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曉萌
(山西大學體育學院 山西太原 030006)
網球作為近年來一項大熱的體育活動,深受廣大人群的歡迎,從2008北京奧運會以后開始中國女子網球運動員開始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并且在四大滿貫的賽場上,我們看到了中國運動員的身影,中國女子網球在不斷刷新著記錄,在以后的世界網壇上,會有更多中國女子網壇選手如雨后春筍般的占據世界網壇的一席之地,網球最終也可成為我們國家屈指可數的優勢項目。
2014年已經第三次進入澳網女單決賽的李娜直落兩盤戰勝斯洛伐克的齊布爾科娃,首次拿下澳網女單冠軍。這是李娜繼2011年法網奪冠后,第二次獲得大滿貫女單冠軍,李娜成為澳網100多年歷史上,首位奪冠的亞洲球員,31歲334天的奪冠年紀,也讓李娜成為澳網歷史上最年長的女單冠軍。這些數字讓我們震驚,在震驚的同時也推動著我們發掘網球的魅力,針對這次比賽,通過李娜與對手的技術分析,為中國女子網球訓練提供更好的幫助。
該研究以探討李娜在2014年澳網女單的表現情況為出發點,對國內外有關網球運動的書籍和有關科研論文加以閱讀、整理、歸納、比較分析;同時通過中國知網檢索近幾年年以來有關李娜技戰術分析的文章,進而了解李娜在技戰術中的優勢與不足并加以整理歸類,為該文研究李娜在比賽中的制勝技術分析提供了大量的理論依據。
對觀察統計錄像所得的數據進行整理、錄入、統計檢驗分析并制作圖表。
通過對比賽信息收集,對比李娜與齊布爾科娃發球、接發球、底線相持球等技術分析,為后文最研究基礎。
轉入成人職業賽場后,李娜與齊布爾科娃曾有過4次交鋒,李娜全勝,且李娜三進澳網決賽,前兩個決賽對手的排名都比齊布爾科娃高。結合表1,無論從澳網決賽前的世界排名,身高,還是大滿貫決賽經驗,李娜皆占優勢。但從目前的狀態上看,齊布爾科娃的挺進勢頭不容忽視,在她的晉級路上,先后淘汰了莎拉波娃,拉德萬斯卡等優秀運動員,且比李娜年輕7歲,在年齡上占一定的優勢。
通過表2的數據可以看出李娜的發球仍是影響技術的重要原因之一,一發成功率明顯低于對手,但是各自有60%的比率可以看出各自在自己的發球局中都很好地進行了保護。在一發得分率中也不相上下;但在二發得分率中李娜的優勢顯現出來,以63%的高得分率及穩定的發球為贏得比賽奠定了基礎。ACE球方面,兩人都沒有什么太大優勢;ACE球的成功與對手接發球能力有重要關系,可以看出雙方對手屬于穩定性打法選手,攻擊力不強。雙誤方面對手送出7個雙誤,而李娜將雙誤控制到最低,增加獲勝概率。由表2可以看出,發球較高的成功率和得分率,是李娜戰勝對手的重要因素。但對于發球進攻性來說,還有待提高。
網球比賽中,接發球和發球同樣的重要,比賽中高速的發球,沒有好的接發球技術,對手很可能就直接得分,給破發帶來極大的難度。沒有破發也就不可能贏取比賽的勝利。好的接發球技術,可以一開始使發球方處于被動的境地,為比賽時贏下這一分創造很好的條件。
接發球技術是大多數單打及底線選手必備的重要技術之一,是接發方反擊的重要的粉武器,表3中可以看出李娜在澳網中的接法得分率為53.85%,除個別場次,李娜的接發球技術也在逐漸提升。而在破發成功率上,雖然齊布爾科娃遠超李娜13%,但是對手的破發機會遠遠低于李娜,雖然成功率高,但是破發機會少成功率高,也不一定能夠主導比賽勝負。
澳網女單決賽中,李娜獲得的制勝分總數是在這界比賽中所遇對手中最高的,制勝分的優勢體現在了李娜底線扎實的進攻中,技術越來越成熟,上網次數也隨之增高。
表1 運動員基本技術統計
表2 運動員基本發球技術統計
表3 運動員接發球技術分析
表4 制勝分與非受迫性失誤技術分析
非受迫性方面,本輪比賽達30個,與對手基本一致,要想取得有力進攻就需要一定的膽量,有進攻必然會有失敗,進攻越多往往會有一定風險。所以說李娜有進攻的頭腦是完全可行的,但是穩定性依然需要加強,這樣才能降低非受迫性失誤。(見表4)
在這次的澳網比賽中,李娜整體表現穩定是其奪冠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發球表現上尤為突出。建議在穩定發球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發球落點,速度。將各種技術合理組合運用與比賽中,將發球這一有力武器運用的更加得心應手,控制對手及整個比賽,化被動為主動。
由于這次澳網的女單決賽,兩位對手的世界排名也比較懸殊,齊布爾科娃在總體上沒有對李娜構成較大威脅,加之李娜在這場比賽中穩定的表現,足以取得成功。尤其是李娜接發球技術,有較強的攻擊力,給對手造成一定壓力。
雖然在這場比賽中,李娜的非受迫性失誤比較多,但是進攻型打法一定會有相對應的失誤,應在比賽中保持穩定進攻,減少非受迫性失誤,尤其是對手的非受迫性失誤,要做到收放自如,可進可退。
縱觀2014李娜在澳網當中的比賽表現,他奪冠除了非受迫性失誤比較高這一項以外,其余的各項技術都要高于對手,這是比賽取勝的關鍵。而影響比賽的因素還有很多,心理,技戰術等各個方面。李娜的心理和關鍵分方面的掌握也日漸成熟。這一點也是不容忽視的??傊钅鹊倪M步是顯而易見的。
[1]胡凱,杜少威,網韻.2013年李娜澳網制勝分技術特征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自然科學版,2013,12(6):48-50.
[2]杜東輝,李貝貝.2013年澳網李娜半決賽,決賽技戰術比較分析[J].運動訓練學,2013,22(3):18-21.
[3]蔡曉紅.2011年法國網球公開賽女單冠軍的技戰術特征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2,31(2):112-114.
[4]歐超,吳寧霜.2006年法網中外女子網球運動員比賽技術分析與評價[J].浙江體育科學,2007(2):98-100.
[5]盛利平.2010年中國網球公開賽女子單打選手李娜技術分析研究[D].山西大學,2012.
[6]馮笑煒.2010年全國網球青少年總決賽女子單打得失分調查與分析[D].山西大學,2012.
[7]張斐.2法網奪冠后李娜競技狀態下滑的多重原因分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2(3):47-48.
[8]劉金生,王艷.德約科維奇網球制勝因素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2(3):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