片面化宣傳 新聞工作者應認識到自己在當前這個時代強大的影響力以及自己肩負的責任,通過制度約束和自律來誠實、客觀地報道食品安全事件,讓公眾對食品安全有一個良好而及時的了解,能更快地平穩民眾的情緒,達到良好的效果。對于記者而言,報道不能僅追求轟動效應,更不能背離社會主流價值觀去蠱惑民心。不可以利用手中特有的話語權,為一己之功利,有意地片面化宣傳,誤導民眾。媒體應有自己的職業堅守,堅守自己的報道理念,以社會發展、國家穩定、人民安樂為前提,進行全面化宣傳。
3.4 民眾學會兼聽則明,提升科學化關心 要進一步做好食品安全科普工作,既需要提供食品安全知識的政府及各界努力提高水平并進行改善,也需要作為接受科普對象的民眾努力提高自身素養以及科學知識水平,以便更高效率的接受科普以及判別食品方面的虛假消息。民眾應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四處傳播的食品安全信息,在聽到不確定的消息時,應通過多種渠道如電視、網絡等權威再做確認,切忌盲目聽信。對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謠言要堅信自己所學的科學理念,使謠言不攻自破。
3.5 各方加大科普經費,推進公益化發展 政府應加大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投資力度,加強和督促食品安全科普方面的軟硬件設施建設,設立專門的培訓機構,及時培養出一批敬業的、有能力有素質的食品安全科普人員,并把他們及時投放到我國食品安全科普的第一戰線,為民眾及時地提供真實有用的食品安全科普信息[9]。堅持把發展公益性食品安全科普作為向民眾普及知識的主要途徑,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公益性食品安全科普發展所帶來的新成果,切實保障人民接受食品安全科普。
[1]孫寶國,王靜,孫金沅.中國食品安全問題與思考[J].中國食品學報,2013(5):1-5.
[2]彭海蘭,劉偉.食品安全教育的中外比較[J].世界農業,2016(11):56-59.
[3]張文勝.我國食品安全教育研究現狀及趨勢[J].食品安全工程與管理,2011,2(2):1 -9.
[4]韓丹東.調查顯示食品安全監管信息不透明[R].2012.
[5]鐘凱,韓蕃璠,姚魁,等.中國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的現狀、問題、挑戰與對策[J].中國食品衛生雜志,2011,24(6):578 -586.
[6]張國.農業部副部長回應“致癌牛奶”[N].中國青年報,2012-03-08(T03).
[7]蔡支農,鄭豐杰.淺析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及其對策[J].科技創業,2006(9):88 -89.
[8]陳忘名.用先進文化引領我國食品安全健康發展[J].中國檢驗檢疫,2012(11):11-12.
[9]莫英杰,賈鋒,姚衛蓉,等.我國食品安全應急科普的現狀與分析[J].中國食品學報,2012,12(1):154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