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榮
不久前,江蘇黑松林粘合劑廠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鵬凱給我寄來他的新作《心力管理故事》,打開這本厚厚的故事集,一股清新之氣撲面而來,160多個小故事,像160多顆珍珠,串聯起“心力管理”的思想結晶,展示出一名優秀企業家非凡的睿智、愛心、氣度與完美的管理藝術。
讀完故事集,生發出一種感悟:這里每個小故事,向我們傳遞的都是這樣一種管理邏輯:用“心力”,即愛心、良心、誠心、感恩之心和智慧之心所形成力量,感化、教化、引導、激勵員工,促使員工做對、做實、做精每一件事,將心比心,用己之“心力”,啟動他人之“心力”,用個人之“心力”,啟動團隊之“心力”,用充滿正面力量的星星之火,點燃推進企業發展的一團火。由此想到,劉總不就像一位學校“校長”嗎,教育啟發每一名“學生”的心智,幫助每一名“學生”成長,進而辦好企業。故事集啟迪我們:好企業家應該是一位好校長;像當好校長一樣管理企業,努力開啟員工的心智,提升員工的素養,培養員工的良好習慣,進而創造出卓越的團隊績效。
傳統管理把人看成一種資源,遵循同其他資源一樣的供求規律,從市場上獲得,企業需要什么能力的人,就去市場上招聘具有什么能力的人,企業只是人的使用者,待人同待其它資源并無多大差別。現代管理把人視為一種特殊的可增值的資源,這種資源盡管也從市場上獲得,但招聘進企業以后,不是簡單地使用,而是重視培養,使其增值,使其素質能力得以提高,在使用中變成對企業對社會更有價值的人。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格的普遍提高,人性的逐漸覺醒,以及伴隨著科技進步,腦力勞動在企業中越來越占主體地位,傳統管理在用人的理念上受到挑戰,簡單地強制性地去榨取和挖掘人的智慧、才能,終會枯竭并且容易遭到抵制或反抗,不可能從根本上提高企業效率。
堅持現代管理,把企業作為一所學校,使每一個人來到這所學校都能接受一種直接或間接的培育,修煉品德,凈化心靈,鍛煉意志,學到從事各種工作的實際技能和為人處事的技巧。有些日本企業家主張“只有培養出優秀的員工,才能生產出優秀的產品”,因此堅持“經營含教育”、“造物先造人”,這些理念和經驗是值得重視的。
辦好企業這所學校,關鍵在校長。校長有多好,企業就會辦得有多好,就像蔡元培之于北大,梅貽琦之于清華,張伯苓之于南開,竺可楨之于浙大。在企業這所學校里,校長的一言一行,都是員工遵循和模仿的對象,有什么樣的校長就有什么樣管理與文化,有什么樣的管理與文化就有什么樣的員工,有什么樣的員工就有什么樣的企業,這是一個緊密的邏輯鏈條。
也是巧合,我在黑松林官網上看到一篇新聞報道,說劉鵬凱撰寫的《重視企業的“育人”功能》一文獲得全國石化新聞獎。顯然,劉鵬凱早已認識到企業的學校功能和自己的校長責任。我認為,劉鵬凱是一位合格的企業校長。
江蘇黑松林粘合劑廠有限公司是一個不大的企業,工人不足百人,從學校角度看,充其量是個“大班”,但卻是中國膠粘劑行業知名的企業,與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合作,參與9項國家標準制定,先后獲得“江蘇名牌產品”、“江蘇省著名商標”等稱號,劉鵬凱用心去當黑松林這所學校的校長,他所創造的“心力管理”模式產生了良好的效應。
在黑松林這所學校里,劉鵬凱視員工為兄弟姊妹,真心相待,視員工為學生,耐心教導。劉鵬凱是一個非常注重細節、追求完美的人,一個心地善良、有情有義的人,一個智慧幽默、善教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他把自身的好品質與好作風,通過對一件件小事的藝術化處理,傳導給員工,使他們不僅發揚了優點,改正了錯誤,而且提高了素質,完善了人格。
管理是科學也是藝術,在我看來,30%是科學,30%是藝術。劉總深諳這個道理,把管理藝術運用得爐火純青,按照清華大學張德教授的說法,“黑松林活脫脫就是一個管理藝術的盆景”。黑松林不大,故事幾乎涉及到每個人,甚至一個人涉及到多次,每一個故事都闡明一個道理,淬煉一種藝術。故事集就像案例教材一樣,因材施教,使每一個人都從中受益。
故事集中的故事,幾乎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企業大事,甚至可說都是工作生活中枝端末節,劉總高就高在他能從中發現改進管理、教化員工的機會,找到藝術化處理問題的巧妙方式與方法。他善于關心人,竟然出臺男員工休產假的溫馨新規;善于創新激勵方法,經常雪中送碳,給員工帶來意外驚喜;善用一句話、一條短信、一支煙、一杯茶、一杯酒、一頓飯,使員工感動常在;善于像家長一樣愛護員工,以親情換親情,營造溫馨的家文化;他善于批評,總讓人心悅誠服;更善于把批評與表揚相結合,懲罰與獎勵相結合,使人激奮向上;善于“敲山震虎”,用班前會、現場會、銷售會、生產聯席會、學習會和月度例會等形式,像在課堂里教學一樣,出其不意,把問題擺出來,讓大家受啟發受教育;還善于故意出題或“制造問題”,考察考驗員工,讓員工從中自找答案、自我教育;善于包容員工的缺點與過錯,給員工改過的機會;善于就事論事,現場“教學”,把鐵的制度溫柔地執行,發帶甜味的命令,讓人文關懷嵌入員工心田;善于對待特殊員工,用“送藥”法和攻心術促其改正缺點;善于循循善誘,啟發員工的思想,用愛給下屬“咖啡加糖”,使員工永記心頭;善用“悟”的方法,給員工留面子,啟發員工的自覺性;善于抓住細節不放,舉一反三,達到教育員工的目的;善于身教,給員工做出榜樣;善用激將法,激發員工的智慧;善于發現人的優點,挖掘員工心靈中潛在的黃金,點亮員工心中的燈塔,使其熠熠發光,照亮自己;善于授人以漁,讓員工學會“自然飛翔”;善于從細節入手,小題大做,潤物無聲,讓員工自我感知與覺醒,培養員工的良好習慣,提高員工的修養;善于在員工生活土壤上播種愛的種子,收獲員工的忠誠與奉獻之果……
愛是人類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一個偉大的校長最讓人敬佩的就是一種大愛。劉總心力管理的原點就是大愛,他把這種愛在經營管理中,在對待員工、對待客戶、對待社會中,演繹的非常完美,因此,他稱得上是一位優秀的企業校長。
當然,校長培養學生不是經濟行為,愛是無價的。在企業里,愛也是無價的,算不出價值。但無價的東西,通過給人以信任、感恩、感動、激勵,可以物化作安全,物化作質量,物化作品質,物化作市場,物化作各種有價值的東西,正像劉總所說:“心在哪里,效益就在哪里”,此心,正是愛心。
劉鵬凱常引用歐陽修的名言:“萬事以心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用愛心經營,用愛心管理,我堅信定能成就偉業。企業有大有小,世界數千萬乃至上億家企業,99%均為中小型企業,推行心力管理的黑松林不一定能做成世界級大企業,但一定能做成一個有品質有特色并令人尊敬的企業。劉鵬凱有兩個愿望:一是在中國膠粘劑的綠洲黑松林,做成百年老店;二是用己之心力,啟動更多人的心力,促使人人向善,企業發展健康,員工幸福快樂,國家文明富強。我想,只要有足夠的“心力”和合力,這些愿望定能實現。
劉鵬凱創造的心力管理以及帶給我們的若干精彩的小故事,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他及他的企業給社會的貢獻,遠遠超越就業、產品、稅收等物質層面,其在培養人和增進社會道德、改進社會風氣方面的價值,不可低估。
(作者系北京財貿職業學院院長、教授、管理學博士,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副理事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