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

尼克·萊蒙院士受聘鄭州大學醫學科學院院長
“我要用5年的時間,把鄭州大學醫學科學院建設成國際一流的醫學科學院。”4月3日下午,剛剛受聘鄭州大學醫學科學院院長的尼克·萊蒙如是說。
尼克·萊蒙是英國醫學科學院院士。當天,他受聘正式成為鄭州大學的一員。盡管此次只有五年聘期,每年在國內只工作兩個月,但這位“洋院士”還是信心十足地想在鄭州大學做件大事。
記者了解到,尼克·萊蒙受聘后,將全面統籌和領導鄭大醫學科學院,引進國外先進管理理念,結合中國國情和鄭大校情,建設高水平實驗室,打造腫瘤防治優勢學科,建立與國外科研機構的合作關系,引進一批國內外高端人才,建設一支在國內有較大影響的高水平的科研團隊或研究中心。
受聘儀式上,尼克·萊蒙指出,建設世界一流的研究院所,需要三個條件:院長要有魄力和遠見;招收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從事所設定的研究方向;建設一流的研究平臺,營造一流的研究氛圍。
為此,尼克·萊蒙對鄭州大學醫學科學研究院進行了一到五年規劃,同時對引進人才進行了硬性規定:層次最高的一流科學家在世界的排名在200以內,發表的論文總影響因子超過200,影響因子超過10的論文至少兩篇;層次最低的副教授發表的論文總影響因子也要超過30,至少有一篇影響因子超過10的論文。
對于引進來的人才,尼克·萊蒙也對此進行了規劃。他介紹說,要給這些人才提供一流的學術環境,提供一流的研究平臺,提供充足的科研資源,同時最重要的是提供最高的薪資收入。(來源:科學網,2015年4月4日)
《華爾街日報》4月7日發表文章稱,外國人不斷奔向中國找工作。一些老外說沒以前那么容易了,理由有簽證政策收緊、訓練有素的本地勞動者越來越多以及如今總體上不太歡迎外國人的氛圍。但本周末在北京一酒店舉行的外國人招聘會上,仍有許多人想一試身手。來者有的衣冠楚楚,有的穿破爛T恤和褪色牛仔褲。許多人都知道,有一張外國臉幾乎就能找到好工作的好日子一去不返。
尤哈尼·洪卡寧是芬蘭的一名工程師,在華待過14年。他覺得機會渺茫,“就業市場明顯下滑。”對許多求職者來說,大不了教英語。但即便這也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越來越多雇主要求教師資格證,政府要求犯罪記錄調查、體檢及更嚴格的入境手續。
外國求職者們也日益挑剔,如今他們寧可從事技術、營銷工作,也不愿溫習動詞。33歲的馬爾庫斯·尼安伯說:“我教英語兩年了,太無聊了。”
招聘者說,污染問題及中國急劇上升的生活成本,增加了吸引合格外國人才的難度。來自北美的求職者比前幾年少了,來自西班牙、烏克蘭、東歐和俄羅斯的求職者增加很多。西班牙人米蓋爾稱:“一旦歐洲經濟好轉,我就會考慮回去。”他目前教英語,“找工作不難,難在找到合適的。”
招聘者和在華多年的外籍雇員說,他們總體感覺如今中國對外國人的歡迎度降低了。不久前美國和歐洲中國商會的年度調查也反映了類似看法。
多數求職者二三十歲,也有些上了歲數。60歲的勞埃德稱受阻于一些國際學校的年齡上限。若再找不到工作,他和妻子就回新西蘭農場去。他妻子說:“我更希望自己嫁的是數學老師而非農民。”(來源:《環球時報》,2015年4月8日)
德國華人教授學會年會4月19日在德國明斯特落下帷幕。出席會議的德國洪堡基金會負責人用最新統計數據說明,中國科研人才的質量近年來在加速提升。
德國洪堡基金會資助與外聯部門負責人梅利希特別指出,1953年建立的洪堡基金會從1979年才開始資助中國學者,一開始,獲資助的只有6名中國人。從這個角度看,來自中國的“洪堡學者”人數能到現在的1433人,實在速度驚人。
統計還顯示,中國受洪堡獎學金資助的研究人員學科分布為,自然科學類占67%,工程類學科占27%,人文社科占6%。
洪堡基金會為紀念德國自然科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于1860年在柏林建立,在國際上享有崇高學術聲譽。從1953年開起,洪堡基金會開始向40歲以下的外國科學家提供獎學金,迄今已有1萬多名青年學者獲得該獎學金。(來源:《中國科學報》,2015年4月21日)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4月13日刊登題為《中國大學遷址如何能為創新注入力量》的文章,作者為麥肯錫咨詢公司前顧問溫斯頓·莫。
深圳經常被稱為中國最具創造力的城市也許并非偶然。作為一個在公平規則下提供平等機遇的地方,深圳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人才。通過創新,深圳南山區實現了比香港還高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在硅谷式的創新生態系統中,中國政府希望將產學研融為一體。但目前資源與機遇也許還不匹配——知識的創造與運用仍是分離的。中國頂尖的大學和研究機構都設在北京,而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卻集中了最具活力的經濟體。
在中國,北京是無可匹敵的學術中心,在入選“211工程”的100多所大學中,有26所在北京,而且北京的國家級研究機構數量也是最多的。但僅有人才的集中是不夠的。盡管北京在知識的創造方面首屈一指,但在知識獲取和企業創新方面卻比較薄弱。

位于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學欲成為國際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深圳則缺少精英大學。廣東的一流大學主要集中在廣州。盡管深圳已提出要將新建的南方科技大學打造成世界級學府,但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需要幾十年才能實現。除了一些內地精英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在深圳的分校,深圳還引進了美國、澳大利亞和愛爾蘭的海外教育項目。
長三角地區似乎達到了最佳平衡,該地區不僅集中了內地一些最具創造力的城市,還擁有20多所頂尖大學。盡管長三角的精英大學數量僅次于北京,但它們分散在面積更廣、人口更多的區域。率先引入海外教育項目的長三角還在擴大其跨國校區的網絡。
引進海外大學資源是這些富裕地區解決學術資源失衡問題的嘗試之一。但這些引進的海外分校很多都是以教學而非研究為主。為解決這種不匹配問題,一種更根本的辦法也許是遷移一些頂尖大學。
即使將北京的26所精英大學遷移出去一半,余下的精英大學數量仍將超過上海以及廣東。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因其歷史傳統將留在北京,而其他許多頂尖大學則最好遷出北京。與此相對應的是,應該將更多資源分配給北京以外的關鍵經濟地區,以大力提升這些地區的大學的實力。
僅僅將北京打造為創新中心還不能使中國成為真正的創新國家。要實現這個目標,中國需要培育十多個創新城市。為此,將一些頂尖大學從北京遷往主要工業地區也許是一個好的開始。盡管這將是一個艱辛而復雜的過程,但這也是為數不多的能讓北京更宜居的途徑之一。(來源:參考消息網,2015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