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曉洪

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通過對企業未來五年面臨的外部環境進行深入研究,慎重提出企業應當采取的發展舉措,最終促進上海機場更好、更快的發展。
一、發展環境分析
展望“十三五”,全球經濟有望緩慢復蘇,我國經濟將處于增速放緩、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常態。上海機場在服務國家戰略、提升企業功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中,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一)國家戰略和宏觀經濟環境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國家的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和長三角區域規劃等國家戰略,以打造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為抓手推動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升級,有利于促進航空運輸需求、改善區域通達水平、擴展上海機場的腹地,為拓展上海機場的航線網絡、開展區域機場合作等創造了廣闊的空間,帶來上海機場發展的新機遇和新要求。
但發展存在不確定和不穩定性。海內外市場需求疲軟,中國及上海的進出口貿易增幅放緩;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波動可能導致出境游成本上升,影響出境游高速增長;長三角商務成本上漲,導致長三角部分制造業外移,對于新增投資吸引力減弱,上海機場面臨航空貨運市場需求萎縮的風險。
(二)航空運輸業和市場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全球民航運輸業隨著經濟復蘇和全球化深入逐步恢復增長,中國航空運輸市場增長迅猛;東上航所在的天合聯盟加快了以上海為中心的中轉航線網絡建設進度,春秋航空、吉祥航空等為主的民營航空公司發展較快,成為上海機場航空客運業務的重要組成。在國際知名貨運集成商繼續縱深發展的同時,大型貨代、綜合物流服務商、卡車航班服務商等新型承運人正在快速崛起與發展,為貨運樞紐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新的合作機遇。
但也應該看到,快速發展的高鐵等地面交通方式對航空業務量的可能分流,亞太地區領先樞紐對上海客貨運市場產生的虹吸效應,北京新機場“十三五”期間建成投運所帶來的航空運輸市場資源的格局變化,以及中西部地區機場的快速發展和增開國際航線對上海的國際業務和中轉客貨源形成的分流,物流集成商籌建專用貨運機場對上海航空貨運樞紐建設的可能影響,上海機場必須認真研判、積極應對。
(三)上海城市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上海國際化大都市和全球城市建設將帶來商務旅客的穩定增長,消費升級帶動旅游業發展將成為上海航空客運市場持續升溫的重要助力,迪士尼樂園開園將為上海帶來新的航空游客;電子商務快速興起并進入爆發式增長期將帶動航空快遞業的高速增長;上海自貿區建設有望在上海率先建成與國際接軌的口岸通關環境,促進航空國際貨郵吞吐量增長;上海的城市發展將創造旺盛的航空運輸市場需求,同時為浦東和虹橋機場地區發展臨空產業、實施航空城建設提供了良好環境。
但在上海航空運輸市場繁榮的同時,資源短缺和運行壓力成為現階段上海機場發展面臨的直接挑戰。上海地區現行空域結構不盡合理、空域容量不足成為制約上海航空業發展的主要瓶頸;浦東機場航站區、停機坪等設施資源接近飽和;地面集疏運交通體系保障能力不足;“十三五”期間浦東機場面臨的“三高”特點(高位運營、高速增長、建設高潮)進一步加重了安全運行和空防安全壓力;提升兩場航班正點率仍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四)科技進步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上海正在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有助于推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電子商務、清潔能源等新技術和科技手段在機場運營中的應用,為機場高效運營和改善客戶體驗提供新空間;不斷革新的空管技術、繞行滑行道技術、新機型的投入使用,為上海機場提升設施利用效率提供可能。
但是,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等發展打破了機場固有的場地資源優勢,將對機場傳統商業、廣告等業務的贏利模式帶來新挑戰,醞釀新變革。
(五)國資國企改革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提出以“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為導向、實施分類管理、提高企業的活力和整體競爭力的要求。為了踐行上海市委、市政府賦予的功能性企業定位,上海機場將抓住國資國企改革機遇,加快企業改革步伐,進一步傳導壓力、激發動力、釋放活力,實現集團承擔的新責任和新功能。如果集團改革任務不能切實落地,將阻滯集團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建議應對舉措
上海機場作為企業,很難改變宏觀經濟、重大突發事件等方面的影響,基本只能被動承受。但是,在行業政策、市場環境等方面,上海機場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發揮一定的影響力。既可以協調海關總署、公安部、檢驗檢疫總局等單位影響口岸政策;又可以協調軍方、國家空管委、華東管理局、華東空管局等單位影響空域時刻分配;還可以協調上海市政府財政稅收補貼等專項政策影響競爭航空公司和機場,要看到,未來五年是實現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總目標和鞏固提升上海國際航空樞紐領先地位的關鍵時期。上海機場將在“高位運行、中速增長”新常態下,抓住國家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戰略機遇期,貫徹落實“管建并舉、穩健增長、銳意改革、協作共享”的十六字方針,圍繞“強功能、補短板、提品質”三大重點,促進“五方面協調發展”,即客貨運樞紐協調發展、長三角機場群協調發展、運輸航空與通用航空協調發展、全服務航空運輸與低成本航空運輸協調發展、航空運輸業和航空產業協調發展。
(一)著力資源增量,建設全球領先國際航空樞紐
加快上海兩場重要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施浦東機場、虹橋機場改擴建。推動上海地區現行空域結構優化,協調推進大場機場等軍用機場和設施搬遷。提升航空客運樞紐網絡品質,完善兩場航線網絡布局,提升旅客中轉服務能力。持續鞏固航空貨運樞紐地位,提升空中和地面網絡通達品質。加強貨運區規劃建設,優化操作流程,提高貨物處理效率,提升貨運中轉比例。打造多元客戶合作體系,形成層次分明的樞紐建設力量,針對不同客戶建立與戰略匹配的收費和資源保障機制。謀篇布局上海多機場系統,促進區域機場群協同發展。endprint
(二)突出安全精益運營,提升運行品質和服務能級
建設業內領先的平安機場,全面落實安全主體責任和各級各環節各崗位安全責任,培育優秀的企業安全文化;全面建立安全生產標準體系,加大安全制度和標準的執行力度,持續推進SMS建設。打造國際一流的優質服務典范,推進上海兩場高峰小時容量提升;結合兩場新設施投運實施運營優化方案;優化完善航班運行監控體系建設,著力提高始發航班正點率。建設綠色機場促進可持續發展,加快節能標準體系建設,建設遠程抄表系統和分項計量系統,建設能耗信息系統和能耗監測系統,實施合同能源管理、節能自愿協議、碳交易等新機制。
(三)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價值創造能力
提升現有經營業務價值創造能力和機場專營資源的使用效率。著力臨空經濟發展和新業務開發,系統規劃并推進臨空產業、航空物流延伸及衍生產業發展。增強資源和要素配置能力,推動航班時刻資源市場化配置,研究開發航空物流衍生產品,探索開發貨運指數衍生品、貿易融資、國際結算、管理輸出等項目。推進資本運作、資產證券化和股改承諾兌現,重視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充分利用上市公司平臺和資源,豐富融資途徑,推進資源-資產-資本-資源的良性循環。加快推進集團資金結算中心建設,推廣一體化資金管理平臺。全面推進內部風險管控、全面預算管理和成本效益管理。
(四)強化信息化與智慧機場建設,推進“互聯網+”創新發展
推進戰略合作項目落地,積極實踐互聯網+,結合智慧生產、智慧服務、智慧管理,促進“互聯網+”在上海機場的運用,與戰略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互聯網+機場產業創新基地”和“互聯網+智慧機場社區”,力爭成為機場行業實踐智慧運營和智慧服務的特色機場。加快客戶服務信息系統建設,推進智慧服務,加快自助值機、自助托運行李、自助安檢、自助登機等旅客自助機場服務系統的開發與使用。持續升級集團管理信息系統,推進智慧管理,進一步重視和推進大數據建設,加強生產、服務、管理大數據的收集、存儲、統計、分析、運用和輔助決策,為改進客戶服務、加強企業管理、促進企業發展提供翔實的數據信息支持。
(五)堅持問題導向,推進深化改革
針對集團發展內部存在的“三力”(壓力不足、動力缺失、活力有限)問題,以進一步深化改革予以突破。實施分類管理,按照保障、經營、投資等三大類對集團所屬單位實施分類管理,提高管理的針對性。實行模擬公司化運作,在業務整合基礎上,遵循收入、成本匹配原則,改進核算辦法,實施全收入、全成本管理,模擬公司化運作。推進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實現戰略目標、業績考核和經營管理者考核評價相結合。優化集團管控機制,不斷完善公司治理機制,積極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強化戰略規劃管理,建立、健全重大決策體制機制,規范投資事前、事中、事后評估與管理。
(六)加強黨的建設,為改革發展保駕護航
以“三嚴三實”的要求不斷強化各級領導班子思想政治作風建設。切實落實“兩個責任”,以強化懲防體系建設扎實推進反腐倡廉工作。持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資源開發。不斷深化基層黨建聯建,積極推動空港社區文明共治。加強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夯實基層黨建工作基礎。加強宣傳思想、企業文化和精神文明創建工作。認真落實黨建帶工建、黨建帶團建,充分發揮群眾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
(作者:上海機場集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