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金 環
(安徽大學文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39)
?
新傳播環境下的新問題、新素養與新途徑
房 金 環
(安徽大學文學院,安徽合肥230039)
摘要:新傳播環境下,新媒介管理者遭遇到話語權回歸難掌控、信息龐雜難處理、利、欲引誘下的信息可信度低等新問題。新媒介素養是指重新認識新技術條件下的信息生產,努力掌握新媒介的使用技能,倡導理性、文明的交往方式。培養新媒介素養的途徑是將媒介素養納入學校教育體制,政府以身作則并努力提高服務和依法管理水平,把媒介自身作為普及媒介素養的高效平臺。
關鍵詞:新傳播環境;新問題;新素養;培養途徑
印刷術發明之前,人類基本處于“點對點”的人際傳播階段;印刷術的普及開啟了“點對面”的大眾傳播新時代;而互聯網的興起與推廣則又一次改變了人類的傳播環境。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互聯互通的網絡時代。在這樣一個無數個“點”都能即時互聯互通,因而客觀上形成了一個巨大“面”的新傳播環境下,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高度融合,兩者的區分已經顯得不再有什么意義。在這樣的傳播環境下,我們面臨著怎樣的問題?需要什么樣的新媒介素養?怎樣培養新媒介素養?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新媒介帶來新問題
數字和網絡技術消解了大眾傳播時代社會強勢力量對傳播的掌控權、對話語的壟斷權,為人們傳播和獲取各種信息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從而擴大了人民群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新媒介給民眾帶來民主的同時,也給媒介管理者和社會帶來了很多新問題。
1.話語權回歸難掌控。以報紙、廣播和電視為主導的傳統媒體擁有體制下的專業新聞把關人,信息傳播方式是點對面的傳播,傳播成本高。從業人員受過專門的訓練,往往專業素質較高,社會責任感較強,加上體制的力量,他們知道什么話題可以說以及怎么說。所以,對新聞主管部門來說,傳統媒體總體上顯得較溫和、理性、好控制。然而,在新科技的推動下,“舊時王謝堂前燕”的傳統媒體話語權瞬間就飛入了尋常百姓家。但技術賦權不一定能帶來人們的社會責任感,信息無序、言論無度、監管無力成為新媒介時代突出的社會問題。新媒介極低的門檻準入制把媒介使用者從旁觀者瞬間轉變成了媒介當事人的角色。只要一部小小的手機,人們就可以隨時隨地閱讀新聞信息并分享心得體會。新媒介一方面消解了官方主導的話語敘事模式,賦予媒介使用者們更多的民主和自由,讓價值變得多元,讓話語變得靈動。借助新媒介,人人都可以瀏覽網頁、上QQ、刷微博、發微信,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和喜好跟帖、發帖。但另一方面,這也讓媒介變得更加難以掌控。既然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權利,而每個人的素質和觀點又不盡相同,所以難免會出現一些良莠不齊的言論。況且對于同一件事情,如果從邏輯、價值和審美等不同角度去理解,得出的結論自然就不盡相同。對于生活按部就班的觀眾和讀者而言,他們對一些新奇甚至離奇荒謬的事物往往會有較大的興趣,也會有意無意地瀏覽并發表即時的評論。有時恰恰是一些無意的跟帖造成了多數人圍觀。圍觀產生力量,如果不及時疏導,就會釀成嚴重的后果。
2.信息龐雜難處理。話語權的回歸,信息發布權不再被專業人員壟斷。信息處理的專業人員和非專業人員既相互合作啟發,又形成很強的競爭。在商業利益、權力意志及個人興趣的主導下,為了追求信息的時效性、新穎性,他們往往會犧牲掉新聞的一些本質屬性。與印刷媒介文字的穩定性及線性排列,有助于構建一個理性、自信、規范的主體不同,電子媒介的信息模擬本身“持續的不穩定性使自我去中心化、分散化和多元化”[1]。新媒介系統的超文本、多媒介和互動性三大特點,都造成了信息量的龐雜。龐雜的信息量對現代人的信息處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超文本鏈接打破了傳統信息的組織模式,使所有的文本都能融于一體,但隨處可見的鏈接在擴充了信息量的同時,也打破了傳統的線性閱讀模式,從而打亂了人們的習慣性思維邏輯,誘使人們超出自己的信息需求,一步步進入信息的汪洋大海。多媒介技術把聲音、視頻、數據、音樂、新聞、電影、照片等任何一種媒介形式的訊息都容納在一起,而互動性特征的背后則是個人自由發布信息的權力。然而信息消化和吸收的能力是有限的,超出吸收范圍和實際需要范圍的信息不僅是一種資源浪費,更是時間和精力的揮霍。
3.利、欲引誘下的信息可信度低。由于網絡世界的虛擬性、隱匿性,它掩蓋了一切主體的差異性,在網絡世界里,所有的人都僅僅是一個平等的符號,都有消費和發布信息的權利。不得不說,網絡極低的準入原則,給廣大的普通民眾帶來了更廣泛的民主和自由,也極大地增強了知識文化的多樣性和流動性。在互聯網的推波助瀾下,一切知識和信息都擁有了不確定的、流動的互動性。現在,理論不再只有一種形態,對以前被忽略的理論的強調也成了知識越來越流動的理由。但是,目的產生手段,手段也同樣會催生新的目的,互聯網和移動通訊在滿足讀者和觀眾了解更多信息愿望的同時,也培養了一種浮躁、焦渴、幻滅的時代氛圍,一切都失去了本來的寧靜和悠遠,一切都模糊了最初的清晰和本真。正像鮑德里亞在緊身襪廣告“你比自然更裸”中發現的那樣,現代商業文化顛覆了真與假、是與非的界限,真正的赤身裸體在這里反倒變成了次級裸體。服裝、首飾、脂粉填補了身體的自然缺陷,在緊身襪、透明紗衣包裹下的形體反倒“將你變為你自身”[2]。在這個瞬息萬變、真假難辨、真假不辨的時代氛圍里,我們往往是挑了技術卻忘了精華,為了目的恰失去了目的。于是,為了所謂的傳遞正能量,就有了某知名媒介記者在2013年3月25日發布的一則《深圳90后女孩當街給殘疾乞丐喂飯感動路人》的新聞,這則新聞迅速被多個知名官方網站轉載,并瞬間在網絡暴紅。其新聞截圖中原汁原味的凌亂有著強烈的真實感,純真溫暖的場景曾讓無數讀者唏噓動容。但正在大家的感動之際,此新聞很快就被深圳媒介證實,這是深圳某景點為賺人氣,特請來策劃公司為其出謀劃策的商業炒作。商業為賺人氣,媒介為傳遞正能量,這聽起來似乎都是響當當的理由,但是,光亮幻滅后的黑夜將會是更加讓人難以忍受的黑暗,用欺騙的手段來傳遞所謂的正能量,得到的必將是更大的負能量,媒介公信力的損害,也將很難修復。試想,連向來以客觀真實著稱的新聞媒體報道都不可信了,那么,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還能相信誰呢?同樣,以這種方式來博人眼球的做法,不僅不會被觀眾內心所期許,而且還會對觀眾心理造成二次傷害。它欺騙了人們的善良,破壞了社會的真善美,其商業效果也必將適得其反。“從長遠看,越趨近社會利益而避免急功近利,越能獲得市場利益。因為社會的利益就是讀者的利益,保證了社會的利益就保證了讀者的利益,而讀者又是媒介的最終消費者”[3]。
二、新媒介需要新素養
所謂新傳播環境其實是傳播關系的一次重新洗牌、傳播權力的一次重新分配,它不僅打破了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的分野,而且消解了體制內專業信息生產的權力。對此,社會各方似乎還都要有一個準備和適應過程。舊傳播環境下傳播權力的掌控者要努力適應新傳播環境下的眾聲喧嘩,因為這其實是社會利益多元化在新媒介條件下的正常表現;新傳播環境下為技術賦權的網民也應做好履行社會責任的準備,因為權利和責任從來都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傳統的媒介素養已經不適合當今的傳播環境,新傳播環境呼喚新媒介素養。新媒介素養至少應該包括下列幾方面的內容。
1.重新認識新技術條件下的信息生產。傳統的媒介素養通過揭示新聞生產過程中的資本和政治邏輯,提高人們對媒介的認識水平,進而幫助人們善用媒介。網絡時代這兩樣東西不僅沒有消失,而且以相對民主的形態更加隱蔽地發生作用。表面是網民自由操控媒介、自主發布信息,但很多時候背后都有經濟或政治權力的作用。2013年3月25日的《深圳90后女孩當街給殘疾乞丐喂飯感動路人》,瞬間在網絡暴紅。但人們很快發現,這不過是深圳某景點為賺人氣請策劃公司所進行的一次商業炒作。一起“大概八點二十發”的意外事件揭開了個人微博背后隱藏著的金錢和權力交易內幕。此外,網上不少表面上或反思歷史或針砭時弊的文章,只要稍加分析,就不難發現其間徘徊著不同政治或經濟勢力的身影。新媒介素養需要在提高人們對新媒介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培養這樣的一批使用者,他們能夠時刻提醒自己,當今社會,無論新舊媒介都難以擺脫政治和經濟權力的控制,經過媒體傳播的內容大多是高度選擇和精心組織的結果,即使“自媒介”也很難例外。因此要學會仔細分辨、多方求證、冷靜選擇,提高警惕、拒絕誘惑,不盲從盲信。
2.努力掌握新媒介的使用技能。麥克盧漢把媒介視為人體的延伸。與口語傳播時代不同,延伸了的“身體”已不像嘴巴和耳朵那樣是人的自然有機身體。各種傳播媒介的發明都為人類傳播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而要兌現這種可能性則離不開對各種人為(造)的無機“身體”的掌控和駕馭。文字的發明離不開對書寫技能的掌握,印刷術和無線電的發明離不開對印刷和電子技術的掌握,網絡時代同樣離不開對網絡技術的掌握,否則可能的傳播權力就難以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說,技能也是一種權力。新傳播環境既要求人們掌握各種新信息工具的操作、使用和維護技能,更要求人們不斷提高利用信息資源的能力, 即能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定位自身、明確方向, 通過檢索、鑒別、使用信息來解決問題和創新思維。
3.倡導理性、文明的交往方式。Web2.0技術促進了“自媒介”的發展。如果說傳統媒介在信息的選擇和發布上由他人掌握和控制,屬“他媒介”,那么“自媒介”則是由我們自己掌控的媒介。它一方面屬于我們自己,另一方面通過互聯互通又具有公共性。一則消息、一個觀點、一種情緒通過網絡可以傳至千里、播及萬眾,這就和傳統媒介條件下一般意義上的人際傳播產生了質的不同。
不少網民只看重新媒介的“為我性”,卻忽略了其中的社會性或公共性。網絡上各種情緒化表達、人肉搜索、輿論審判甚至攻擊謾罵已經嚴重影響正常的社會交往,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信任。2011年12月,杭州肖女士因丈夫出軌留下“自殺遺書”,“遺書”被其家人公然發在網上,以此來泄憤,引發網友憤怒譴責和人肉搜索。不久,肖女士丈夫及其“小三”的身份證、工作證件、照片、家庭住址等私人信息被公之于眾。但不久,留下“自殺遺書”的肖女士卻“死而復生”。網絡使用中的這種非理性、無序化和不文明不僅對社會毫無益處,而且對公民的個人隱私和尊嚴造成嚴重侵犯和踐踏。
哈貝馬斯認為,交往行為不同于一般生產勞動中的工具行為或策略行為,人類交往不應該屬于以目的為導向的行為,而應該屬于以理解為導向的行為,“交往理性”就是要為可能的諒解創造條件。但“文明的交往模式、對他者存在的權力的寬容態度,以及平等主義的自明性等,都是復雜過程的產物”[4]。這在新傳播環境下,如何利用新傳播手段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彼此尊重、相互理解,進而促進社會和諧,這是新媒介素養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內容。
三、培養新媒介素養的途徑
傳統的媒介素養在我國尚未來得及普及,新傳播技術又對其賦予了新的內容。這就要求我們以更大的努力積極推進這項工作的進程。提高全體公民的新媒介素養有很多途徑,當務之急有三。
1.將媒介素養納入學校教育體制。英國教育部上個世紀上半葉就把媒介素養納入正式教學體系中,加拿大在1999年的課程改革中,把媒介素養作為獨立的課程引入課堂。中國上世紀90年代才引入傳統的媒介素養,目前也只在一些高校的新聞傳播專業開設相關課程(有些高校開設了面向全校的公選課),陳舊的課程內容和有限的受惠面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2014年全球社交、數字和移動報告》顯示,中國網民已占人口總數的44%,而且低齡化的趨勢非常明顯,盡快將(新)媒介素養納入包括中小學在內的學校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當前的媒介素養尚處于一種自發狀態,人們還不曾接受科學的媒介理論知識的指導和系統的訓練,而多是在自身的媒介接觸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個人感悟來培養自己的媒介素養。學校教育相對于其他教育方式,在青少年的成長中較為權威,因而也是媒介素養教育最為重要的第一道關口。
2.政府以身作則并努力提高服務和依法管理水平。傳統傳播環境下,政府可以比較有效地控制媒介、壟斷信息的生產和發布權。但新傳播環境下,人人擁有“麥克風”,信息成為防堵不住的洪水,媒介的官方話語權受到挑戰,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出現一定程度的分離甚至對立。而“在現代性條件下,對抽象體系的信任態度通常都是與日常行動的延續性相關聯,并在很大程度上被日常生活自身的環境所強化。因此,與其說信任是‘向承諾的飛躍’,不如說某種類型的環境的默認,在如此環境中,其他種種選擇都在很大程度上被排斥在外了。”[5]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提升自身的信譽,政府首先要擺正心態、正視現實,積極應對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問題;其次,政府自身要善于利用新媒介,保證信息的公開和透明,保持公信力,引導輿論健康發展;第三,新技術的推廣也需要政府財力物力的支持,尤其是面對新媒介知識鴻溝的顯現,政府更應該在偏遠地區、弱勢群體中培養這些公眾的新媒介素養,讓他們不僅能夠具備使用新媒介的經濟和技術條件,也能懂得如何利用新媒介作為自己的傳播工具,融入社會的傳播系統中;第四,要依法管理,有序的網絡空間需要公眾內化的道德,也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規。在網絡事件頻發的今天,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規范網民行為和政府管理行為顯得尤為急迫。
3.把媒介自身作為普及媒介素養的高效平臺。無論新舊媒介,其廣泛的影響面和強大的傳播力,都可能在提高公眾媒介素養方面發揮巨大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傳統媒介的職業新聞人應該揚專業之長,通過對職業理想的堅守、對專業知識的運用為(新)媒介素養的普及起到示范作用;廣大網民也需要加強自律,提高社會責任心,通過具體的傳播實踐來防止偏聽偏信,培養媒介素養多元視角、理性思維和批判意識。不論是傳統媒介還是新媒介,都應當積極宣傳新媒介素養的相關內容,在發掘有價值的新聞、保證公民知情權的同時,努力追求良好的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結構主義與社會語境[M].范靜曄,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10.
[2] 讓·波德里亞.象征交換與死亡[M]. 車槿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188.
[3] 吳敬璉.信任的年代,懷疑的年代[M]//轉型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5.
[4] 哈貝馬斯.生產力與交往——答克呂格問[J].天津社會科學,2001(5).
[5] 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M].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79.
責任編校:徐希軍
New Problems, Qualities and Approaches in New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s
FANG Jin-hua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Anhui, China)
Abstract:In new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s, managers of new media are facing new problems like difficult control of returning discourse power, management of cumbersome information and poor information reliability due to the lure of money and ambition. The quality of media refer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information production in new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the attempt to master the use of new media and the advocacy of rational and civilized ways of communication. The way to cultivate such qualities is to put them into the system of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he government should give a lead and try to improve its service and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laws and rules. The media should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way to popularize media qualities.
Key words:new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s; new problems; new qualities; approach of cultivation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730(2015)04-0082-04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4.019
作者簡介:房金環,女,安徽阜陽人,安徽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04-26
網絡出版時間:2015-08-20 12:55網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50820.1255.019.html