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浦虹
小論壇,大世界
文/浦虹

薩爾斯堡全球論壇的三大核心要素:想象力,持續性和正義感
2014年末,我作為中國代表,參加了在奧地利薩爾斯堡市舉行的薩爾斯堡全球論壇(Salzburg Global Seminar),5天的高強度參與和討論給我很深的感觸。 薩爾斯堡全球論壇,一個對新想法、對合作與創新開放的論壇,值得了解、關注和參與!
論壇成立于1947年,由3名哈佛大學的學生發起創辦并延續至今,論壇聚焦當今和未來領導者需解決的全球熱點難點問題。論壇主題從戰后歐洲學術對話復蘇到現在的關注全球重要課題,比如教育、健康、環境、經濟、文化與藝術等等。到目前為止,薩爾斯堡全球論壇在60多年間搭建了國際交流的橋梁,創立了跨文化項目及合作平臺。
想象力、持續性和正義感是論壇的三大核心要素:想象力包括文化、藝術、創新等內容;持續性指環境、健康等方面;正義感指民主、法律等方面。2014年全年共舉辦24場論壇,以一個月兩場的規模和速度進行。
我所參加的教育論壇以“大學邊緣學生以及為他們服務的機構”為主題,被歸入了“想象力”的模塊范圍。該教育論壇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和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ETS)聯合舉辦的。
長期以來,各個國家不同高等教育機構針對邊緣學生出臺各自的政策并各有不同實踐和舉措,但是一直缺少相互對話交流。此論壇的目的就是創造這一機會,搭建一個平臺,把大學校長、政策制訂者和研究人員匯聚在一起,分享各自為邊緣學生服務的經驗,以期創新解決方法。

作者(左二)在論壇現場發言
這是第一個全球國際性質的關于邊緣學生和服務邊緣學生機構的論壇。54位參加者來自美國、英國、中國以及南非等20個國家。參與者主要有大學和研究機構一線教師和行政管理人員、政府官員等。
這是一個沒有說教、沒有人告訴你什么是邊緣學生和你應該怎么做,卻又時刻在刺激鼓勵你思考和發表意見的論壇。論壇第一天,要求每人寫下自己對邊緣學生的定義并貼在黑板上進行分享,這比單純給我一個官方的定義更能讓我接受。參會者共提出了35條對邊緣學生的定義,在一條一條的細讀中,我深深體會到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定義,但卻蘊含著相同的問題和相同的使命。
在概念梳理的第一天就直擊了問題核心:邊緣學生并不總是占少數的學生。南非來的參加者指出在南非邊緣學生占了主體。大家也頻頻發問:“是誰決定了哪些是邊緣學生?”
從一個教師培訓者的角度觀察,我注意到該論壇不僅重視“討論”,更把所有論壇環節的落腳點放在了“行動”上,所以在5天的論壇活動參與中,讓我更多思考的是如何找到更好的方法服務邊緣學生。我在論壇結束時不僅有了自己的想法,還建立了跨國跨校合作的踐行計劃和目標。這種收獲得益于精彩的論壇環節。
世界上,4000萬難民面臨語言障礙的問題;在美國,沒有登記的無身份的高校學生數字難以統計,沒有途徑享受國家支持,導致這部分學生需要9到12年才能拿到大學學士學位,也導致可能被遣送回國的充滿恐懼的生活;在南非,黑人學生在大學入學率、對大學的期望和受資助方面和白人學生還有太大的差距;在中國,性別、民族、城鄉和地理位置差異帶來的教育公平問題等都成為了論壇上討論的話題。
在行動措施方面,巴西參會者介紹了國家立法后,白人和非洲后裔學生大學入學率上升的成就和面臨的挑戰;南非的大學代表介紹了他們學校的“學生平等和天賦項目”,即針對邊緣化但成績優秀的高中生設計的提前體驗大學生活,以幫助他們從高中到大學的順利過渡;美國得州的大學校長介紹了如何讓學生所在社區和家庭參與到大學發展中以及建立社區和大學密切聯系的具體做法。
論壇有半天時間是“快速找對子會談”,你可以找任何一位你想交談的參會者進行快速對話,5分鐘一輪。這是我第一次和如此多的國家代表高頻率有深度地探討交流合作計劃。幾輪下來,我找到了合作伙伴——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教授——參與她的跨國科研課題:來自5個國家的教師合作建立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國際課程開發;和歐洲非政府組織基金會負責人探討打開和中國合作渠道的途徑;英國基金會負責人邀請我加入申請薩爾斯堡資助項目的團隊;美國Beloit大學教授計劃和我設計一個以世界各國邊緣學生成功故事敘述為主的幫助邊緣學生成長進步的國際邊緣學生成功網站。
在“快速找對子會談”之后,論壇在最后一天分組討論創新合作計劃,設置了4個2500美金的合作獎項,支持跨學校跨國界的協同合作,鼓勵各大學提出支持邊緣學生的新舉措。參會者組成了7個小組,確定了各自的合作項目名稱、思路和計劃,最后的匯報展示精彩紛呈,讓人受益匪淺。

論壇參與者分組討論創新合作計劃
薩爾斯堡全球論壇用細節讓我和其他參會者以不同的方式在成長。論壇舉辦的地點位于距莫扎特故鄉2公里處的薩爾斯堡老城。寧靜的湖光山色、清澈凜冽的空氣、全天開放的歐式宮殿圖書館、油畫般的阿爾卑斯山風景,雖身處與世隔絕的寧靜,卻肩負著與其他參會者學習交流的厚重使命感。
我相信,薩爾斯堡全球論壇也給了參會工作人員足以改變人生的經歷。每天都會看到兩位韓國女生在現場,或上傳PPT,或站立會場角落協助論壇順利進行。一問才知道她們是薩爾斯堡論壇的實習生,主要職責是協助項目官員以及一些相關研究工作。每天的會議簡報、參會者的聯系方式、發言提綱和相關的研究文獻乃至每一場講座前會場的布置,都有著她倆敬業工作的痕跡。更多的時間,我看到這兩位韓國女生在會場專注認真聽取參會者的發言和討論,讓我不由感嘆這半年幾十場不同專題論壇的實習歷練對她們一生的職業生涯有著多么寶貴的啟迪。
此外,論壇的攝影、采訪參會者的錄像制作和撰寫新聞的工作都是一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實習生承擔著。這些年輕人來奧地利之前就已經有在以色列、韓國、巴勒斯坦和美國等國的實習經歷,他們更有著促進社會發展不可估量的潛力與空間。
欣喜的是,此后兩個月,我和美國、印度尼西亞的合作計劃書完成,申請了薩爾斯堡全球論壇合作行動計劃基金。“相信個體的力量,相信每個想法都會帶來世界改變的可能,相信社會進步人皆有責人皆有力”,這是薩爾斯堡全球論壇給參會者的責任、力量與信念。論壇結束的那天,看到一群年輕的面孔,我知道,新的一周論壇“年輕文化創新者”就要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