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未來,未來會怎么樣?未來我相信會非常有意思,從今年開始,重要的事情正在發生。今年6月底開始宣布AIIB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還有今年年底要宣布的、總部在上海的金磚國家新投資銀行都要公布于世,這些動作很快對國際治理會形成一個挑戰、形成一個刺激。
所以第一是人才挑戰。第二個挑戰是觀點的挑戰。國際組織IMF世界銀行不僅僅是資金提供者,更重要是觀點的產生者。比如說主要國家金融是不是穩定,這是IMF每年都要做的工作,相當于體檢。IMF的工作是給各個經濟國家做體檢。AIIB還有新金磚國家的銀行必須要做體檢,因為業務要貸款,沒有體檢怎么能搞貸款呢?如果一個病人身體不健康怎么能不吃藥?但是藥必須要對癥,不能吃錯了藥,所以AIIB和金磚國家新投資銀行在觀點上必須要創造,必須要做工作,毫無疑問這個觀點與世界銀行、IMF,在未來會形成一定的沖擊,有一定的不同。
IMF和新金磚國家投資銀行怎么樣治理、怎么樣投票?怎么處理有爭議的問題,比如去某一個國家搞水利項目,該不該投資?環保人說不該投資,當地搞財政的人應該投資,怎么協調?誰說的算?這又是一個新機制。和世界銀行的機制很快會形成對比。所以三方面會形成挑戰、形成沖擊。三個星期前在北京有一個論壇,是JP摩根辦的論壇,在這個論壇上英國前首相被問到,你怎么看AIIB,他說很簡單,我們希望這個世界多一點競爭,沒有競爭老的機制便改變不了。所以我們希望中國能夠搞一個新的AIIB,從而對舊體制有競爭。他說已有的機構太官僚,太懶惰。我倒認為現有的國際金融體制,比如說IMF為代表的,可能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懶惰、惰性、官僚,主要的原因是這一輪2008年金融危機痛點在發達國家。發達國家的痛點是從英國、美國開始的金融危機,所以這一輪改革是針對大而不倒。金融資產怎么評估、怎么定價,這些改革進展比較快。痛點不在新興市場國家,所以與新興市場國家相關的痛點的改革并沒有推進。
坦率地講中國的崛起、人民幣逐步國際化,對美國而言充滿著不確定性。比如說這1萬多億中國的美元外匯資產投資在美國的國庫券,如果這1萬多億的資產轉移到其他的地方,對美國的利率有什么影響呢?我們可以寫模型、可以進行計算,但是我相信誰也算不準,未來很難判斷。所以假如我是美國財政部財長也會非常謹慎。對于人民幣進入STR特別借款權一攬子計劃我也會高度關注,也是高度謹慎,甚至于保守。所以這兩條,一是缺乏判斷、二是缺乏信心、三是缺乏信息,所以這就解釋了為什么與新興市場國家相關的改革當前是落后的。
所以最后再重復一遍,展望未來,從現在開始我們將會看到一系列的、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國家將會不斷推進一系列的改革,所以好戲在未來,請大家共同關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