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杰
(1.咸陽師范學院政治與管理學院,陜西咸陽 712000;2.咸陽師范學院城市與公共服務研究中心,陜西咸陽 712000)
農村污水治理中的累積污染貢獻者責任研究
李冠杰1,2
(1.咸陽師范學院政治與管理學院,陜西咸陽 712000;2.咸陽師范學院城市與公共服務研究中心,陜西咸陽 712000)
摘要在農村污水治理過程中,相關理論為累積污染貢獻者,即生產性企業成為農村污水治理責任主體提供了前提和依據。因此,必須按照科學設定和合理配置的基本要求,明確累積污染貢獻者的資金投入責任及其支持、參與責任。
關鍵詞農村污水治理;累積污染貢獻者;治理責任
農村污水是指農村居住區范圍內產生的以居民生活污水為主的綜合排放污水。農村生活污水種類繁多,成分復雜,來源面廣,治理難度大。因此,必須按照科學設定和合理配置的原則,從農村污水治理的實際出發,明確累積污染貢獻者的治理責任。
1累積污染貢獻者治理責任的理論依據
1.1環境補償理論即卡爾多—希克斯補償規則和外部性概念中的補償推論。在福利經濟學中,某種狀況發生改變可以被視為一種新的資源配置格局的形成,這種新的資源配置方式在導致一些人效用水平下降的同時,使另外一些人的效用水平上升[1]。依據卡爾多—希克斯補償規則,在這種新的資源配置格局下,如果受益人(生產性企業)所獲得的利潤大到足以使他們補償虧損者(農村居民),這種新配置就是更加有效的。也就是說,在目前已形成的生產性企業資源配置格局中,生產性企業可以通過補償農村居民損失的方式承擔農村污水治理責任。
在外部性概念中,生產者產生的社會邊際成本與其個人承擔的邊際成本之間的差值,對受害者利益和社會福利總水平造成了危害。以社會倫理為基礎的福利經濟學,在解決外部性問題時通常采取對受害者進行補償的方式。在農村污水治理中,生產性企業因其所產生的外部性而對農村居民進行補償,或者通過上繳庇古稅的方式彌補社會總福利損失。所以,外部性概念中的補償推論是生產性企業承擔農村污水治理責任的重要理論依據。
1.2環境生產要素理論環境生產要素理論將環境容量納入生產要素的范疇[2],認為環境容量的最主要消耗者和獲益者是生產性企業。正是由于作為經濟活動主體的生產性企業大量消耗環境容量,導致環境容量日益縮小,環境負重不斷加劇,環境系統持續受損而形成虧空。這就為生產性企業承擔農村污水治理責任提供了依據。以營利為目的的生產性企業存在因過度消耗環境容量,致使農村環境質量下降至危及農村居民生產、生活和生存水平的客觀事實。根據“污染者付費”原則,生產性企業理應成為農村污水治理工作研究時所予以考慮的最主要的責任主體之一。
1.3可持續發展理論可持續發展是基于環境與自然資源視角所提出的發展戰略和模式,是對傳統發展觀的反思和創新,它要求處理好人類自身之間、自然與自然之間的協調[3]。農村污水治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實現生活污水達標處理與排放,改善農村地區水環境和衛生狀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建立人水和諧的社會環境。依據可持續發展理論,生產性企業要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合理利用農村資源,保護農村環境,注重農村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的全面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理論為農村污水治理中生產性企業責任的構建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
農村污水治理中,累積污染貢獻者即生產性企業,其治理責任包括資金投入責任及其支持、參與責任。
2累積污染貢獻者資金投入責任
2.1資金投入的依據——基于環境容量的環境補償農村污水治理中,生產性企業承擔污水治理資金投入責任,是指在環境容量一定的情況下,以營利為目的的生產性企業,因其生產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排放物進入自然環境,占用了大部分環境容量,耗費了環境自凈能力,加劇了環境負重,導致農村居民可利用的環境容量空間減少,所排入環境的生活污水因缺乏足夠的、可利用的容量空間而不能被環境自凈能力所消融或分解,損壞了生態系統的自凈功能,造成農村污水治理難度加大。這時應由生產性企業對農村居民生活污水治理給予資金補償,以糾正環境容量在不同主體之間的不合理分配,促使污水治理活動能夠順利進行。
另一方面,在環境問題日趨嚴峻的情況下,人們逐漸認識到環境容量也是稀缺的,這種稀缺有價的環境容量是經濟活動中自然要素的重要部分,它一直參與著生產活動,而且參與的程度一直在不斷增強。農村污水治理中,生產性企業的經濟活動對環境容量的需求與日俱增,環境容量在農村居民中的分配日趨減少,環境容量的生產要素地位不斷顯現。由此來看,依據“誰使用誰付費”、“誰污染誰治理”原則,應由生產性企業承擔污水治理資金投入責任,從而解決農村居民不斷增長的環境容量需求與日益減少的環境容量供給之間矛盾。
生產性企業承擔相應的農村污水治理資金責任,可以通過行政性途徑和市場性途徑兩種不同的方式來實現。
2.2行政性途徑行政性途徑主要表現為環境稅收和環境費用。生產性企業所承擔的環境稅費作為目前我國農村污水治理資金的重要來源之一,應當積極拓寬來源渠道。為此,現階段我國的環境稅費應改變以繳納排污費、垃圾費等行政性收費為主的傳統、單一的征收類別和征收標準,采取行政性收費和環境稅收相結合的方式,構建滿足農村污水治理資金需要的生產性企業環境稅費籌集模式。
從短期看,我國生產性企業農村污水治理資金的投入仍將以環境費用的征收為主。但從長期看,排污收費將會面臨費改稅的問題。通過環境稅收的方式獲取農村污水治理所需資金,可能對生產性企業造成不利影響,即降低企業的競爭力。的確,實施環境稅短期內可能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降低企業的競爭力。但是,實施環境稅對企業會產生一些積極作用,環境稅能夠促使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加強管理,盡量減少生產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從而騰出部分環境容量空間,緩解農村居民環境容量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
對生產性企業征收環境稅,以獲取農村污水治理所需資金,既要考慮其規范性,達到引導社會生產過程中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目的,又要考慮其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和社會承受力[4]。這就需要在稅收征收過程中,設置靈活性稅率,并考慮東西部經濟發達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生產性企業的營利水平與營利能力,考慮東西部經濟發達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污水治理的投入差異和技術差異,進而分階段、分步驟來實施。
2.3市場性途徑農村污水治理中的市場性途徑,是在政府環境公共事務行政管理改革背景下,通過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及生態補償制度,制定環境生產要素交易的多種形式和途徑,運用并借助碳排放權交易、排污權交易和水權交易等市場性環境管理手段,獲取環境補償費用,并將其轉化為農村污水治理資金,從而使生產性企業承擔農村污水治理資金責任。通過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引導生產性企業在占用和消耗環境生產要素的同時,促使其市場性承擔該項生產要素的費用,積極合理支付環境補償費用,用于加強環境管理和農村污水治理,這既是企業優化資源配置的根本途徑,同時又是農村污水治理資金籌集的重要方式。
借助市場手段明確企業環境責任,使企業承擔環境補償費用,首先可以利用市場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的調節作用,使價格信號在農村污水治理和環境保護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從而具有市場靈活性。其次,有利于農村污水治理行業主管部門集中精力進行統籌、規劃、協調、引導、監控,充分發揮宏觀間接調控作用,降低治理成本。再次,可以促進生產性企業優化資源配置,提高企業自覺投資污染控制設備的積極性。最后,能夠增加農村污水治理工作的公開透明度,給農村居民以表達意見的機會,有利于在農村污水治理問題上消除誤會和矛盾,提高社會在農村污水治理事項上的和諧程度。
3累積污染貢獻者的支持和參與責任
3.1累積污染貢獻者間接的支持和參與責任累積污染貢獻者承擔法律規定責任、環境管理責任、環保措施落實責任和污染物達標排放責任,也就間接地支持了農村污水治理工作。
3.1.1累積污染貢獻者承擔法律規定責任。即嚴格遵守法律法規,依法進行排污申報登記、領取排污許可證,按照規定繳納排污費及相關費用。累積污染貢獻者所繳納的排污費及相關費用包括環境稅和環境費用。累積污染貢獻者所繳納的排污費及相關費用是農村污水治理資金的重要來源。累積污染貢獻者履行法定職責,按時、足額繳納環境稅和各項環境費用,也就確保了農村污水治理資金的順利籌集,間接支持了農村污水治理工作。
3.1.2累積污染貢獻者承擔環境管理責任。即健全企業環境管理機構和制度,制定環境風險應急預案,記錄定期自行監測或委托監測的監測數據,建立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健全環境管理機構和制度,制定環境風險應急預案,記錄監測數據,公開環境信息是從宏觀的角度對累積污染貢獻者所進行的規范和制約,通過明確累積污染貢獻者所承擔的環境責任與義務,為農村污水治理提供有利的外部條件,從而間接地支持了農村污水治理工作。
3.1.3累積污染貢獻者承擔環保措施落實責任。即確保環保設置正常運轉,排污口規范且按規定安裝監控裝置并有效運行;累積污染貢獻者承擔污染物排放達標責任,即各類污染物排放穩定達標,污染物排放量滿足總量控制要求,企業運行未改變區域環境功能。累積污染貢獻者環保措施落實責任和污染物排放達標責任的承擔,是防止農村居民可利用環境容量空間不斷減少的需要。累積污染貢獻者承擔了這兩項責任,從而為農村居民所排放的生活污水能夠被環境自凈能力所消融或分解提供環境容量空間,這就間接地支持了農村污水治理工作[5]。
3.2累積污染貢獻者直接的支持和參與責任主要是指累積污染貢獻者積極配合政府相關部門做好農村污水治理工作,即:①提供農村污水治理專項機構所需要的各種信息,并定期向專項機構匯報污染物監測情況和排放情況;②為農村污水治理專項機構開展工作提供其他便利。
4結語
在農村污水治理過程中,環境補償理論、環境生產要素
理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為累積污染貢獻者成為農村污水治理責任主體提供了前提和依據。因此,必須按照責任設定的基本要求,明確累積污染貢獻者的資金投入責任及其支持、參與責任,從而確保農村污水治理工作的快速、高效、有序推進。
參考文獻
[1]李利軍,李艷麗,劉霖,等.環境補償制度[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13:81-82.
[2]汪安佑,雷涯鄰,沙景華.資源環境經濟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白永秀.中國經濟改革30年(資源環境卷)[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
[4]方炳南.農村生活污水區域集中處理技術與管理[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2.
[5]李冠杰,范子雁,王郅強,等.農村污水治理責任的實現:責任設定與追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5(4):40-42.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5)30-333-02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科研計劃項目資助(15JK1791)。
作者簡介李冠杰(1981- ),男,河南禹州人,講師,博士,從事農村環境治理研究與教學工作。
收稿日期2015-09-07
The Cumulative Pollution Contributor Responsibility in the Rural Sewage Treatment Process
LI Guan-jie*(1. 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anyang, Shaanxi 712000; 2. City and Public Service Research Center,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anyang, Shaanxi 712000)
AbstractIn the rural sewage treatment process, relevant theories provide premise and basis for the cumulative pollution contributor, namely productive enterprises which have become sewage disposal responsibility body. Therefore, we must clear the cumulative pollution contributor funding responsibility and its support, participation responsibil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allocation from the reality of rural sewage disposal.
Key wordsRural sewage treatment; Cumulative pollution contributor;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