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小剛 李藝雯
遠渡重洋來山城
—— 2015年 “重慶友誼獎”頒獎紀實
文/田小剛 李藝雯

黃奇帆市長(左)為獲獎專家頒獎
4月10日,重慶舉行2015年度“重慶友誼獎”頒獎典禮,10位外國專家獲此殊榮,獲獎專家涉及物流、汽車、農業工程、自動化等8大類專業領域;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等7個國家;其中經濟技術類專家6名,教科文衛類專家4名;非華裔專家8名,華裔專家2名。
為何遠渡重洋來到山城重慶?在這些專家眼中,重慶又是什么樣子?
農業工程學碩士弗朗索瓦·塞黑尼爾來自比利時,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首席專家親切地稱他為我國馬鈴薯晚疫病防治領域的“白求恩”。
1999年,弗朗索瓦·塞黑尼爾前往北京參加一個會議,就馬鈴薯晚疫病防控系統進行展示。
會后,他和同事來到重慶,到了酉陽、巫溪等地,對當地的馬鈴薯進行了解,并將馬鈴薯晚疫病防控系統進行了普及,對當地產生了一些積極影響。
“過去這么多年,在重慶取得了一些成就,將該項技術逐步推廣到一些村鎮。從我和同事的角度來看,自己的工作對當地農民產生了影響,感到很高興。”弗朗索瓦·塞黑尼爾說,技術在重慶得到實踐后,不斷完善,目前已推廣到四川、貴州、湖北等地。
除了首席專家,弗朗索瓦·塞黑尼爾還是一名老師。“我的理念是把學生培養成農業技師,而不單單是農民。”他說,教育在農業中起著很大的作用,特別是技術類專業教育對農民很重要。
針對重慶農業的發展,他建議,應該對農民大力發展技術教育:“我們樂于分享這方面的經驗,我相信,經過努力,重慶一定會成為這方面的佼佼者。”
“為什么不呢?”當長安福特汽車有限公司總裁馬瑞麟第一次聽到要來重慶時,這是他的第一反應,“重慶是中國比較大的城市,對于長安福特來說,是一個好機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可以幫我們把汽車向北方、東方、南方運輸,就像是一個西部門戶。”
讓馬瑞麟最為自豪的是,5年前,很多人會問他為什么選擇在重慶建立基地。而現在,大家都問他當初為什么知道重慶是一個好選擇。馬瑞麟表示,2003年公司開始生產,當年銷售量只有1.7萬輛。但今年,公司在重慶的年產量將超過100萬輛。目前,公司在重慶建起了3家整車廠,員工超過2萬人。
馬瑞麟說,自己在來到重慶之前,就知道重慶火鍋。“因為我住在墨爾本,家附近就有一家店,叫‘重慶火鍋’。”他說,自己最喜歡老火鍋,越辣越好,“來重慶5年了,重慶在我心中有個特殊的位置,意義非凡。”工作之余,馬瑞麟還喜歡中國歷史,喜歡看球賽。重慶球隊參加的比賽,他都去現場觀看過。
談及未來,馬瑞麟說,自己對重慶的車市非常有信心,會持續在重慶投資。

長安福特總裁馬瑞麟(左四)與公司員工在一起
“是重慶熱情的力量,讓我來到這個地方,這里獨一無二。”醫學博士菲利普·牛頓·貝克是英國人,2012年來中國考察,去了上海、北京、廣州、香港等10個城市。最后,他選擇了重慶,受聘于重慶醫科大學,擔任中國-加拿大-新西蘭聯合母胎醫學實驗室主任,負責實驗室的研究工作。
貝克在重慶的主要工作是研究母胎醫學。“人最重要的是出生前的一段時間,只要母親子宮內的環境好,孩子出生后,疾病就會減少。”他說,妊娠期很重要,決定了孩子的壽命長短。“現在我們也想通過臨床經驗、飲食等,來改善婦女妊娠。”
與馬瑞麟不同的是,貝克最不喜吃辣。他笑著說,因為生活習慣,自己并不怎么吃辣。
重慶市長黃奇帆出席頒獎禮并發言,他說,重慶將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積極營造尊重、關心、支持外國人才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讓有志于來渝發展的外國人才待得住、用得好、盡其才、創大業。據統計,僅2014年,重慶市引進各類外國專家11700人次,執行引智項目81項。
調查稱霧霾導致國際高端人才撤離北京
“對北京來說更值得擔憂的是,歐盟企業認為空氣污染是其在中國留住合適人才面臨的最大挑戰。‘空氣末日’時有發生,使得搶手的外籍人才——尤其是有年幼子女的人才——重新考慮他們留下的理由,其中一部分完全放棄了北京。”
4月9日,中國歐盟商會在京發布的《中國歐盟商會北京建議書2015/2016》,對北京霧霾導致國際高端人才撤離北京的說法給出了一組調查數據。
嚴重的空氣污染影響了北京的國際形象。此外,由于阻礙了外國及中國本土專業人士移居北京,空氣污染還造成了重大人力資源問題。中國歐盟商會的《2014年商業信心調查》發現,“空氣質量問題”是會員公司吸引人才的前三大挑戰之一——對北京表示擔憂的現象尤為嚴重。
根據中國歐盟商會2014年商業信心調查結果,受訪的歐盟在華企業面臨的吸引人才的最大挑戰包括:不愿意被派往中國(占28%)、培訓項目欠缺(占28%)、空氣質量問題(占22%)等。而留住人才的最大挑戰是空氣質量問題,即39%的受訪企業認為空氣質量問題是他們留住現有人才面臨的最大難題。
中國歐盟商會副主席何墨池說,北京的空氣質量可能長期達不到可接受水平,嚴重的空氣污染時有發生且持續時間延長,對北京人口的健康產生了不良影響,推高了經濟成本,并且阻礙了北京的經濟增長。
《建議書》指出:“北京的國際形象不佳,再加上其吸引和留住最優秀人才的能力在減弱,對其建設世界城市的努力產生了負面影響。”(來源:科學網,2015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