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國家統計局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今年9月底,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1.4%,高于第二產業10.8個百分點,提前完成了“十二五”的目標。不過,與國外服務業占比動輒達70%甚至更高相比,我國服務業依然顯得體量不夠。不僅如此,我國大量的就業人群多集中在中低端服務行業,中高端服務行業的就業人群數量相比發達國家仍較少;同時,我國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遠低于工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因此,“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就成為了“十三五”規劃的重頭大戲。
觀察國際趨勢,服務業往往是伴隨著工業化過程的演進而不斷提檔升級。在工業化初期,服務業以商業、交通運輸、通信業為主題業態,在工業化中期,金融、保險和流通服務業得到快速發展,到了工業化后期,服務業內部結構調整加快,旅游、娛樂等等新型業態開始出現,同時研發、設計、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成為了服務業發展的主流?!笆濉逼陂g,我國將逐步進入后工業化階段,工業特別是制造業增速將逐步放緩甚至下降,生產型制造開始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應當是整個服務業棋盤上的最值得期待的看點。
與歐美生產性服務業占GDP比重的70%相比,目前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占比只有15%左右。鑒于此,作為一個量化目標,我們建議國家“十三五”規劃應明確將生產性服務占比提升至30%-40%。為此,需要進一步放開生產性服務業領域的市場準入,將服務業領域的國有資本從一般競爭性領域中退出來,為社會資本釋放更大額騰挪空間;要通過完善財稅政策、強化金融創新和健全價格機制等措施,創建生產性服務業聚集的平臺,進而引導生產服務業在區域間形成合力的分工協作體系和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區域性聚集發展。為了促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須引導和支持制造業企業延伸服務鏈條,特別是鼓勵優勢企業“裂變”專業優勢,以流程再造向行業提供社會化、專業化服務;同時大力扶持發展產業調整基金、勞務獵頭、技術風投和職業技術培訓等服務型公司,鼓勵和支持制造業企業通過發展個性化定制服務、全生命周期管理、網絡精準營銷和在線支持服務等,由提供設備向提供系統集成總承包服務轉變,由提供產品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轉變。
信息經濟可以被視作“十三五”期間在服務業領域能夠大展拳腳的一個新角色,為此,須重點推動云計算服務企業、大數據服務企業、3D應用服務企業等新IT陣容的成長與壯大。這些新型的服務業主體不僅可以成為為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營銷、售后服務等產業鏈各環節的應用支持平臺,還能為企業和政府提供產品定制、認證認可、質量誠信提升等解決方案。它們最終在帶動管理方式變革、商業模式創新和產業價值鏈體系重構的同時,將極大地伸展整個服務業的價值空間。
分享經濟無疑可視為“十三五”期間值得鼎力支持的服務業又一個全新業態。這種建立在對社會閑置資源開發利用并讓參與者互利互惠的新經濟業態不僅能夠提高存量資源的開發利用價值,而且能夠遏制一、二產業產能擴張的沖動,并能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擴大生態文明的張力。在國外,分享經濟的典型代表是提供車輛服務的Uber和提供旅游租房服務的Airbnb,國內主要有提供車輛出行服務的滴滴快的和神舟租車,提供旅游短租服務的木鳥短租,提供創意設計、網站建設、文案策劃的豬八戒網,以及智力資源共享的果殼網“在行”和大咖駕到等。由于分享經濟自身具有延展性和投資成本較小等特點,未來極有可能向金融租賃、物流運輸、教育培訓、廣告創意等領域大范圍滲透,并將成為互聯網時代創業與經營的主流商業模式。不過,與全球分享經濟已占GDP的0.1%相比,我國分享經濟則剛剛起步,未來五年將有更廣闊的伸展空間。
借助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出口從而壯大國內服務業也應當成為“十三五”期間的一個政策主基調。雖然過去五年我國服務貿易的進出口均出現逐年遞增態勢,但服務貿易逆差卻是一個長期未見逆轉的事實。為此,我們需要進一步提升中國出口在全球價值鏈的地位,擴大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份額,提高高附加值、低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的產品的出口和國際競爭力??梢云诖氖牵笆濉逼陂g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會加倍提速,人民幣成為全球主流貨幣指日可待,由此所帶動的中國國際金融服務能力將顯著加強。另外,伴隨著高鐵、核電等高端裝備走出去,中國的勞務、維修以及技術輸出量也將明顯放大;而在中韓、中澳以及中美投資協定達成之后,國外金融、證券、旅游、教育、醫療以及養老等服務也將迅速進入中國,成為拉動中國服務業的重要力量。
通過改善消費需求結構來刺激服務業的發展同樣是“十三五”期間值得政策用力的一個重要點位。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居民最終消費支出對GDP的貢獻率已上升到58.4%,而且隨著“二孩”生育政策的全面放開,還會形成新的消費成長力。這樣,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擴大與引導居民消費來達到促升服務業的目的。如降低稅費和完善基礎設施,支持和規范電子商務發展,促進綠色消費;落實職工帶薪休假制度,引導和鼓勵旅游休閑消費、文化消費、體育消費;優化生活服務業發展環境,大力發展養老服務等。
基于農村服務業在整個第三產業中依然處于“短腿”狀態的現實,除了配合城鎮化的提速從而加強商業、交通運輸、通信以及金融與保險等傳統業態的發展外,重點要策應農村三次產業融合和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構建,大力推進農村生產性服務業建設,即在發展農產品 加工業的同時,積極扶持農產品流通業和倉儲業的建立與完善;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作者系中國市場學會理事、經濟學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