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團
1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以下簡稱《刑九》)開始施行,網絡傳謠、泄露個人信息等行為正式入刑。中國傳媒大學網絡法與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王四新教授表示:“《刑九》為網絡行為劃出了底線,對保障國家網絡發展將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11月9日《中國青年報》)
“謠言是一只憑著推測、猜疑和臆度吹響的笛子,會把人們所恐懼的敵方軍力增加一倍,正像回聲會把一句話化成兩句話一樣。”作為一種畸形輿論,“在網上沒人知道你是一只狗”充分說明了網絡的特殊性。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6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8.8%。互聯網讓“人人都有麥克風”,即使微博上的只言片語,瞬間就會“裂變”——一個BBS就是一張報紙,一個論壇就是一個講堂,一個微博就是一個廣播、電視臺。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謠言隨著網絡的普及找到了最佳的孵化器和生存地。一項“網絡10大罪狀”的民意調查結果也顯示,網絡謠言已成為互聯網世界里最大的“毒瘤”,甚至有人把網絡謠言比作毒品。
信息化時代,與公民人格相關的個人信息在識別、交往等功能之外,也被賦予了經濟價值。一些不法分子在利益驅動下,采取種種手段非法獲取、買賣個人信息,甚至形成了黑色產業鏈,對公民權益造成嚴重侵害。應該說,在網絡社會,我們都是透明人,個人信息泄露更是分分鐘的事。有報道稱,有黑客利用蘋果手機i-Cloud云端漏洞,竊取影星、歌手和名模裸照。盡管蘋果回應稱此次事件并非由iCloud漏洞造成,但這個說法你信嗎?其實,不只是蘋果手機,所有高性能的智能手機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都有泄密的可能。
網絡不是“化外之地”。《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利用國際聯網捏造或者歪曲事實,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的信息。”從法律上看,造謠、傳謠是超越道德和法律底線的違法行為。大數據時代,刑法作為最強的法律約束力,網絡傳謠、泄露個人信息正式入刑,對公民信息保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如不少網友所言的,“我們有時候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時候、什么渠道個人信息就被泄露出去了。以前法律對泄露和侵犯個人信息的處罰還是太輕,起不到懲誡的作用,入刑必須的。”
法律是打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最有效手段。從立法的角度看,建立一個以憲法為統領,以民法為基礎,以專門法為核心,以刑法為最后保障的分層次、立體化、全方位的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法律體系,是構建網絡環境的應然選擇。其中,制定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是依法治國的必然之選。從全球視野角度看,許多發達國家在保護公民信息隱私權方面制定了非常完善的法律。英國早在1984年就制定了《數據保護法》,規定不允許以欺騙手段從數據主體那里取得信息。美國非常重視網絡隱私權保護問題。1986年,美國國會通過的《聯邦電子通訊隱私權法案》詳盡的規定了通過截獲、訪問或泄漏保存的通信信息侵害個人隱私權的情況、例外及責任,是處理網絡隱私權保護問題的重要法案。從立法趨勢看,建立公民個人信息權益保障機制是國際立法大勢。
在“互聯網+”時代,所有的違法行為都可能成為網絡發展的障礙。在國外,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制造、傳播危害公共秩序和公眾安全的謠言,甚至構成“危害公共安全罪”。在我國,利用互聯網造謠、誹謗或者發表、傳播其他有害信息,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尤其是“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這意味著,每一個人要對自己的言論負責,還必須對公民的信息負責。即便是單位違法泄露他人的個人信息,相關責任人也要依法承擔刑事法律責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