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

10月19日,卡梅倫在英國首相官邸與馬云(左)進行會談
唐寧街19日宣布,英國首相卡梅倫已經招募馬云加入首相商業顧問團。當天下午,卡梅倫在首相官邸與馬云進行了會談,并且專門為馬云召集了120多名英國企業家和創業者與之見面。
根據英國政府網的介紹,卡梅倫在2010年當選英國首相后,立即著手組建了一個由英國商界領袖組成的商業顧問團。卡梅倫在解釋組建初衷時說:“組建這樣一個顧問小組可以保證真正的交流與討論。我們正朝著減少赤字、改革經濟的方向努力,執行計劃時制定正確的政策非常重要。”
根據最新名單,顧問團擁有19名成員,以英國企業負責人為主,馬云成為有史以來受邀英國首相特別經濟事務顧問的唯一一名中國企業家。
在會見中,馬云向卡梅倫介紹了阿里巴巴在歐洲發展電子商務基礎設施的計劃。馬云說,阿里巴巴的使命是幫助全世界的中小企業,歐洲的中小企業可以借助互聯網打開一個更大的世界,而阿里巴巴可以成為紐帶和橋梁。
為什么選馬云做經濟顧問,卡梅倫在開場致辭中不吝贊美之情:“阿里巴巴是21世紀最耀眼的公司之一,它從新世界而來,從新經濟而來。”卡梅倫對阿里巴巴的創業故事十分熟悉,還知道馬云創辦第一個互聯網公司的時候,當時打開一個頁面要三個半小時。
包括英國媒體在內的評論認為,卡梅倫選擇在習近平訪英當天邀請中國企業家作為特邀顧問,展露了更多對中友好的善意姿態,也顯示英國對中國經濟當下的活力和潛力懷有充分期待和看好,希望借助中國拉動其經濟發展。
據了解,英國首相特別經濟顧問將定期向英國首相提供戰略咨詢,為英國時下面臨的關鍵經濟問題提供建議,英相關部長級政要亦會參與交流討論。(來源:國際在線,2015年10月20日)
10月20日,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揭牌儀式在深圳市南山區智園舉行。這不僅是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簡稱TBSI)宣布成立后的首次正式亮相,也意味著中美在頂尖高等教育領域的合作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與傳統高校相比,TBSI不僅整合了清華大學、加州伯克利大學的學術和科研力量,也充分利用了深圳的創新創業優勢。目前TBSI已建成環境科學與新能源技術、數據科學和信息技術、精準醫學與公共健康三個研究中心,下設16個高端實驗室。TBSI將為世界一流生源提供世界范圍內優秀的教師和創業資源,在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各個環節體現“產—學—研”深入融合。TBSI的學生至少有兩名導師,一名來自清華、一名來自伯克利,也有可能是三四個導師組成一個導師組。
TBSI在智園產業園區揭牌,意味著它將和產業融為一體,充分結合地方產業發展,其還引入了工業界導師培養制度,不僅從學術上給學生過程性指導,還從工業產業角度,結合實際需求,指引學生研究方向。導師將定期與學生溝通,交流產業看法,還將組織學生赴企業實習,發現實際研發中所面臨的難題,并共同參與項目研發。在課程設置上,商業和管理都將作為學院必修課程,培養學生作為科技領袖的能力。(來源:清華新聞網,2015年10月20日)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文化向心力、文化輻射力日益增強,越來越多的外國學生選擇到中國留學。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已經超過法國,成為繼美國、英國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留學生輸入國。
《人民日報海外版》10月15日報道,其實,新中國從成立之初便接受來華留學生。到目前,來華留學生數量已從最早的幾十人,發展到2014年的37.7萬人;生源國從最初的3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發展到203個國家和地區;從只有清華、北大等少數高校接受外國留學生,發展到現在的775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學機構……
“在亞洲,72%的非日韓來華留學生選擇攻讀學位課程。”來華留學網負責人介紹,這是因為除了日韓,中國相較其他亞洲國家,在教育資源、水平等方面具有較大優勢,留學成本也比歐美低得多。中國儒家文化對東南亞國家影響頗深。近年來,該地區來華留學有異軍突起之勢。以泰國為例,10年間來華留學人數增長近6倍。
不久前,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張異賓去英國訪問,遇到一位特殊的“學生”。這位“學生”是英國的外交官,曾經在南京大學培訓外交人員的班上學習。他熱情地告訴張異賓,希望英國城市和中國城市有更多的交流。
據不完全統計,從中國畢業回國的留學生中,有40多人次在本國擔任了副部長以上職務,有近百人先后任駐華大使、參贊等,還有一些人成為著名學者教授和大企業家,更多的則是本國建設的寶貴人才。
中國,正像一個磁極,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留學,到中國去!”成為許許多多各國學生的主動選擇。(來源:人民網,2015年10月16日)

2015年9月,中非智庫學者齊聚由南非政府舉辦的中非智庫論壇
9月初,100多名來自中國和非洲的智庫學者和政府官員齊聚南非的比勒陀利亞,參加由南非政府舉辦的中非智庫論壇第四屆會議。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網站報道稱,中非智庫論壇是中國加強其在非洲軟實力努力的最近一次嘗試,該論壇試圖影響非洲學術精英和輿論領袖的觀點。作為中非合作論壇的一個分論壇,中非智庫論壇2011年由中國倡議舉辦,為中非學者的對話和交流創建了一個平臺。中國將該論壇視為一個民間對話機制以及一個學術和民間團體領袖交流的高端平臺。它的目標是明確的:搭建對話平臺,培育合作以及鼓勵中非學者進行學術交流,以打造一個有共同知識和理念的共同體。
中非智庫論壇實質上旨在通過雙方的直接交流,摒棄西方價值觀的干擾,從而塑造非洲精英的認知以及對中國的理解,同時該論壇還尋求中非的經濟及政治合作。在今年的論壇會議上,討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2015年以后的非洲發展趨勢以及中國如何與非洲國家合作以增加其對非洲工業的投入。此外,中方與會者利用這一機會宣傳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并討論了雙邊投資及貿易合作。
該論壇強化了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最近對中國軟實力的評估:中國更喜歡與政府合作并將之作為軟實力的來源,而不是與個人、私營行業或民間團體合作。盡管中非智庫論壇似乎強調與智庫而不是與政府合作,但其最終目的還是在于影響非洲精英。(來源:參考消息網,2015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