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生
(河南工業和信息化職業學院 河南焦作 454000)
目前,受師資、場地器材、男女選項人數比例失調等情況制約,職業院校采用男女合班上課的情況仍然存在。分組教學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還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培養學生團結向上積極進取的優良品質,同時也能緩解學校場地器材不足的情況。現在比較常用的幾種分組形式有:同質分組和異質分組、正式群體分組和非正式群體分組,還有互惠分組、性別分組等[3]。
性別分組教學可以提高高校健美操、排球、毽球和中學耐久跑教學和訓練的質量,為提高男女合班籃球課教學效果,該研究將性別分組教學引入職業院校籃球教學中,探討這一教學形式用于籃球課教學,對學生籃球技能提高的影響,以期對籃球課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實驗前,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基本情況和籃球技能測試,經T檢驗,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基本情況和技能測試方面均無顯著差異。
1.2.1 實驗法
采用實驗班與對照班前后測的方法進行研究,實驗班采用異性分組教學進行,對照班采用同性分組教學進行。實驗時間:10月~12月,共計12周24學時。
實驗分組:按照隨機分配的原則進行分組。實驗班為男女生混合組,6~8人一組,每組女生不得少于2人;對照班6~8人一組,分為男生組和女生組。
實驗控制:實驗組和對照組任課教師、授課地點、授課內容與教學要求相同。
1.2.2 測量法
實驗前后測量學生身高、體重、柔韌性、上肢力量和籃球基本技術。柔韌性測量采用坐位體前屈,上肢力量采用投擲實心球。實驗前后測試人員均由本校兩位籃球教師擔任。
1.2.3 數理統計法
實驗數據采用SPSS13.0進行統計分析。
江西踐行生態文明建設新使命,按照“邊申報、邊推進、邊落實”的原則,在編制、修改完善并向中央報送《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江西)實施方案(送審稿)》的同時,全面啟動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實驗后,對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身體和技能測試數據進行統計和整理分析。身體測試包括:身高、體重、柔韌性、上肢力量;技能測試包括:罰球、半場往返上籃、半場傳接球。
由表1可以看出,實驗組和對照組男女生身高體重沒有顯著差異,實驗組和對照組男生柔韌性和上肢力量沒有顯著差異,實驗組和對照組女生在柔韌性和上肢力量上有顯著差異。實驗組女生在柔韌性和上肢力量上明顯優于對照組女生。

表1 實驗組和對照組身體基本情況后測對比分析

表2 實驗組和對照組籃球技能前后測對比

表3 實驗組和對照組籃球技能后測對比
不論是身體素質還是技術水平,男生都明顯優于女生,女生要想跟上男生練習的節奏,就必須要付出更多的的努力。隨著練習不斷深入,實驗組女生動作幅度不斷增大,力量逐漸增加,與男生的差距逐漸縮小。
由表2可以看出,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籃球技能測試成績有顯著差異,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經過三個月的學練,籃球技術水平均得到提升。
準備活動充分,課中組織得當,結束部分充分放松并認真總結,提出課下練習的注意事項,保證了籃球課堂練習有序開展。在教學內容和任務目標要求上,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一視同仁,經過一段時間的籃球課的學習,學生的練習積極性不斷提高,能夠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和目標,學生的籃球技能必然會得到較大的提高。
由表3可以看出,實驗組和對照組在罰球技評、半場往返上籃時間及其技評成績均呈顯著差異。兩組在罰球個數上不存在顯著差異。實驗組在罰球技術、半場往返上籃的時間和技評明顯高于對照組。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在基本能力沒有顯著差異的情況下,男女混合班級進行籃球教學時,異性分組(混合分組)的籃球技能總成績明顯優于同性分組(男女分開分組)班級。
(1)異性分組可以彌補異性之間存在的籃球意識和技術的差異,男生的籃球意識和技術水平高于女生,運動欲較強,可以帶動女生的籃球參與意識,男生有更強的表現欲,愿意表現自己的能力,并糾正女生的技術動作的不足。
(2)異性分組教學能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和練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練習興趣。所謂“異性效應”,是指人們在異性面前有意識的自我表現,自我約束,自我激勵的一種社會普遍心理現象[8]。男女兩性共同參加的活動比只有同性參加的活動,參與者感到心情更加愉快,工作更積極,也更富于創造性。
(3)從實驗數據可以得出,異性分組教學比同性分組教學對學生籃球技能成績的提高幅度更大,異性分組提高女生的籃球運動成績更有效,對提高男生的籃球運動成績幫助不明顯,這驗證了在其他項目的有關異性分組的實驗和應用研究結果[5]。由此我們得出,男女混合班級進行籃球教學時進行異性分組教學能更好的幫助學生掌握籃球技能,更好的完成預定的教學計劃,實現教學目標。
(4)該研究分析和討論了性別分組的在籃球技能教學中應用價值,驗證了相關學科有關性別分組學科教學研究的結論,建議在以后的研究中,應與異質分組和互惠分組的教學模式結合,以解決異性分組中男生技能學習成績提高不顯著的問題。
[1]鐘啟泉.現代教育學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孫洪昌.初探莫斯頓互惠分組模式用于我國體育教學的可行性[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1,15(4):66-68.
[3]李江.體育分組教學對高中學生若干素質的影響[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2.
[4]沈華山.體育課分組教學八法[J].體育師友,2007(4):22.
[5]章迅.論籃球普修課教學的方法與手段[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1(5):251-252.
[6]徐蘭君,張愛軍.“異性效應”分組教學法在高校排球技術教學中的實驗研究[J].科技信息,2008(2):149-156.
[7]謝芹.基于性別分組的合作學習在健美操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6.
[8]潘洪亮.校園中的異性效應[J].心理世界,2001(1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