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慶



據近期發布的2015制造業50強(以下簡稱制造業50強)和服務業50強(以下簡稱服務業50強)的2014年、2013年經營業績數據進行對比分析,以此來揭示上海大型制造業和服務業企業發展的態勢。
一、2015上海制造業50強與服務業50強主要經濟指標分析
主要經濟指標包括經營規模、資產規模、集中度、經營績效、納稅規模、就業、創新能力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經營狀況分析
1.從經營規模上看,制造業50強2014年營業收入20,010.99億元,比2013年18,973.82億元增長5.47%;制造業50經營規模增幅平穩,營收超過百億的25家,其中,過千億的有6家,前三強分別是上海汽車、寶鋼、上海煙草,船舶、汽車、醫藥、輕工等行業表現搶眼。服務業50強2014年營業收入23,875.69億元,比2013年21,043.29億元增長13.46%,服務業仍然在營業規模上超過制造業,超過達19.31%,服務業依然速度強勁,維持了多年來的高速增長,營收過百億的有30家,其中過千億的有7家,前4名分別是交通銀行、綠地控股、浦發銀行、太平洋保險,證券行業進步較快。
2.從資產規模上看,制造業50強2014年資產規模為25309.70億元,比2013年的20805.14億元同比增長21.65%,資產總額超過百億的企業有17家,其中過千億的有8家;服務業50強2014年資產規模為149308.20億元,比上年的133253.80億元同比增長12.05%,資產總額過萬億的兩家為交通銀行和浦發銀行,分別接近6.3萬億、5.2萬億。制造業50強的資產規模增幅較快,得益于海工、汽車、輕工等行業的經營環境回暖;而服務業50強的資產規模增幅超過20%,發展態勢持續向好。從資產總量上看,因服務業的資產性質關系,服務業的資產總規模約為制造業的5.9倍(去年為5.8倍),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資產規模出現了雙雙快速增長。
3.從凈利潤上看,制造業50強2014年總凈利潤為897.78億元,比2013年的1160.81億元,同比增長-22.66%;服務業50強2014年總凈利潤為1725.66億元,比2013年的1471.08億元同比增長17.31%。制造業的利潤表現為負增長頹勢,出現增收不增利的狀況;服務業50強雖然凈利潤上升幅度較快。服務業凈利潤為制造業凈利潤的1.9倍。
相關綜合數據如下表1所示。
二、2015上海制造業50強與服務業50強經營績效質量分析
(一)營收凈利率分析
2014年上海制造業50強營收凈利率(即:凈利潤/營業收入)為4.49%,同比上年的6.12%,減少1.63%;服務業50強的營收凈利率為7.23%,同比上年的6.99%,微升0.24%。在“新經濟、新常態”的宏觀經濟形式下,轉型態勢不改,增長模式開始轉向中速乃至低速增長,制造業與服務業的營業利潤率的增幅均小幅回落。
(二)資產運用績效分析
資產周轉率方面,制造業50強總資產周轉率(即:總營收/總資產)為79.06%,同比上年的91.20%下降12.14%;凈資產周轉率(即:總營收/凈資產)為200.78%,同比上年的208.98%,下降8.20%。服務業50強總資產周轉率為15.99%,同比上年的15.79%,微升0.2%;凈資產周轉率為113.41%,同比上年的81.71%,增長38.80%。在資產周轉利用方面,服務業使用績效基本上年持平,而制造業50強則繼續回落,但回落幅度小幅收窄。
資產利潤率方面,制造業50強總資產收益率(即:凈利潤/總資產)為3.55%,同比上年的5.58%,下降2.03%;凈資產收益率(即:凈利潤/凈資產)為9.01%,同比上年的12.79%,下降3.78%。服務業50強總資產收益率為1.16%,同比上年的1.10%,微升0.06%;凈資產收益率為8.20%,同比上年的5.71%,增長2.49%。在資產利用效益上,服務業50強雖然增幅不大,但優于制造業50強負向增長。
(三)用工效率分析
2014年上海制造業50強人均營業收入為304.51萬元,人均貢獻凈利潤為13.66萬元,人均納稅36.20萬元。服務業50強人均營業收入為293.91萬元,人均貢獻凈利潤為21.24萬元,人均納稅14.78萬元。從用工效率各項指標上看,制造業在人均營收及人均納稅上要好于服務業,而服務業在用工績效上好于制造業,人均貢獻利潤好于制造業。同時,服務業在用工效率各項指標的成長性方面,均好于制造業。
從經營績效來看,制造業50強的各項指標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而服務業在各項指標均為正向,雖然持平或升幅不大,但在當前的宏觀經濟環境下,表現應算不錯,其中,服務業的凈資產周轉率同比更是增長38.80%。制造業50強在資產利用上相對服務業較為合理,在資產周轉率、資產收益率等指標上優于服務業50強,并且人均收益與人均納稅高于服務業,營收納稅率(即:納稅/營業收入)高于服務業,但人均凈利小于服務業。服務業50強在人均利潤指標上優于制造業50強,在資金杠桿方面運作比較好。
上述分析指標參數見下表2所示。
三、2015上海制造業50強與服務業50強集中度分析
集中度主要反映企業的數量及其相對規模的分布結構。其中,CRn表示前n位企業在某項經濟指標上占總體的占比。例如,當采用營業收入來測量時,CR5表示前5位企業的營業收入占營業收入總額的占比。本報告采用CR5、CR10 這二指標來衡量,對制造業與服務業進行統計(見表3)。
根據表3中顯示的結果,2014年制造業50強中前5位的營業收入、凈利潤、總資產、納稅額、從業人數的CR5分別達到了64.52%、77.09%、54.81%、83.81%、60.61%,凈利潤、納稅、就業三項指標呈進一步集中收斂的趨勢明顯,營業收入、總資產轉向分散趨勢,尤其總資產分散明顯;而制造業50強中前10位的營業收入、凈利潤、總資產、納稅額、從業人數的CR10分別達到了84.90%、90.11%、75.73%、96.78%、79.84%,營業收入、總資產、從業人數呈分散趨勢,尤其是總資產分散明顯;而凈利潤與納稅呈收斂趨勢,尤其是凈利潤收斂明顯。總體而言,制造業50強前5強的產業集中度在凈利潤、納稅、就業方面收斂明顯,而前10強的產業集中度總體保持集中。endprint
2014年服務業50強中前5位的營業收入、凈利潤、總資產、納稅額、從業人數的CR5分別為51.33%、77.18%、79.31%、62.33%、29.38%,同比上年,各項指標均呈分散趨勢,尤其是總資產、納稅、就業三項指標分散明顯;服務業50強中前10位的營業收入、凈利潤、總資產、納稅額、從業人數的CR10分別為72.35%、80.99%、82.78%、73.81%、51.52%,同CR5指標一樣,各項指標呈分散趨勢,而且也是總資產、納稅、就業三項指標分散明顯。說明服務業龍頭企業在資產輕量化及減少用工的前提下,營收、盈利能力在加強。
通過CR5與CR10兩項指標可以看出,上海制造業50強一方面受全球經濟影響,處于中游位次企業的發展與擴張受到了一定的制約,另一方面,龍頭企業在結構調整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資產收益比有明顯改善,納稅能力增強,產業集中度偏向前五強集中;而服務業受上海發力發展服務業的政策環境驅動及良好的金融要素環境,同時,受資產輕量化及減少用工的影響,服務業產業集中度呈現不明顯趨勢。
四、2015上海制造業50強與服務業50強社會貢獻與創新能力分析
從納稅來看,制造業50強2014年納稅總額2379.02億,同比上年的2225.94億增長6.88%;服務業50強2014年納稅總額1200.39億,同比上年的1020.50億增長17.63%。從稅收增幅上看,制造業與服務業納稅保持平穩增長,尤其是今年的服務業50強增幅較高。從納稅總量上看,制造業遠高于服務業,是服務業的1.98倍,基本與去年持平。
從就業來看,制造業50強實現就業65.72萬人,同比上年的64.76萬人增長1.48%;服務業50強實現就業81.23萬人,同比上年81.92萬人下降了0.84%。在新經濟、新常態的政策環境以及調結構的模式下,制造業的就業能力在下降,而新興服務業態的發展,服務業在新增就業方面大幅增長。
從創新能力方面看,2014年制造業50強投入研發費用236.52億元,占營業收入的1.18%,增幅為1.63%;服務業投入研發費用26.3億,占營業收入的0.11%。制造業擁有專利26120件,其中發明專利5489件,分別同比上年增幅為7.53%、35.03%;另外,參與形成859項標準,其中國家行業標準818項、國際標準7項。服務業50強新增1228件專利,其中發明專利539件,參與形成標準129項(其中國家行業標準128件、國際標準1件)。制造業與服務業均大力加強了研發投入與科技創新,創新能力與創新成果增長幅度很大。尤其是制造業在開展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等方面所取得的創新技術成果較多。
五、2015上海制造業50強與服務業50強差異分析與發展建議
(一)差異性分析
影響2014年上海制造業50強和服務業50強發展差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受制于國際經濟下行壓力大的影響,以及去庫存、調結構、用工成本高等因素的影響,制造業50強增速回落,經濟增長動力不足。但受船舶海工裝備轉型升級、高端車旺銷帶動、棚戶區改造等行業影響,船舶、汽車、電梯和輸配電等高端制造發展較快,相關的龍頭企業出現在50強之列;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加速發展,電子商務、在線產業,以及依托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服務創新活躍,一些新興服務企業也出現在50強之列,同時,受自貿區、“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影響,服務業吸納就業能力加強??傮w而言,制造業50強是穩中有增,服務業繼續向好快速發展。
(2)從制造業和服務業50強的歷次排序還看,依靠國營經濟、傳統大企業、大工業支撐經濟增長的慣性仍然較強,其表現在進入50強的國企數量大幅增加,并且強者恒強。對制造業50強而言,推動快速增長的內外部動力機制尚未實現真正轉換,增速持續回落;而服務業受益于上海的“四個中心”政策、區位優勢和發達的金融要素市場,以及自貿區的外溢效益和新業態、新模式的涌現,增速大大高于制造業,并且繼續高增長態勢。
(3)在經濟結構逐步優化的過程中,服務業增長速度快于制造業,服務業占比穩步提高,形成了制造業和服務業“雙輪驅動”。服務業50強的主要動力是金融、貿易、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制造業受內外環境、自身結構、創新轉化程度影響大,基于自身的內生創新動力和基于服務型制造模式的效應還沒有體現出來,傳統產業還處于升級換代中。
(4)制造業50強的行業領域集中,產業結構剛性強,如汽車、鋼鐵、船舶等,基本上是一枝獨大,同時,也存在傳統拉動力疲軟,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而服務行業50強則是群龍并起,多個行業領域都有若干家企業進入50強,行業規模優勢明顯,行業結構態勢向好,服務業50強的集中度相比制造業50強呈分散趨勢。
綜合來看,在經濟運行新常態下,制造業部分指標出現波動是正常的,仍然在合理區間運行;而服務業則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同時,由于制造業50強與服務業50強主要分布在先進制造、金融、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等新興領域,這不僅將進一步增強上海在區域乃至全球的綜合競爭力,更將加速并推動著上海城市現代化、國際化進程。
(二)發展建議
(1)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提高生產型服務業發展水平。逐步改變傳統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服務格局,進一步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一是引導企業在研發設計、生產控制、產品營銷、企業管理等多個環節拓展價值鏈,形成一批具有旺盛生命力和競爭力的新型制造業企業;二是制定制造業服務化發展指導意見,建立制造服務融合的專項基金,組建促進制造業企業服務化運營的各類平臺,大力支持民營企業創新活動,協助企業進行服務創新。三是加快發展金融、交通運輸、現代物流、高技術服務、設計咨詢、商務服務、電子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鼓勵生產制造企業改造現有業務流程,加快從生產加工環節向自主研發、品牌營銷等服務環節延伸,使制造業服務化成為企業轉型升級的主流趨勢。
(2)把智能制造作為推動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企業要著力塑造高成本時代制造業競爭新優勢,把實施互聯網戰略作為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關鍵環節。一是大力發展智能化裝備產品與服務,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環節;二是開展智能工廠建設,促進企業生產的自動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三是重視高端制造業研究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培養。調動產學研各個部門加強對高端制造業人才的培養,同時,還需要加快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培養,探索智能制造人才培育體系及有效的人才成長機制,促進上海高端制造業持續健康發展。
(3)加快推進創新機制、創新載體和環境建設。加快在創新人才發展、市場化投入、成果轉移轉化、收益分配方面的創新性設計與改革;聚焦重點區域和特色園區,優化科技創新空間布局,建設一批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創新集聚區和特色基地;加大對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的創新扶持力度,加強創業孵化服務,積極運用股權投資、融資租賃等方式幫助企業解決融資困難。
(4)借助改革東風,加快資源整合,鼓勵央企、民企與地方國企之間實施合并、兼并、重組,積極引入民間資本,實現企業快速成長,扶持更多的企業進入“百億俱樂部”、“千億俱樂部”;探索混合所有制的發展,進一步釋放經濟主體潛力。
(5)探索、扶持、布局服務型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新業態,建立面向未來新型產業體系,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升級,建立與城市發展相匹配的產業體系。包括新一代互聯網物聯網產業與技術、智能制造系統等未來新興產業,使上海更加具有引領產業發展方向、配置資源要素的能力。
今年仍然是經濟形勢下行壓力較大的一年,因此,更需要保持定力,激發活力,增強動力,全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保證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
(作者系上海電力學院副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